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说我和“党的教育”的故事

2016-05-24孙振会

实践·党的教育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村部敬老院稿子

孙振会

我与“党的教育”相伴同行已有36个年头,是编辑老师的耐心指教,使我逐渐学会了有针对性地写稿,而且有很多作品获了奖。回忆在“党的教育”下成长的往事,让我禁不住心潮澎湃。

1980年,我从部队退伍回到家乡赤峰市林西县十二吐乡枕头沟村。因为在部队时就喜爱读书看报、写写画画,村部布置会议室找我去帮忙,在那里我第一次见到《党的教育》杂志,当时是32开本。里面的内容让我眼界大开,有政策解读,有农村工作报道,有党的基本知识问答,有各类生活小常识,一遇见就让我爱不释手。尤其是里面写的很多人和事好像就发生在身边,这唤醒了我为《党的教育》写稿的冲动。然而,在当时靠吃返销粮温饱都难以保证,业余文化生活匮乏的程度可想而知,一个整天和土坷垃打交道的农民想看到报刊是一种奢望。为了能看到《党的教育》杂志,我只好跑到村部打借条去借,劳动之余抓紧时间看,认为重要的内容就抄录下来,看完马上送还,再期待借下期。

这时,我开始拿起笔给《党的教育》写稿。当时供电不足,我就白天下地干活,晚上点煤油灯写稿,写完稿件再步行十多里去乡邮政局投寄。一篇篇地写,一回回地寄,一年多过去了,稿没少写,功夫没少费,每回跑到村部借来刊物从头翻到尾,一次也没找到自己的名字。闲言碎语接踵而来,有人说:“当了几年兵不知天高地厚,还敢给《党的教育》写稿。”就连亲戚们也嘲笑我:“连灯油邮票钱都挣不回来,干点啥不好。”在他们眼里,我这是不务正业。

正当我在十字路口徘徊之际,编辑老师相继给我寄来了亲笔信为我指点迷津,让我找到了久投不中的原因。一个山沟沟里的农民突然收到省级刊物编辑寄来的亲笔信,让我在周围人眼中的印象来了一个360度的转折。其中有一封信这样写道:

孙震慧同志:

你好!你投来的稿子很多,能看出你很善于抓问题写东西,这一点很好。但是与此同时,我们认为提高稿子的质量也很重要。提几点建议供你参考:1.“打击封建迷信”的稿子,写了迷信现象增多,公社党委发出通知占据了整篇稿子,而怎么打击封建迷信活动写在最后几句。破除迷信是很细致的工作,反映这样的事情应深入一些、具体一些。2.“管理公约”的稿子只写了有公约,群众说好,具体公约起了什么作用,社员们的履行情况在稿子中见不到,给人一种空洞的感受。3.“敬老院”的稿子,社员们看到公社建了敬老院当然很高兴。但这篇稿子不宜现在写,因为它还没有具体的效果,以后可以对此作详细的报道。

此致

《党的教育》农村版

1982年10月4日

随着这封信还寄来一份《党的教育通讯》,对我很有启发,其中一篇《怎样给党刊写稿》是这样说的:“我刊每天都收到大量来稿,有的被刊物全文刊登……可是还有大量稿件往往不能刊用。为什么呢?主要是因为写的不对路子,对《党的教育》这一刊物的对象、任务不明确,没有抓住刊物的特点。因此,提笔写稿要注意给谁家写,是报社、电台还是刊物?是什么刊物?要弄清对象,‘对口下菜……”

编辑老师的详细指点和《党的教育通讯》的指导,彻底改变了我盲目写稿投稿的做法,我开始研究各栏目的特点和要求,揣摩如何“对口下菜”,选准主题、把握时效,有针对性地为《党的教育》写稿。后来,我撰写的《一心为公的好党员》《联产承包不能破坏了菜园子》 《特色养殖奔富路》《实施“三化管理”织就和谐保障网》等稿件陆续被《党的教育》采用,其中《草场三包走上致富路》还荣获了华北期刊好稿二等奖。

按照“对口下菜”的做法,我开始尝试为其他报刊投稿,果然见效,中稿率不断攀升并时常传来获奖的喜讯。由此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我被破格招聘到县广电系统工作,一年多就转了正,从此改变了我的人生命运。我能够在写作路上大步前行,是“党的教育”给了我原发动力,我将继续学好用好“党的教育”,一直坚持笔耕不辍,直到拿不动笔为止。

(作者单位:赤峰市林西县大营子乡文化广播宣传中心)

(责任编辑/麦力斯)

猜你喜欢

村部敬老院稿子
延边州以“三举措”增强村党组织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
敬老院老人遭虐待:乡镇敬老院出路何在
敬老院的微笑
爱心送到敬老院
当我收到稿子时,我在干什么
合理处置利用好闲置村部
火场救人
浅谈如何撰写电视新闻中消息类的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