APP下载

从毒、痰、瘀、虚辨治乌头碱中毒初探

2016-05-30左强吴伟黄颖褚庆民方俊锋卿立金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6年6期
关键词:乌头热毒病机

左强,吴伟,黄颖,褚庆民,方俊锋,卿立金

1.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405;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 广州 510405

从毒、痰、瘀、虚辨治乌头碱中毒初探

左强1,吴伟2,黄颖1,褚庆民2,方俊锋2,卿立金2

1.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405;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 广州 510405

乌头碱;中毒;热毒;瘀热相搏;气阴两虚

目前临床常见含乌头碱成分的中药包括附子、川乌、草乌、雪上一枝蒿、关白附等,性味多为辛、温。《神农本草经》首载乌头,且描述“其汁煎之名射朔,杀禽兽”,谓民间常用其涂于毒箭以射杀猎物。当今民众常用乌头类植物泡酒或炖食以治疗风湿骨痛,随着火神派学说的推广,乌头类植物的临床应用愈发普遍,但其所含的乌头碱的治疗量与中毒量接近[1],加上辨证不符、炮制或煎煮不当、个体耐药差异、药物产地不同等因素,乌头碱中毒引发的急危重症临床屡有发生,其主要侵害神经、心血管、呼吸等系统。西医常规治疗为洗胃、导泻、活性炭吸附、补液促排,纠正恶性心律失常,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保护重要脏器等。有关中医报道建议早期予大承气汤或大黄灌服导泻或大剂量甘草、绿豆等解毒[2]。然而,目前报道多着眼于中毒的早期解救,中毒后症状多未得到及时有效缓解,缺乏针对中毒后病机演变的理论及治则探讨。为此,笔者就相关问题阐述如下。

1 致病因素及病机演变

1.1 毒

《说文解字》曰:“毒,厚也,害人之草。”说明“毒”一般是指损害机体且作用迅猛的物质,其发病具有特异性、爆裂性、危重性、顽固性、兼夹性等特点,药毒源于外,乃六淫过极之热毒、寒毒,又可内生出瘀毒、痰毒[3]。乌头碱来自大辛、大热的乌头类植物,用之不当则属热毒。热毒炽盛、伤津耗气,炼液为痰;犯及血分,耗血动血化瘀;灼伤气阴,气虚血少,血行迟滞,或痰浊内生,阻滞血行,以致痰瘀互结。痰、瘀互为因果,随气机升降,困阻周身;加之津液耗损,机体失养,气血输布及脏腑功能失常,五脏皆衰。此痰、瘀皆为外毒所引发的内生之毒。心主火,热毒之邪最易归心,可见心悸、脉缓;肺气受阻,则咳嗽、气促;中焦不枢,清阳不升,见头晕,甚则晕厥;浊阴不降,故恶心、呕吐;毒积于肾,肾气化失常,尿少、尿频皆可见;内陷厥阴,肝风内动,可见四肢抽搐;逆传心包,神明受蒙,故而昏迷、惊厥等。

1.2 痰

古今医家常以“痰”论治临床复杂病症。热毒内侵,灼津炼液为痰;脏腑失养,脾虚则生湿酿痰,肺虚则气滞痰聚。痰是病理产物,亦为致病因素,随气机升降,无所不至。痰浊久蕴生热,扰动心神,而致胸闷、心悸;痰饮内停,见痞满、纳呆、恶呕、倦怠,甚则神昏。痰浊留滞,则血行不畅,血瘀则津滞水凝又生痰,终致痰瘀缠绵,阻滞脉络。痰浊阻闭胸阳,阳气不得振奋,日久气虚,病更难愈,即《傅青主女科》曰:“气虚自然多痰,痰多必然耗气。”

1.3 瘀

痰瘀互结、瘀热相搏等理论已成中医学界对复杂病症病机的共识。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指出,以津血同源为基本理论依据的痰瘀相关理论广泛见于疑难杂症,其中,痰是瘀的早期阶段,瘀是痰的进一步发展。痰瘀同源,且痰瘀可同治[4]。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之于内科复杂病证“复合病机论”的创新观念,若火热毒邪或兼夹痰湿壅于血分,易成瘀热相搏为患的证候[5]。痰饮既生,脉道壅塞而生瘀血;热毒伤津耗液、煎熬成瘀;心气耗损,血行无力亦成瘀。虚可致瘀,瘀亦可致虚;瘀又阻碍气机,郁久化热,津液输布失常而成痰。痰瘀、瘀热与虚交错,互为因果,则可伤及脏腑、肌肉、经络、骨髓。

