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科翻译专业交际式口译教学模式研究

2016-05-26贺利燕

考试周刊 2016年27期
关键词:口译

贺利燕

摘 要: 全球化背景下,专业化口译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同时,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受到极大的挑战,思维能力、心理素质、交际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愈发重要。本文从口译的交际特点出发,结合全国各大高校本科翻译专业口译教学的实践,重点探讨交际式的口译教学模式,旨在推动本科翻译专业口译教学顺应时代的发展,培养职业型、应用型口译人才。

关键词: 本科翻译专业 口译 交际式口译教学模式

引言

随着各国家交往的日益频繁,对专业化口译人才的需求逐渐扩大。口译作为一个学科逐步走向独立的同时,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受到极大的挑战,即将大多数的课堂时间用于传授语言知识,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而忽略学生思维能力、心理素质、交际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全球化背景下,本科翻译专业口译教学如何顺应时代发展,培养职业型、应用型口译人才是每一位从事口译教学工作的老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口译译员必须沉着应对各种场合,并且迅速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成功的口译是语言知识体系和非语言知识体系及各种能力在动态的交际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一名优秀的口译译员应具备多重知识技能。口译是一项跨语言文化交际的活动,是人类在不同语言间传递信息、传播文化、交流情感的主要途径,口译译员的各种交际能力是不同文化的交际者之间能够越过语言障碍进行自由交流的关键。笔者从口译的交际特点出发,结合全国各大高校本科翻译专业口译教学的实践,重点探讨交际式的口译教学模式。

一、口译中的交际特点

研究表明,有许多因素对人们正确理解信息和传递信息产生影响,从而影响交际的效果,如主题知识、说话技巧、讲话人的态度、对所谈论的话题是否感兴趣等。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效果还受到理解能力和听力水平的制约。由于非语言符号可承载信息,因此对非语言信息的理解可能直接牵涉交际的效果。有学者将影响交际的诸因素归纳为个人特质、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行为因素,这些因素与交际者的语言水平、文化知识、认知能力、推理能力、说话技巧及心理素息息相关。

(一)口译交际的现场性

与笔译自始至终是在脱离原语作者和译语读者环境中进行所不同的是,口译交际是在原语表达者和译语接受者同时处于同一环境下进行的,交流双方都在场,共同感受和使用相同的语言环境。交际者在交际中使用的语言、手势及音调都属于交际因素,这在交际中对信息的理解和表达有重要的作用。口译中,讲话人在场,他的表情、手势、声调、眼神等都可以成为译员阐释信息的必要参数,从而做到较好地理解讲话人的意思。成功的口译交际要求译员对现实环境不是被动地回避而是积极地加以利用,译员的口译交际必须如实反映现场的真实情景,切不可超脱现场气氛,更不应凌驾于现场气氛之上。在口译交际活动中,译员必须熟练地处理好现场制约信息正确传递的各种因素,如现场秩序、现场噪音、外界环境的改变或交际双方情绪的变化等,以增强应付变化、把握全局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为来自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交际双方提供优质的口译交际服务。

(二)口译交际的即时性

口译要求译员在特定的单元时间内完成听辨、分析、推理、思维判断、理解和记忆等任务,认知过程和逻辑思维的结果会通过表达立刻显现出来。如果停留在语言层次,根本不可能完成理解,译员必须也只能借助所有相关知识并启动认知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转换,即从用译出语听到用译入语表达。听众需要立即了解讲话人的意图,讲话人也需要立即了解听众的反应,因此,译员需准确又快速地传递双方的信息,这些都无不反映了口译交际中即时性的特点。

(三)口译交际的跨文化性

口译是译员运用其双语或多语能力,为处于不同语言文化的人们之间的沟通所提供的一种服务。口译的效果主要取决于译员的语言水平和文化素质。译员不仅要精通原语和译语两种语言,还要了解这两种文化,具备处理文化差异的能力,否则会直接影响口译的效果。口译是一项复杂的跨文化交际活动,除了文化意象、思维认知、价值观、历史文化典故等方面的差异外,还包含复杂的认知、心理与情感过程。成功口译离不开译员的语言能力、社会文化能力、情景交际能力及交际策略能力,也需要其具备跨文化交际意识及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本科翻译专业交际式口译教学模式探讨

从以上对口译交际特点的简析中可以看出:成功的口译是语言知识体系和非语言知识体系及各种能力在动态的交际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结果,任何一方面知识的欠缺或忽略交际现场所带来的语境信息都可能影响对信息的准确理解,从而影响交际效果。这就意味着一名合格的译员除了必须具备丰富的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以外,还必须具有在口译交际现场摄取非言语信息的能力、独立工作的能力、应变现场的能力、寻求沟通的能力和应对压力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远非传统的课堂教学所能完成。交际式口译教学模式旨在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口译交际特点及口译所需各项能力,灵活地培养学生的语言与非语言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口译其他的相关能力。交际式口译教学主要体现在两方面:课内教学与课外口译实践的互动;口译课程与其他相关平行课程的互动。

(一)课内教学与课外口译实践的互动

交际式口译教学模式中的重点在于突出学生交际能力与交际意识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非语言交际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上。课堂内,教师可以组织开展角色体验与文化体验等活动。如在做商务会谈口译时,可以事先布置学生了解商务会谈的相关知识,在课堂上不急于让学生进行口译,而是模拟会谈现场让学生扮演会谈双方,将学生置身于角色之中,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对主题知识的积累,另一方面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在不同环境及背景下的交际能力。

