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重,太重,太重要了”

2016-05-26杨建保

党史文汇 2016年1期
关键词:太重塔架周总理

杨建保

2016年1月8日,是全国人民最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离开我们已经40周年的日子。在全国人民深切缅怀伟人的时刻,太原重型机器厂万余名职工和离退休人员,永远忘不了周总理对太重的亲切关怀,更永远铭记周总理在全国军工会议上对太重的高度赞誉:“太重,太重,太重要了!”

同意批准建设新中国第一座重型机器厂

谈起周总理对太重的关怀,让我们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说起吧。

1950年5月,政务院重工业部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机器工业会议”上,正式提出要建设新中国第一座重型机器厂的议案。此议案由陈云任主任的中央财经委,转呈政务院征得周总理同意后批准。

重工业部获悉周总理的这一批示,即决定投资7.5亿斤小米(折合人民币6075万元),由华北兵工局主办、华东工业部协办,筹建有关该厂的技术设计和选择厂址等事宜。当年6月“重工业部重型机器厂筹备处”的牌子即在北京西单西斜街55号挂出。时任华东工业部部长的汪道涵和筹备处主任郑汉涛、副主任支秉渊,组织上海市各界技术名流及各大专院校的讲师、教授200余人,就建设新中国第一座重型机器厂的重大意义,多次进行座谈。直接参加技术设计的40余人,仅用了40天就完成了设计方案。支秉渊亲率选址组由上海抵达山西太原。在太原市建设工程处副处长王大勋的陪同下,在太原、榆次、太谷进行了实地考察。经反复论证,大家一致认为太原较榆次、太谷在原料、燃料供应,电力、交通运输诸方面占有优势、故将厂址定在了太原。

新中国第一个国庆节后的1950年10月4日,在太原市汾河西岸的万柏林地区,重型机器厂的基建工程破土动工了。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优秀儿女,凭着一颗颗火热的心和一双双勤劳的手,开始了太原重型机器厂的建设。10月4日这一天也成了太重的厂庆日。

由于重型机器厂具有规模大、投资多、周期长的特点,在建厂初期筹备处领导即提出“边建设、边准备、边生产”的“三边”方针,在基建的同时,1953年局部投入了生产。1958年底生产初具规模。除了生产满足本厂需要的设备外,还承担了供应国家经济建设急需设备的生产任务。

新中国第一座重型机器厂的开工建设,引起了国内外新闻媒体的极大关注。《人民日报》于1951年1月1日,以《新中国第一座重型机器厂》为题,详细地报道了太重的筹建情况。同年苏联《真理报》在显著位置发表了建设太重的消息。《山西日报》记者吴象、春旬的长篇报告文学《新中国的第一座重型制造厂》,于1953年10月出版发行。

2016年是周总理同意批准建设太重的第66个手头。多年来,一代代太重人,在258万平方米的土地上,创造出无数彪炳史册的奇迹,给国家生产了2000余种、3万余台(套)重型设备。其中有420项创造了国内外第一。现在太重已经成为我国重型装备制造业的特大型重要基地。仍如周总理赞誉的那样“太重,太重,太重要了”,太重的产品不但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冶金、煤炭、建材、电力、铁路运输和国防、航天等大型工矿企业,而且还走出国门,出口20多个国家。

批准太重为我国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生产起重机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由于中上游水土严重流失,下游洪水时常泛滥,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黄河九曲十八湾,害了山东和河南。”毛泽东主席于1952年10月,亲赴河南郑州、开封、新乡和兰考等地考察后,对当地政府领导和黄委会负责人指示:“要把黄河的事办好。”

国务院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决定在河南省西部三门峡市的黄河干流上,建设我国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三门峡水电站。这一工程是治理黄河变害为利,集防洪排灌、船运、发电于一体的综合工程。原为苏联援建的175个项目之一。1960年8月,因中苏关系破裂,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撤走专家,带走图纸。水电部只好组织自己的技术人员进行设计。按设计要求,在水电站拦河大坝上,需要分前后两次安装两台启闭闸门的350吨门型起重机。一机部和水电部在向国务院《关于三门峡水电枢纽工程350吨门型起重机制造的报告》中提出,希望这两台设备由太重生产。周总理于1960年11月23日,在报告上批示“拟原则同意,请富春同志核阅后转一波同志办理,需要进口的钢丝绳,也请同时完货,并告一机部列入1961年一季度生产计划。”国务院主管工业生产的副总理薄一波和一机部党组亦在这个报告上作了相应批示。

350吨门型起重机是我国从未制造过的重大型设备,它的试生产,不仅体现了党中央提出的“发奋图强,自力更生”精神,而且还直接关系着水电站按时发电、拦河大坝第一个汛期的安全和河南、山东两省数百万亩农田的灌溉。太重党委及时转发了周总理,薄一波和一机部党组的批示,并于1961年2月21日召开了全厂干部大会,动员全厂职工积极行动起来,坚决完成周总理亲自下达的350吨门型起重机的生产任务。为了统一领导,厂部成立了以厂长陈凤才为组长的领导小组。设计科起重机室一群平均年龄26岁的年轻技术人员,三上北京,访专家查资料,一个月就设计出了门型起重机的图纸。太重职工没有辜负周总理的殷切期望,经过全厂职工6个月的奋战,于当年8月29日完成了这一光荣而又艰巨的试制任务,第一台门型起重机按时耸立在三门峡水电站的拦河大坝上。1965年汛期前第二台门型起重机又在拦河大坝上高高竖起。这两台门型起重机,像站在拦河大坝上的一对巨人,在黄河滔滔的波涛声中,日日夜夜默默地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服务。