1.4 虚

因感受热毒之邪,毒性峻烈,耗伤正气;痰瘀交结,气血紊乱,脏腑失调;即便邪气已退,然病机已演变为毒、痰、瘀、虚并见的本虚标实之证[6]。因所感热毒之邪伤津耗气,多见气阴两虚,临床可见患者中毒后现盗汗、头昏、乏力、纳差、大便干结、口干多饮、舌苔焦黄等症候。邪气过重者,正气严重受损,阴阳二气不相交接,乃见厥脱重症。气阴两虚又会进一步加重痰凝血瘀等有形之邪。总之,毒、痰、瘀、虚4种致病因素关系密切,相互影响。毒、痰、瘀既是热毒侵袭后的病理产物,又是互相之间的致病因素,已然超越毒→痰→瘀→虚的单一、孤立的病机演变规律,从而造就疾病复杂、危重、多变。

2 治疗

2.1 明辨主次

中毒初期,应第一时间采用现代医学紧急解毒抢救生命的手段,取其所长,给予洗胃、导泻、活性炭吸附、补液促排,早期应用阿托品、利多卡因,乃至电复律、电除颤等纠正恶性心律失常,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保护重要脏器如脑肺、肝、肾。

2.2 动态辨证

不同患者受体质、基础疾病、中毒深浅等因素影响,所表现出的毒、痰、瘀、虚致病因素的轻重有所偏颇,但不可忽视病机具有单一、兼夹、复合三重属性,且可动态演变。

2.2.1 热毒明显,应早期以清热解毒为主 ①基于“热者寒之”理论,临床可用双黄连注射液清热解毒。其主要成分黄芩苷可抑制过于兴奋的迷走神经,降低神经元兴奋性、保护神经细胞[7]。②大黄气血皆入,走而不守。早期可予大承气汤或大黄灌服导泻,一方面可及时清除体内尚未吸收的乌头碱,另一方面可利用其所含有鞣质与乌头碱结合,生成鞣酸乌头碱盐,以达解毒目的。③甘草亦用于乌头碱解毒,孙思邈论云:“有人中乌头、巴豆毒,甘草入腹即定。”研究表明,随着四逆汤中甘草用量增加,乌头生物碱含量减少,其机制可能为甘草可改善由乌头碱所致的心肌细胞离子通道mRNA的异常表达[8]。④防风可解附子之毒。《本草经集注》载“防风,杀附子毒”,《串雅外编》言“只要心间温暖者,乃是热物犯之,防风一味擂,冷水灌之”。然防风性温,如何解热药之毒?概其为风中之润剂,味辛可透,味甘能缓,虽温而不燥,不助热反解热毒。已故名老中医焦树德处方使用附子时一般配6~12g防风以制其毒;李可老中医自拟方(蜂蜜150g,炙甘草60g,防风30g,黑豆30g)专解附子毒,效果颇佳[9]。当然,临床还需辨证遣方用药,以达最佳效果。

2.2.2 毒邪入里、痰浊明显者,以温胆汤加减 温胆汤出自《千金要方》,国医大师邓铁涛擅用温胆汤加减以益气除痰祛瘀。较温胆汤之原方,邓老喜用橘红代陈皮以加强宽胸之力,枳壳易枳实宽中而不破气,加胆南星助法半夏涤痰化浊,加瓜蒌皮、薤白增强行气祛痰、宽胸散结之效,易党参为太子参养阴生津,佐丹参兼顾“瘀”。此外,邓老在原方药量上亦颇有斟酌:法半夏用量加至12~15g,增涤痰化浊之力;竹茹增至15g时取宁神开郁、降逆消痞之效,且避免全方性温。太子参以15~18g最佳,多用反而壅阻中焦[10]。

2.2.3 若瘀为主,以血府逐瘀汤主之;若热入营血,犀角地黄汤主之 血府逐瘀汤乃活血化瘀、兼顾行气之基本方。当痰、瘀之实邪已生,气机的条达有助于消除已成并减少新生之痰瘀。若涤痰化瘀时佐以健脾理气或疏肝行气之品,则药效倍增[11]。血瘀重者加田七末(冲服)1.5g,三棱、莪术破血消瘀,失笑散活血化瘀、散结止痛。若热入营血,病在血分,当遵“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之意,以犀角地黄汤加减。可取水牛角替犀角清营凉血解毒,生地黄、赤芍、牡丹皮凉血活血,凉血以泄血分伏热、防津液煎熬成瘀,活血使热邪失去依附、不与瘀血搏结,生地黄且可护阴。痰瘀阻络较重者,酌加搜剔经络之虫类,如蜈蚣、全蝎等。

