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明的印迹

2016-05-25周立军

宁夏画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遗址宁夏文化

周立军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文物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宁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在文物与考古方面有着极大的空间。宁夏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自始至终都处于东西文化交流的中间枢纽地带,它东南接周秦汉唐中原文化,北通蒙古草原文化,西接汉唐“丝路文化”,形成以中原中心文化与区域边塞文化、汉族文化与其他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为特色的区域文化。宁夏文物则是这种特色文化的集中反映。

旧石器时代灵武水洞沟遗址和青铜峡鸽子山遗址的发掘,拉开了宁夏考古工作的序幕,证明早在数万年以前,先民们就在宁夏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新石器时代的宁夏则以其南部的菜园遗址最为重要。它是陕甘宁交界地区新石器文化的源头,与齐家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青铜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曙光。我国的青铜文化最早起源于黄河流域。宁夏地区一直是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通道,也是中国青铜时代远古文明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从银川到固原的广大区域内发现的青铜文化,有西周文化遗址,也有草原青铜文化遗存。许多青铜器物、饰品具有少数民族特点,归属“北方系青铜文化”。同时在发掘的大量此时期的汉墓群和汉代遗址的形制上都与中原地区有很大的相似性,从中出土的许多器物也具有典型的游牧民族风格,这些都充分显示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文化在两汉时期已基本形成。

隋唐时期,宁夏的朔方(今银川市)、原州(今固原市原州区)是军事重镇,宁南山区已成为长安至西域的“丝绸之路”北道,成为西域各民族与中原地区交往的重要通道。固原市发现的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李贤墓、田弘墓和史氏家族墓地不仅具有浓郁的西北民族特征,而且具有极高的艺术及学术研究价值。

公元 11世纪后崛起的党项人以银川为中心建立了西夏王朝。以西夏王陵为代表的西夏遗址是宁夏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精华。被称为“魔鬼文字”的西夏文字也经过考古工作者与国内外专家、学者多年的潜心研究,终于揭开了其神秘的面纱。在这一时期建立的大量佛教建筑,也成为研究佛教及西夏建筑文化的重要遗迹。

宁夏在古代岩画和古长城的研究领域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贺兰山岩画的发现与综合考察,为研究在贺兰山生活过的诸多古代民族的生活习俗、经济形态及生态环境,提供了珍贵的原始资料。战国秦长城、明长城遗址的考察与研究,在全国也都有较大的影响。

灵武南磁湾恐龙化石

灵武恐龙化石遗址位于灵武市区东30余公里的宁东镇一个被当地人称为南磁湾村庄东侧的山梁上。该遗址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面积较大、分布集中、保存完整,周边环境未遭破坏的恐龙化石群。

2005年4月~2006年11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先后进行4次发掘,清理3个发掘面,挖掘出8只恐龙个体。经国际著名恐龙专家徐星鉴定,灵武恐龙为梁龙类中一个罕见的分支——叉背龙类。是中生代中侏罗纪大型新蜥脚类食草恐龙,距今约1.6亿年。梁龙在赤道以北首次发现,堪称“北半球第一龙”,这在我国恐龙化石发掘史中是一个重大发现。从目前已挖掘的恐龙化石分析,灵武恐龙是中国已知蜥脚类恐龙中个体最大的属种之一,某些数据超过已知所有属种。它对研究蜥脚类恐龙形态学、分类学和系统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中生代地理及全球古动物地理区系的形成提供重要信息。对展现史前生态景观,研究西北地区远古时期地理、气候,恐龙种属的繁衍、迁徙、灭亡及地球陆地板块漂移学说,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和重要科学信息。

灵武恐龙化石群遗址现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宁夏科普教育基地”“国家地质公园”。

(文字由灵武市文化旅游广电局提供)

同心古生物化石

千万年前的中新世纪,宁夏同心县境内,湖泊遍布,水草茂密,生机盎然。从大量出土的如嵌齿象、铲齿象化石和哺乳、爬行等诸多种类动物化石证明,当时同心县所在的地区是各类动物生活的乐园。特别是1985年,在宁夏同心县的中新世纪(距今1500万年左右)地层发现一颗古猿左下齿,这是我国境内发现的第十颗古猿牙齿,世界考古学界为之震惊。 出土的古生物化石可以证明,远古的同心是人类重要发祥地之一。

