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杀菌剂预防晚稻穗颈瘟的效果与保产作用试验

2016-05-24祝燕丽张秀娟张晓平应海明董涛海

浙江农业科学 2016年4期

祝燕丽,张秀娟,张晓平,应海明,金 亮,董涛海*

(1.绍兴市柯桥区农技推广总站,浙江绍兴 312030; 2.绍兴市柯桥区王坛镇农技站,浙江绍兴 312030; 3.绍兴市柯桥区农校,浙江绍兴 312030)



杀菌剂预防晚稻穗颈瘟的效果与保产作用试验

祝燕丽1,张秀娟2,张晓平3,应海明1,金 亮1,董涛海1*

(1.绍兴市柯桥区农技推广总站,浙江绍兴 312030; 2.绍兴市柯桥区王坛镇农技站,浙江绍兴 312030; 3.绍兴市柯桥区农校,浙江绍兴 312030)

摘 要: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稻孕穗末期和齐穗期各施药1次,控制晚稻穗颈瘟病情指数的效果:10%吡唑·醚菌酯悬浮剂(稻清)为96.1%,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为90.4%,3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为76.2%,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为98.3%;防病增产率分别为31.4%,26.8%,22.2%和30.2%。吡唑·醚菌酯和三环唑可以作为预防水稻穗颈瘟的首选药剂,其次是肟菌·戊唑醇,如选用苯甲·嘧菌酯,宜适当增加用药量。

关键词:新杀菌剂;水稻穗颈瘟;防病效果

文献著录格式:祝燕丽,张秀娟,张晓平,等.杀菌剂预防晚稻穗颈瘟的效果与保产作用试验[J].浙江农业科学,2016,57 (4):607-608.

2014年绍兴稻区出现近30年来未见的晚稻穗颈瘟病情,对水稻生产安全敲响了警钟。控制这一灾害性病害流行与危害,除做好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肥水管理等农业防治措施外,运用高效杀菌剂控制稻瘟病危害仍然是当前应当重视的问题[1-5]。由于近年来稻瘟病发病极轻,多种新农药的防治效果没有得到稻瘟病严重流行年份的检验。因此,为明确近年来几个新杀菌剂对本地稻瘟病的实际防效,作者于2015年进行了试验探索。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试验在绍兴市柯桥区稽东镇冢斜村一农户单季直播稻田进行,该地在绍兴南部山区,苗期叶瘟发生严重。参试水稻品种为晚粳感病品种秀水09。

试验药剂有新药剂3种,10%吡唑·醚菌酯悬浮剂(稻清,巴斯夫公司生产); 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拿敌稳,拜耳公司生产); 3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阿米妙收,巴斯夫公司生产);常用药剂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江苏丰登作物保护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施药器械为背负式电动喷雾器,稀释药液用山区溪中流动的自然清水。

1.2处理设计

试验设5个处理,各处理的药剂和用药量为:10%吡唑·醚菌酯悬浮剂900 mL·hm-2; 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300 g·hm-2; 3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600 mL·hm-2,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8 L·hm-2;以清水作空白对照(CK)。试验喷药剂2次,每次喷施药液量450 kg·hm-2。试验开始后停用其他杀菌剂,除处理因素外,各处理的其他管理措施相同。

第1次施药为8月29日(孕穗末期),水稻主茎剑叶叶枕距6~7 cm (个别破口),施药时天气多云,施药结束后阴天,略有微雨即停; 第2次施药时间为9月10日(齐穗期,抽穗85%~90% ),天气晴好。2次药后4 d均为无雨天气。

1.3考查项目及标准

考查在11月14日病情稳定后进行,采取5点取样法。病情分级标准为:0级,无病; 1级,病穗产量损失5%左右; 3级,病穗产量损失20%左右; 5级,病穗产量损失50%左右; 7级,病穗产量损失70%左右; 9级,病穗产量损失80%~100%。水稻成熟实割测产,按照粮食部门收贮允许的水分标准(14.5%)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2.1安全性