关心太重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生产发射塔架

太重承担我国第3台发射塔架生产任务,是在1965年9月。因发射塔架在当时是国防尖端设备,为了保密,厂生产计划科向生产车间下达工作令时叫“1号门吊”。当时规定凡是参与塔架生产的技术、业务管理人员和操作工人,技术、业务必须过硬,历史必须清楚,政治上绝对可靠。

1966年5月,在发射塔架生产正常进行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太重顿时陷入了动乱的漩涡,造反派夺了厂党委和厂部的领导权,全厂停工停产,武斗不断。后虽有六十九军支左部队进厂实行军管,但混乱局面仍没有多大改观,发射塔架的生产受到了严重影响。党中央、国务院在了解了全国军工产品生产的实际情况之后,于1968年8月15日在北京政协礼堂,召开了全国军工会议(即“8·15会议”),太重两派群众组织的主要头头、生产管理干部代表王惠之、老工人代表刘长清和专门负责塔架生产的工程技术人员等40余人,由军管会主任兰桂方带队出席了会议。参加会议的全体代表,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的亲切接见。

在会议进行小组讨论期间,周总理由中央军委负责军工生产的粟裕大将陪同,在人民大会堂三楼小会议室专门接见了太重参加会议的全体代表,并就发射塔架生产问题进行了座谈。

据参加会议的部分代表回忆,周总理在会场上神采奕奕,精神矍铄,目光炯炯扫视着在座的群众组织的头头,然后语重心长地对大家做了大意如下的讲话:

今天专门请太重的代表同志们开个小会,重点议一议军工产品的生产问题。有人反映说“太重,太重,推不走,拉不动”,这样说不准确嘛。我说太重,太重,太重要了!太重是新中国自己设计、兴建的第一座重型机器厂,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现在你们太重承担的军工产品生产任务,可不是一般的军工产品,它是国防尖端产品。有了它就能打破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核垄断和核讹诈。你们两派群众组织代表回去以后,要在军管会的领导下,互相携起手来,搞好军工产品的生产。

周总理的讲话博得了大家的热烈掌声。接着,在厂内主张坚持生产并负责发射塔架生产的杨长林,简要地向总理汇报了太重生产发射塔架的进度情况,并向总理表示,保证按时完成发射塔架生产任务,绝不拖国家的后腿。太重军管会主任兰桂方亦做了表态发言。周总理听后高兴地说:“我在北京等待你们太重的好消息。”

太重的与会代表聆听了周总理的讲话很受鼓舞。返厂后两派群众组织的头头及时向各自群众组织的职工传达了“8·15会议”精神和周总理的谆谆教诲,全厂职工马上投入了生产。经过一年时间的日夜奋战,于1967年4月按时完成了我国高70余米,重1800余吨的发射塔架的生产任务,为我国“两弹一星”发射成功做出了重大贡献。

1970年4月24日晚9时35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我国第一颗173公斤重的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太重生产的发射塔架上腾空而起,火箭划破了浩瀚无垠的夜空,发出耀眼的光芒。从此,揭开了中国航天史的崭新一页。这一时刻,倘若周总理和邓颖超大姐在北京中南海西花厅的院子里仰望天空,他们一定会看到这颗明亮的“星”。在他们身旁若有台收音机的话,一定会听到用20.009兆周的频率播放的那雄壮嘹亮的《东方红》乐曲的旋律。

太重自1967年生产出第3台发射塔架后,又陆续为酒泉、西昌、太原、文昌4个发射中心生产了6台发射塔架。该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90%。神舟载人飞船、嫦娥月球探测器、天空目标飞引器都是从太重生产的发射塔架上发射的。据悉,承担探月并返回任务的嫦娥5号、中国航天空间站、火星探测器和天宫2号,不久将在文昌发射中心从太重生产的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发射塔架上发射。

日前太重人正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遵循着“自力图强,求实创新,团结奉献”的太重精神,践行“诚信、精益、创新、卓越”的太重价值观,为实现世界太重的梦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敬爱的周总理在九泉之下,得知他亲自同意批准建设并时常关怀的太重,对我国重型装备制造业和航天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一定会感到欣慰的。

敬爱的周总理,人民的好总理,您那与日月同辉的形象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责编 孟红)

猜你喜欢

太重塔架周总理
长征六号甲火箭矗立在塔架旁
长得太重口
门式起重机塔架系统稳定性分析
双塔式低塔架自平衡液压提升装置与吊装技术
风力发电机设备塔架设计探析
周总理的标准餐
走进淮安周总理故乡 追寻一代伟人足迹
周总理运筹援越扫雷——访海军原副参谋长来光祖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