宁夏石嘴山惠农西河桥古生物化石的出土,仿佛为我们上演了一部10万年前的科幻大片,远方的大象、老虎、猎豹、狼、羚羊、犀牛、鹿等哺乳动物,在碧水蓝天下,似一幅幅鲜活的水墨丹青,咏叹着远古动物世界的和谐与文明。

西河桥哺乳动物化石为研究宁夏远古时期生态环境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水洞沟文化

揭开旧石器时期水洞沟的面纱,古人类“击石燧火”“磨石为刀”的石器时代进化,印证着我们勤劳智慧的先民,在这块土地上早已迈开了追求文明的步伐。

1920年,比利时神甫肯特路住张三小店,晚间散步时发现了举世惊骇的古人类遗址。1923~2003年,法国、前苏联考古学家,中国古脊椎动物研究部门和宁夏考古部门先后对水洞沟遗址进行挖掘,证明早在数万年以前,先民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出土石器数万件,石核、石片、石叶、刮削器、端利器等制作精美,还发现许多鸟类、鼠类、马、鹿等动物骨骼。最令人惊喜的是发现了近百枚用鸵鸟蛋制作的装饰品。这些装饰品直径在0.5厘米~0.8厘米,状如纽扣,中间有可供穿连的均匀穿孔,周边光滑,是我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制作精美的装饰品。此外,在水洞沟遗址附近还发现了人类用火的痕迹,而火的使用在人类发展史上无疑是一个划时代的重大进步。

水洞沟遗址已证明,生存于斯的人类祖先,在领跑人类旧石器时代、追求文明的赛道上已遥遥领先。这部镶嵌在毛乌素沙漠边缘的亘古天书,正等待着我们一页页去重新阅读。

鸽子山遗址

鸽子山遗址位于青铜峡市贺兰山台地中段鸽子山盆地周边,发现于20世纪80年代末,是一处跨度时间较长、反映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晚期偏后阶段文化演变的重要聚落遗址,年代距今1.27万~0.8万年。该遗址文物保护区占地面积约800亩,由6个分布密集区组成,已发现的16个遗址点,多数处于泉眼或休眠泉墩处。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鸽子山遗址是继水洞沟之后宁夏地区发现的又一处重要的石器时代遗址,该遗址累计出土及地表采集的各类文物约13000件,出土的石器原料以结晶颗粒较细密的石英岩、石英砂岩为主体,大部分原料产地较远,是人类迁徙活动的表现。以鸽子山尖状器、磨食器为代表的大量石制品以及重要动植物标本,提供了这一时期该地区从采集狩猎经济形态向农业经济形态转变的佐证,对研究人类迁徙、文化传播、植物采集驯化与原始农业萌生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4~2015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于对该遗址第10地点、第15地点进行了发掘。发掘出土石制品及炭样标本1000余件,其中动植物标本75份,环境标本42份,光释光采样15份,碳化木3份,另外还有较多的灰烬、火塘、灶等遗迹现象。该遗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不仅为研究旧石器时代末期人类技术行为生存模式提供了重要材料,也对研究人地关系,古人类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提供了一个典型地点。鸽子山遗址与水洞沟遗址、中卫长流水遗址和内蒙古阿拉善地区的石器遗址等共同构成中国西北地区特殊的研究材料链。对该遗址的研究将有助于西北地区晚更新世至全新世早期文化序列的建立及该地区农业起源、技术演化、文化变化等重大课题的推进提供了依据。

(文字由青铜峡文物管理所提供)