2次施药后田间不定期目测观察,4种处理药剂的稻株均未发现药斑、落黄、畸形等显性药害现象,表明本试验4种制剂的用药量对水稻是安全的。

2.2预防水稻穗颈瘟

表1显示,在预防2次条件下,10%吡唑·醚菌酯悬浮剂900 mL·hm-2处理对病穗率的防效为91.7%,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300 g· hm-2处理为89.8%,3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600 mL·hm-2处理为59.1%,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8 L·hm-2处理为95.2%。由此可见,3种新杀菌剂对病穗率的防效,以吡唑·醚菌酯略领先于肟菌·戊唑醇,明显优于苯甲·嘧菌酯,但3种新杀菌剂对病穗率的防效均未超过三环唑。对病情指数的防效,吡唑·醚菌酯为96.1%,肟菌·戊唑醇为90.4%,苯甲·嘧菌酯为76.2%,三环唑为98.3%。病情指数防效趋势与病穗率防效趋势完全一致。

表1 不同杀菌剂预防穗颈瘟的效果与产量表现

总的来看,在本试验用药量下,吡唑·醚菌酯的防效接近于三环唑、优于肟菌·戊唑醇,肟菌·戊唑醇的防效优于苯甲·嘧菌酯。苯甲·嘧菌酯600 mL·hm-2的用药量明显不足。

2.3水稻产量

表1显示,与对照相比,各处理增产率,吡唑·醚菌酯为31.4%,肟菌·戊唑醇为26.8%,苯甲·嘧菌酯为22.2%,三环唑为30.2%。3个新杀菌剂处理增产趋势与防病效果趋势基本一致,但吡唑·醚菌酯处理的保产效果略优于常用药剂三环唑。

3 小结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10%吡唑·醚菌酯悬浮剂900 mL·hm-2,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300 g·hm-2,3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600 mL· hm-2,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8 L·hm-24种药剂处理均未见药害现象,对水稻是安全的。在2015年晚稻穗颈瘟发生严重的情况下,3种新杀菌剂对预防穗颈瘟均有一定效果,但药剂间有明显差异;吡唑·醚菌酯领先于肟菌·戊唑醇,接近常用药剂三环唑;肟菌·戊唑醇领先于苯甲·嘧菌酯,略差于三环唑;苯甲·嘧菌酯明显差于三环唑,试验药量明显不足。从本试验的情况看,吡唑·醚菌酯和三环唑可以作为预防水稻穗颈瘟的首选药剂,其次是肟菌·戊唑醇,如选用苯甲·嘧菌酯,宜适当增加用药量。

试验表明,3种新杀菌剂预防穗颈瘟宜在水稻孕穗末期(破口初)和齐穗期各施药1次,如仅在孕穗末期(破口初)预防1次不能达到理想防效。在使用药量上,本试验的商品制剂量(除苯甲·嘧菌酯外)可作为推荐剂量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本试验均采取单剂喷药,不与其他药剂混配兼治。因此,与其他药剂混用后防病效果如何有待今后探索。

参考文献:

[1]郑永利,施德,姚晓明,等.晚稻稻瘟病局部突发流行成因与治理对策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5,56 (1):92-93.

[2]康晓霞,耿跃,王少华,等.不同杀菌剂防治水稻穗稻瘟病田间药效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 (8):87-88.

[3]潘海清,郑礼旺,郑圣发.25%凯润(吡唑醚菌酯)防治水稻穗瘟及保健增产效果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 (22):155,159.

[4]刘小丽,陈汉.75%拿敌稳WG防治水稻穗颈瘟试验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 (9):102,78.

[5]刘郁,桑海旭,王井士,等.75%肟菌·戊唑醇WG防治滨海稻区主要病害最佳施药时期的研究[J].世界农药,2013,35 (3):59-61.

(责任编辑:张才德)

中图分类号:S43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0528-9017(2016)04-0607-02

DOI10.16178/j.issn.0528-9017.20160444

收稿日期:2016-03-12

作者简介:祝燕丽(1970—),女,浙江绍兴人,农艺师,本科,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教育工作,E-mail:464315890@qq.com。

通信作者:董涛海,浙江绍兴人,高级农艺师,长期从事农作物病虫测报与防治技术试验推广工作,E-mail:sxdth@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