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016-05-28寇宏志

考试周刊 2016年32期
关键词:质疑问难问题导学语文教学

寇宏志

摘 要: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能够运用知识进行发现与创造的创新型人才,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阵地。教师要改变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学习情感的激发,开展兴趣导学、问题导学、质疑问难,带领学生打开创新之门,走进探究的世界,促进学生知识、技能与情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创新能力 兴趣导学 问题导学 质疑问难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顺应教学改革新形势,改变传统的封闭式、灌输式教学,树立新观念,践行新模式,对传统语文教学进行全面改革,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增强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现我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谈如下体会:

一、兴趣导学,激发学生创新热情

兴趣是学生不懈探究的动力,是认知活动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如果学生觉得语文教学索然无味,学习热情不高,自然就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与思维活跃度,只是在机械地记忆知识,何谈创新。只有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教学参与度,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才能萌发出更多新的看法与见解,才能富有创造性地学习,才有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致力于为学生营造愉悦而宽松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科技创新的时代,计算机广泛地运用于各个领域,这同样也是学生所喜爱的。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中,这本身就是教学的一大亮点,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运用于语文教学中更能展现传统教学中难以用语言描述的情感与意境,突出教学的趣味性、形象性与人文性,这样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科的乐趣所在,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们要对现代信息技术加以科学合理地运用,将学生带入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教学情境中,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2.运用情景教学方法。学生处于形象思维认知阶段,获取信息的方式主要来自于生活经验与直观事物,这决定了学生知识的获取同样需要直观的事物、生动的场景。这就是新课改所提出的情景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思维特点,能够换来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便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故事情景,故事是学生所钟爱的活动,在生动有趣的故事中展开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又如表演情景,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能够生动的角色表演正可以展现学科的交际性、情感性与人文性,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二、问题引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传统教学以讲解为中心,学生成为教学的附属,接受知识的容器,失去了参与的主体性与思考的独立性,自然无法创新。采用问题教学法,将所要学习的知识寓于问题之中,以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可以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展开独立思考与积极思考,这样学生才能进行发现与创造,使学习成为自主发现与探索的活动。

1.提出探索性问题。学生的认知活动分为已知、最近发展区和未知三个领域。着眼于已知领域的提问只能是对已掌握知识的回顾,着眼于未知的提问因有难度而无法实现预期目标,因此有价值的问题切入点应在最近发展区,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展开新知的学习,进而引发学生思考的独立性,激励学生去探索、去创新。

2.提出开放性问题。提问的目的不仅在于检测,更重要的是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在提问时我们不能只是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如作者简介、主题思想等的巩固,更关键的是要重视学生思维的激活,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多向思维,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3.提出实践性问题。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教学不能只是局限于教材那块狭小而封闭的空间,而是要将视野引向生活这一开放而宽广的教学空间,这样的教学才能富有生命的活力。提问的角度要放在学习与运用之间,提出实践性问题,让学生将知识的学习与运用结合起来,用于解决现实问题,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展开创造性学习,成为真正的发现者与创新者。

三、质疑问难,增强学生问题意识

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表现就是自主提出问题。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成为问题的解决者,更要成为问题的发现者与提出者。正如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为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提问,更要将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提问,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培养学生批判精神。教师要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师,以批判的精神展开阅读与思考,不人云亦云,这样学生才能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在阅读时才会突出学习的主体性与思考的独立性,这样学生在阅读中才能形成更多独特的见解与感受。

2.启发学生展开思考。学生处于形象认知阶段,有时并不能展开深入的思考,透过现象达到本质的认知,此时就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给予学生必要的启发与诱导。如可以以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展开思考,这样才能让学生从新的角度提出新的问题。

3.鼓励学生自主提问。对于学生提问的评价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行为。为此我们要运用形成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不是只关注学生提出问题的质量,而是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善于发现学生的微小进步,给予必要的肯定,以此强化学生的提问动机,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加主动地提问。

总之,我们要将创新教育无形渗透于语文教学领域中,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展开主体探究,带着问题走进文本,带着问题走向生活,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张焕.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读与写,2015(7).

[2]陈怡.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读与写,2015(20).

[3]陈红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5(24).

猜你喜欢

质疑问难问题导学语文教学
让数学教学因生成而精彩
高三化学复习教学中“问题导学案”的有效实施
谈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策略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