菜园文化

南华山下菜园庄,遍地陶片塬上藏,亘古地下千古谜,齐家文化聚一堂。

在宁夏各地,藏有大量新石器时代的原始遗存,尤以南部山区更为突出。这些遗存主要分布在宁南、陇东的清水河、葫芦河、祖历河和泾河上游一带。 20世纪 80年代中晚期,宁夏考古学者,对菜园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了科学的发掘。在菜园村旁的山、峁、梁、塬上发掘墓葬百余座、房址十余间、陶窑一眼、文物4000多件。菜园文化囊括了新石器时代遗存的基本组成元素:居址,墓葬。居址中房屋、场院、窑穴、灰坑、陶窑齐备。石刀、陶刀等农业用具,骨锥、骨匕、骨针等生活用品,饮器、水器、食器和贮藏器设计周密;晋串珠、骨梳、骨簪、绿松石坠饰等十分精美,其中骨针尤似今日的钢针。

一个完整的新石器时代山区窑洞自然村落的发掘,在中国考古史上无疑是一次重大发现。特别是古窑洞的切山布院,依坡修筑,夏可避暑,冬可御寒,穹隆顶的建筑形式和窑内白灰抹墙的掘建手法,都与当今的窑洞建筑类同,被专家称为 “窑洞之祖”。4万多年前的壁灯,开创了人类的照明史。菜园文化无不显示着我们祖先高超的建筑艺术和聪明智慧。

根据考证地层与器物分析,该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是当时陇山土著文化、农牧文化并重的齐家文化源头。 “菜园文化”,这一考古学文化的历史性发现,平息了长期以来考古学界对齐家文化渊源之争。

固原西周墓葬

固原孙家庄墓地具有典型西周特征的青铜器的出土,证明了西周的统治势力范围已经达到今宁夏南部的固原,固原就是当时西周王朝的北部边疆。

西戎青铜文化

青铜时代的来临,无疑是人类文明进化中的一次伟大创举,创造了华夏历史上千古不朽的灿烂文明。

春秋战国,诸侯金戈铁马争霸中原,宁夏境内更有义渠、乌氏、朐衍等部族,野心勃勃欲把“铜戟击声脆,狼烟火烈烈” “西戎羌笛幽塞外,最数西北战事多”。

20世纪 80年代末,宁夏考古学界发掘杨郎马庄墓地,清理墓葬 52座,出土骨、陶、石器文物 2万多件,青铜器 700余件。出土文物可分为兵器、工具、生活用品、服饰品、车马器。这些出土文物证明,在春秋中期,宁夏境内的青铜文化日益繁荣昌盛,显示出北方游牧民族在与中原文明的交会碰撞中,所诞生的西戎青铜文化独树一帜。

张家场古城探秘

在固原市盐池县北部的草原上,有一座被流沙湮没的古城,在古城的周围,发现大量的汉代墓葬。 “黄沙滚滚,芨草冥冥,风吹河里与物”,当地老乡在锄地时发现大量铺地花纹砖、铭文砖、绳纹瓦、卷云纹瓦当。 20世纪 80年代初,在古城旁发掘过汉代墓葬,土垭墓、土坑墓,从出土文物和史书记载确认古城遗址为汉代朐衍县古城址。秦灭朐衍戎后在此设朐衍县,汉代此地为龟兹属国。这座被风沙湮没的神秘古城是朐衍县古县址,或是龟兹的王都,抑或是开采盐业的戍边盐城。若要解开这千古之谜,我们还得顺着历史的足迹,去寻找开启千年古城的“金钥匙”。

倒墩子匈奴墓地

“一雁过连营,繁霜覆古城。匈奴何处觅?夜半流沙声。”

宁夏同心倒墩子汉代匈奴墓葬群的重大发现,揭示了匈奴降汉以后的社会经济状况和生活习俗。在此次发掘的 27座墓葬中,出土陶器、铜器、铁器、石器和金器及五铢钱、贝壳等文物 1500余件。其中出土的 (浮)雕铜牌及波浪纹肩饰等文物,与蒙古和俄罗斯贝加尔地区汉代匈奴墓所出土器物基本一致,具有匈奴文化的明显特征。钱文款式与满城汉墓出土的相吻合,均为西汉铸造。据考古学界专家考证,倒墩子匈奴墓,系西汉中晚期匈奴墓葬群。

