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是当前医改切入点

2016-05-30刘国恩

支点 2016年5期
关键词:资源配置全科服务体系

刘国恩

核心提示:解决“看病难”问题,取决于我们能否正确“诊断”现有服务体系的结构性问题和资源配置问题。

自2009年以来,随着医改的全面推进,得益于国家公共财政的投入贡献,中国初步建立了覆盖95%以上人口的全民基本医保制度,绝大多数居民因此受益。但如今,“看病难”问题似乎未见根本改善,特别是“拥堵”似乎还是常态。认真分析现行医疗服务体系的结构和机制,不难发现,“解难、治堵”关键取决于,我们能否正确“诊断”现有服务体系的结构性问题和资源配置问题。

中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两大特征是:第一,主要以医院为中心进行资源配置和提供服务 ;第二,医生是公立医院“单位人”,是医院“固有资产”的一部分。这种人才、设备等都集中在大医院,基层医院资源少的医疗服务体系,自然形成“倒三角”的资源配置结构。然而,服务供应侧的“倒三角”,毕竟要面对现实需求侧的“正三角”,头对头的矛盾由此产生,看病“拥堵”注定成为现有体制无法摆脱的系统性毛病。

如何改革?从源头分析,供给侧的“倒三角”更多是制度安排的结果,需求侧的“正三角”更多源于疾病分布。因此,供给侧改革必须是当前中国医改的重点。

首先,应该从供给侧入手,理顺全科、专科、住院服务的互补关系与各自平台,为推进基层全科医疗服务发展创造必要条件。

根据现代医学服务体系的分级和发达国家的实践,有效的医疗服务分为三大类:一是全科医疗,服务主体是根植在广大居民社区的诊所,服务内容包括健康管理与促进、公共卫生、普通常见病的诊疗等。二是专科医疗或二级医疗,一般经由全科服务转诊而来,由专科大夫提供进一步的专科服务诊疗。三是三级医疗,主要诊疗一、二级医疗转诊的疑难重症。由此可见,中国公立医院改革提出的分级诊疗目标虽然找准了靶点,但收效甚微的原因主要在于,我们没有摆脱以医院为中心的服务体系和制度建设的传统思维。

其次,从供给侧入手,理顺医院与医生两大投入要素的相互关系,解放医生,为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医疗服务全要素生产率创造条件。根据经济学生产理论,任何产品服务的生产效率都取决于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就医疗服务而言,关键的生产要素无非包括医院的硬件资本和医生的人力资本。反观中国现行医疗服务体系,事业单位编制恐怕是当前阻碍中国医生全面发展的最大约束条件,也是诸多医生行为的制度性原因。

第三,理顺医疗要素市场与医疗产出市场的“二元市场”关系,分开运行管理,前者市场机制主导,后者转向以全民医保为中心的资源配置机制。长期以来,“以药养医”是中国医药卫生体制广受诟病的老大难问题,也是中国医改力争解决的中心难题之一,但时至今日,此难题依然未解。因此,不妨尝试一些创新思路。

猜你喜欢

资源配置全科服务体系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我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概述
全科医生培养还需添柴加油
把资源配置到贫困人口最需要的地方
突显独特之美 发挥全科价值
刑事侦查资源配置原则及其影响因素初探
辽宁:卫生资源配置出新标准
全科专业招生“遇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