2.2.4 “虚”需结合体质,全程注重扶正固本、益气养阴 乌头碱中毒虽因外毒所起,痰、瘀有形之邪为主,但仍需结合患者体质之内因。若素体气血亏虚者,更易中毒,且毒后邪盛正虚更为明显,而阴液在感受热毒病证中尤其精贵。留得津液,方有生机,故临证切忌只顾有形之邪。扶正固本、益气养阴应贯穿始终。可予生脉散、沙参麦冬汤为主方,气虚甚者加黄芪、五爪龙各30g,五爪龙为岭南道地药材,具有益气不生火、补气不提气、扶正不碍邪等特点,俗称“土黄芪”“南芪”,更适宜岭南人体质。其余随证加减:若遗留反复心悸者,炙甘草汤加减;阴液亏损重者,加减复脉汤主之;失眠加酸枣仁、珍珠层粉(冲服);头晕加天麻、钩藤。临床为取速效,亦推荐早期予参麦注射液静滴。

需强调的是,尽管患者临床各期表现不尽相同,但其基本致病因素及病机演变相同,故均应紧抓毒、痰、瘀、虚的致病因素,遵循毒、痰、瘀、虚交错复杂的病机演变,标本兼顾,共奏解毒涤痰破瘀、益气养阴之效。

2.3 脾胃为本,五脏相关

脾胃乃后天之本、气机升降之枢,气血津液由此而出,所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乌头碱中毒后的治疗可以脾胃受损为中轴,健脾益气时需权衡其与滋养胃阴之关系。国医大师邓铁涛喜用四君子汤合黄芪、五爪龙等平补之药,以免助火伤阴;益胃生津时选用石斛、山药等养阴不碍胃之品;另强调欲恢复中焦气机平衡,黄芪30g配枳壳3g反佐可事半功倍,以调脾升胃降,恢复动态平衡[12]。脾胃受损,五脏相关,参悟邓铁涛五脏相关学说,在病理状态下五脏相互影响,治当顾及五脏兼证,有利于综合调整脏腑,以促痊愈。

3 结语

随着抢救经验的积累及技术的提高,目前乌头碱中毒患者经早期积极解救得以生还,临床病死率已大为降低,然其毒后症状并未得到及时有效缓解。笔者审证求因,从热毒之邪致病的根源出发,灵活运用邓铁涛教授、周仲瑛教授倡导的“痰瘀相关”“瘀热相搏”理论,以“毒、痰、瘀、虚”的辨证思路探讨乌头碱中毒后病机演变,并根据致病因素动态辨证、分期治疗,把握脾胃为本、五脏相关以应用于临床。

[1] 刘学湘,严维维.不同煎煮时间内生草乌中乌头碱含量变化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0(9):47-48.

[2] 武明东,都广礼.乌头碱中毒致室性心律失常1例救治体会[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2,24(6):377.

[3] 张广平,李建荣,朱晓光,等.中药“毒”性研究述评[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0(10):104-106.

[4] 贾海骅,王仑,韩学杰.高血压病“痰瘀互结、毒损心络”的理论思维与创新[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7):890-892.

[5] 张雷强,虞舜.基于德尔菲法的瘀热相搏证辨证标准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4,21(12):29-33.

[6] 黎鹏程,卢丽丽.程丑夫从虚、痰、郁、瘀论治疑难病经验[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4,21(7):94-96.

[7] 王磊,赵光举,洪广亮,等.双黄连对乌头碱所致 PC12细胞损伤的干预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4,21(6):408-411.

[8] 刘岩,赵世萍,董晞,等.甘草苷及人参皂苷对乌头碱导致心肌细胞离子通道mRNA表达变化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5):359-361.

[9] 陈清阳.解“药毒”方药治则治法与配伍规律研究[D].福州:福建中医药大学,2014.

[10] 刘小斌.邓氏温胆汤治疗“痰证”临床解读[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11,28(4):46-48.

[11] 陈庆华.血府逐瘀汤临床应用举隅[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0(2):84-85.

[12] 谢地,曹月红,刘凤斌.国医大师邓铁涛治疗脾胃疾病学术思想探讨[J].中医药学报,2014,42(3):5-7.

10.3969/j.issn.1005-5304.2016.06.031

R285.5

A

1005-5304(2016)06-0113-03

2015-05-31;编辑:梅智胜)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联合科研专项(2013B032500002)

黄颖,E-mai l:657372297@qq.com

猜你喜欢

乌头热毒病机
含乌头碱中成药理论中毒风险的数学分析
德钦乌头块根化学成分的研究
浅析热毒宁注射液临床应用的合理性
高乌头的研究进展
老年痴呆病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
热毒宁注射液临床药物配伍禁忌分析
高血压病中医病机探讨
气虚发热病机探析
热毒宁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效果观察
清疣汤外洗治疗热毒蕴结型跖疣10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