兵沟汉墓群

兵沟汉墓群位于宁夏陶乐西南、明长城以北,经水洞沟、哨墩子,全长 30余里,占地约 2万亩,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天然峡谷,共有汉墓一百多座,是不同时期分葬的汉代宫墓。史书记载,这里是秦、汉时期屯兵之地,故称“兵沟”。相传秦朝大将蒙恬、卫青曾在此征战过。兵沟大峡谷地形独特,沟壑纵横,跌宕逶迤直达大漠草原深处。沟内野鸽飞翔,红嘴鸭嘎然声起,珍珠泉水潺潺汇集成溪流向大河。罕有的大漠冬青花盛开着金色的花朵,更显峡谷天地之灵气,充满着神秘的色彩,是探秘古战场苍凉悲壮的绝佳所在。

兵沟汉墓有单葬墓、合葬墓,从内部结构看有砖墓室、木墓室、石墓室、土墓室,墓室内呈拱形,用子母青砖箍建,墓室宽敞,是目前该区发现的最集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大的汉代墓群,具有极高的文物考古和旅游价值。

如今,兵沟大峡谷已成为西北著名的保持原始峡谷风貌的影视外景地。《贺兰雪》《绝地苍狼》《陈真》 《大漠豪情》《大沙暴》《武士》《苦泉纪事》《边城落日》等十几个影视剧组都千里迢迢来此进行外景拍摄。

北魏漆棺画

1981年,在固原东郊雷祖庙村发掘一座北魏夫妇合葬墓。男主人棺木上绘有精美的漆画,棺盖的边缘饰忍冬纹,并加饰飞鸟,正中上方左右有两座悬垂帷幔的房屋。左屋内坐一中年男子,左右各一侍女站立,左侧墨书榜题“东王父”;右屋坐一中年女子,右屋之外也立一侍从。东王父、西王母原本是神话中的人物,北魏以来已走向民间,这男女画像实质就是墓主人的象征。棺前挡的漆画是墓主人生前的饮宴图。左右侧挡的漆画依内容可分为上中下三栏:上栏是孝子故事,它应是后世连环画故事的开山之作。中栏是联珠龟背甲纹和直根窗套绘人物、动物的装饰性图案,整个构图精妙,画笔流畅,造型独特,翩翩起舞的人物造型各异,奇禽怪兽的神态更是各具特色。下栏是鲜卑族武士狩猎图,反映了当时生活在固原境内的鲜卑民族以狩猎为业的生活习俗。

学者研究认为,画像中的墓主人举杯和持扇的动作及其特殊的习俗,与乌兹别克斯坦南部铁尔梅市西北的巴拉雷克哒建筑遗址所出土壁画上的人物非常相似。同时,此墓漆棺画也成为中国美术史研究的重要实物资料。

丝绸古道

“萧关下,高平城,雄关固锁,控五原,带关兵,数路弹站。”

宁夏固原,古时即原州,历来有“外阻河朔,内当陇江,襟带奏凉,拥卫畿辅”的重大作用,自古就是西北军事重镇。北魏时期被称为“国之藩屏”。北周宇文泰曾认为“高平霸业所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同时也是贯通中西丝绸之路的要道。古时原州身处两条“丝路”的中心位置,一度成为欧亚大陆桥上的重要国际都市。当时原州贡使、商贾、僧侣来往不绝。丝绸古道,极为繁盛。正如唐代诗人岑参所述“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流星。平明发咸阳,暮落陇山头”。为今人留下了大量宝贵遗存。

固原李贤夫妇合葬墓的发掘,出土的大批珍贵文物和具有异域世俗风情的舶来奢侈品,更加证实了固原(原州)当时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显著地位。据史籍记载,李贤生前曾任 “丝绸之路”上的瓜州、原州刺史,官位显赫。墓中出土的壁画色泽鲜艳、形态生动、线条粗放、构图活泼,开启了隋唐壁画的一代新风,为唐代壁画中的精品,部分墓俑武士面部呈胡人特征。出土陪葬陶俑 200余座,多数色泽鲜艳。