口译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应以实践为主。为了提高学生的交际意识与交际能力,在课堂上教师要努力营造现场气氛,让学生感受到交际的压力性与必须性。如在做连续传译训练时,可以邀请外教参与,设计“三角对话翻译”(three-cornered dialogue interpreting)。在同声传译的训练中,可以选择几个主要的题目,由学生进行“模拟国际会议”,如有可能,可以把真正的会议内容录音(录像)原封不动地搬回课堂让学生来做。总的说来,口译课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应从真实口译的需求出发,尽量使课堂教学的环境和要求接近实际环境的标准和需要,使学生不仅在语言转换技能上得到培训,更重要的是提高在复杂的交际因素影响下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课外,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参与社团等交际活动,多进行小组讨论与互助,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及交际策略,同时尽可能地帮助或提供学生实战观摩及实习的机会。

(二)口译课程与其他相关平行课程的互动

1.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课程

一个优秀的译员应该是兼容并蓄的通用者,能够胜任各种类别的口译场合和工作。称职的口译者要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扎较强的记忆力及灵活娴熟的口译技巧,更需要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因此,培养译员扎实的语言基础与语言知识能力是提高译员语言表达能力及语言交际能力的根本,而译员的语言交际能力是口译的基础。拓宽译员双语知识与技能课程主要有《双语写作》、《古汉语及现代汉语选读》、《英语报刊选读》、《英语演讲与辩论》等。相关专业知识拓展课程包括《科技英语》《会展英语》《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谈判》等。

“通百艺而专一长”,翻译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才能当好“杂家”,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应用型口译人才的需求。开设上述课程旨在夯实学生的双语基本功,扩展译员的专业知识,为口译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2.提高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的课程

人们在交际过程中除使用言语符号外,还使用非言语符号。人类使用非言语交际的历史比用言语交际的历史更古老。从口译研究的角度看,非言语交际主要指人体语的交际,包括面部表情、眼光接触、手势、姿势、动作、副言语、仪表。人体语是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通过自己身体外部器官的某种动作发射信息,借以传达讯号或表情达意。恰到好处的人体语言是人际交往中的催化剂,能促使人们更亲切更友好地进行交流,其中副言语在口译中扮演着很重要的作用。副言语包括非言语声音因素如音调、音量、音质、音域、语速等,它们在交际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一句话由于音调、音量、音质、音域和语速的不同,可表达完全不同的意思。

由于在口译过程中译员主要通过声音和听众进行交流,因此,副语言是影响口译效果的主要因素。为提高口译学生的非语言交际能力,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口译职业素养,一些与之相关的选修课程可以开设,如《演讲与口才》、《英语辩论》、《英语话剧表演》等。

3.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课程

口译是把一种语言承载的文化通过口头形式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的复杂的文化信息交换过程,必然涉及与语言有关的方方面面和各种文化因素。因此,只传授语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传授有关的不同的社会文化知识。培养译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帮助译员更好地预见和解决口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文化障碍,从而更好地完成口译任务。

因此,在本科翻译专业的教学中可以开设一些课程,以帮助学生增强跨文化意识的敏感性、正确理解本民族文化、不断学习异国文化、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两种文化差异。如《中国文化通论(汉英)》、《希腊神话与圣经》、《英语国家概况》、《语言与文化》、《涉外礼仪》、《国际关系》等。同时一些兴趣欣赏类的课可以在周末开设,如《西方电影欣赏》、《西方戏剧欣赏》,以扩展学生了解和掌握异国文化知识的途径。

4.拓宽学生口译职业知识

通过专家讲座、实习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专业口译在社会中的运作模式,熟悉口译行业知识及专业口译机构的运作管理模式。

结语

口译作为一项跨文化交际活动,既体现普通人际交际的特征,又有其独特的特点。口译工作者不仅要掌握双语知识,更要掌握与交际相关的知识体系和各种能力。这对口译教学而言无疑是个严重的挑战,意味着口译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在口译中交际能力的培养。叶芝曾说:“Education is not a filling of pail, but a lighting of fire.”(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口译的兴趣,如何把翻译专业的口译教学推广、提升翻译译专业学生的整体实力是每一位从事口译教学工作的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Gile,D.Basic Concepts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Amsterdam &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5.

[2]崔挺.翻译专业开放式口译教学模式的研究[J].甘肃科技纵横,2008(6):179,186.

[3]李晶,刁烁.外语专业学生口译素质培养刍议[J].商场现代化,2009(30):72-73.

[4]王长江.口译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2010(36):165.

[5]王斌华,仲伟合.翻译本科新专业的口译教学理念探索[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0(7):78-82.

[6]赵军峰,蒋楠.论口译者的跨文化意识[J].中国科技翻译,1998(5):29-31.

猜你喜欢

口译
美国法庭口译制度研究及启示——以夏威夷州法庭口译为例
一种译学理论创新:口译的译后模因论
中外口译研究对比分析
口译中的“忠”与“不忠”——从政协十二届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发言人吕新华的“任性”谈起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浅谈口译教学中的译前准备与百科知识积累——以口译教学中的科技主题为例
口译不宜“任性”:基于语料库的外事翻译等效探索
对外训课堂军事俄语口译的几点思考
口译认知构建中的概念整合——以总理记者招待会的古语诗词口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