在固原众多出土文物中,有三件舶来品——镏金银壶、金戒指、玻璃碗。镏金银壶是波斯萨珊王朝的酒具,雕刻着古希腊神话金草的故事。腰部雕涡纹和兽游鱼图案,沿用了萨珊王朝的金银器饰风格,提供了研究 “丝绸之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资料。而碧绿玻璃碗、蓝宝石金戒指等神秘的波斯精品,无不显示着波斯人的智慧和“丝绸古道”上国际都市的繁荣昌盛。

在中国文化史上,玻璃未能像陶瓷那样成为历史的主流。其出土的数量不多,史料记载较少,研究资料更是凤毛麟角。从北周李贤墓出土的玻璃碗到唐代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玻璃器皿,可以大约理出这样一条线索,这一时期的古玻璃发展是以外域的舶来品和外来技术为主流的阶段,并且受罗马帝国玻璃制作风格的影响。来自异域的珍宝玻璃碗,在沉睡了近1500年后,终于重见光明,并戴上了“国宝”的桂冠。

粟特人以擅长经商而闻名于世,自北朝初,通过漫长的“丝绸之路”,他们来往于中亚与中国之间。从固原羊坊村、小马庄、王涝塌村先后发掘的6座隋时粟特人的墓群中,出土了 “天马”纹图案石门等大量文物,见证了这一时期中国与西方国家友好往来的历史。

这是中国首次发现的粟特人墓群,它是原州与西域密切关系的实证,也对中国的中亚粟特人经商、定居“丝绸古道”重镇固原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和资料。

由此可见,固原这座昔日 “丝绸之路”上的国际贸易都城,由于当时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及辉煌商业的历史在长达 200余年的西北国际商贸活动中,始终起着沟通中西方文化交流至关重要的作用。

镏金银壶

镏金银壶是波斯萨珊王朝的一件金属手工艺品,距今已有 1500年的历史,其精湛的手工艺技术具有典型的波斯萨珊王朝风格,其主题图案描绘的却是古希腊神话故事。

1983年的秋天,考古学家们在调查中发现了位于固原南郊的一座带有壁画的大型贵族墓。通过墓志记载,确认墓主人是北周时期的柱国大将军李贤和其妻吴辉。打开墓葬以后,令考古学家们兴奋异常。不仅墓壁上绘有描绘主人生前场景的壁画,而且出土了 3件显然是舶来品的珍贵文物,其中就有本篇的主角——镏金银壶。此壶高 37厘米,整体造型别具一格,著名考古学家宿白研究认为是波斯萨珊王朝的文物。它是由鸭嘴形的口、细长的颈、上立胡人之弧形的把、玉壶春瓶似的腹和喇叭形的座结合而成的稳健、奇特的造型。

镏金银壶上的三组图案叙述的是一个古希腊的神话故事:三位女神赫拉、雅典娜、阿佛洛希忒为“谁是最美丽的女神”而争论不休,众神之王宙斯命令由帕里斯判定……

镏金银壶是中外历史文化交流的见证,是丝绸之路商贸频繁的缩影。不但在中国仅此一件,在世界现存的萨珊文物中亦属罕见的珍品。

玻璃碗

玻璃碗,碗高 8厘米,口径 9.5厘米,腹部最大径 9.8厘米。玻璃色泽呈碧绿色,器型独特,直口、深腹、圆底,外壁饰有凸起的圆圈图案两周,上周 8个,下周 6个,底足也是一个凸起的圆圈,共计 15个,整体构思巧妙。凸起的圆圈直径约为 3.1厘米,厚约 0.7厘米,大小不完全相同。碗壁厚薄不匀,约 0.4厘米,内壁光滑,无打磨痕迹,外壁磨痕明显,壁内有金黄色分化层,系用吹制法制作而成。著名考古学家宿白鉴定后认为这件玻璃碗是从波斯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属于伊朗北部吉兰地区的产品。它的出土,是中伊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部分图片由自治区博物馆提供)

猜你喜欢

遗址宁夏文化
大河村遗址仰韶文化房基保护加固修复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黑水城遗址出土F20:W63a文书研究
元上都遗址出土石刻的保护与研究
宁夏
寻找丝绸之路遗址
谁远谁近?
宁夏
宁夏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