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瓶梅”俗语英译分析

2016-05-23吴智逵吕乐

戏剧之家 2016年8期
关键词:俗语金瓶梅异化

吴智逵 吕乐

【摘 要】《金瓶梅》作为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白话世情章回小说,自古学者研究甚多,自芮效卫英译本出版后,又引起了广泛热议。这些研究大多针对全书的翻译方法进行讨论。本论文将芮氏英译本中俗语进行分类,并引用了丰富的例证,结合异化翻译理论,分析了芮氏俗语英译的特点、优势及缺失。

【关键词】金瓶梅;芮效卫;俗语;异化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4-0269-03

一、介绍及文献综述

(一)《金瓶梅》简介

《金瓶梅》是中国第一部古人独立创作的长篇白话世情章回小说,成书约在明朝隆庆至万历年间,作者署名为兰陵笑笑生。

《金瓶梅》在我国小说史上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它的诞生标志着我国古代长篇小说艺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位列明代“四大奇书”之首,也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小说借《水浒传》中武松杀嫂的故事为引子,通过对兼有官僚、恶霸、富商三种身份的封建时代市侩势力代表人物西门庆及其家庭罪恶生活的描述,体现了当时民间生活的面貌,描绘了一个上至朝廷内擅权专政的太师,下至地方官僚恶霸乃至市井间的地痞、流氓、宦官、帮闲所构成的鬼蜮世界。

《金瓶梅》摆脱了长篇小说取材于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这一传统,以现实社会中的人物务和家庭日常生活为题材,使中国小说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日臻成熟。清初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张竹坡称其为“第一奇书”,清代刘延玑《右园杂志·卷二》云:“深切人情世务,无论《金瓶梅》, 真称奇书,欲要止淫,以淫说法;欲要破迷,引迷入悟。而文心细如牛毛茧丝,凡写一人,始终口吻酷肖到底,结构铺张,针缚慎密,一字不漏,又岂寻常笔墨可道!”

(二)芮效卫《金瓶梅》英译本简介

《金瓶梅》英译始于19世纪中期,至今已有两个100回全译本,。英国著名汉学家芮效卫以《金瓶梅词话》为蓝本翻译的英译本The plum in the Golden vase 是其中之一,芮效卫的英译版一经问世,便引起了美国读者和评论界的热切关注,被美国评论界一些学者称为“充分把握了原作的精神实质和文学价值,是迄今为止最好的《金瓶梅》译本。”“芮效卫为我们全面理解这部小说做出了重大贡献”、“阅读罗伊(即芮效卫)的译本让人难以忘怀”、“罗伊在本卷译本中所取得的成就足以确立其译本的权威地位”等等,可谓好评如潮,芮译本之所以获得众多读者的青睐,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一是内容全,“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第一个最完整的英语译本”;二是质量优,“充分把握了原作的精神实质和文学价值”;三是价值高,拥有“富有哲理和学术价值的导言”和“极富见地的评释”。

(三)文献综述

《金瓶梅》被清朝著名文学评论家张竹坡称为中国“四大奇书”之首,更被郑振铎誉为“中国小说发展的极峰”。作为我国第一部具有近代意味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金瓶梅》突破了中国长篇小说的传统模式,在艺术上较之前的小说有了多方面的开拓和创新,为中国古代小说的演进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自成书以来,不论学者或是专家,文学爱好者,都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地对《金瓶梅》进行了研究:刘孝严学者在《社会家庭和人生的全景观照——也谈《金瓶梅》的思想意义》一文中写道:“西门庆由泼皮破落户生发成官、商、霸于一身的富豪,他一生最大的欲求是升官发财,和性欲满足……《金瓶梅》中人物无论贫富贵贱,男女老幼,都各有其欲,又有共同之欲。”论文结合明朝的时代背景,分析了小说中人物的欲求、心态和作为也是受当时进步的学术思想影响的。

哈佛大学教授、著名学者田晓菲女士在《秋水堂论金瓶梅》一书中将词话版《金瓶梅》与绣像版《金瓶梅》进行了详细对比,她写道:“它们之间最突出的差别是词话本偏向于儒家“文以载道”的教化思想,而绣像本所强调的则是尘世万物之痛苦与空虚,并在这种富有佛教精神的思想背景之下,唤醒读者对生命——生与死本身的反省,从而对自己,对自己的同类,产生同情与慈悲。”也有学者对《红楼梦》和《金瓶梅》进行了对比分析,周中明在《论<红楼梦>与<金瓶梅>是两种文化》一书中写道:“《红楼梦》对于《金瓶梅》的继承和发展,不只是一般艺术技巧性的,更重要的是在文化思想性质上的根本改造和质的飞跃。”

除却整体,还有许多专家学者从细节方面对《金瓶梅》进行了研究,比如其中的方言俗语、语言特色、宗教哲学等,如孟昭连学者在《金瓶梅方言研究及其他》中,对小说中的山东方言、吴语进行了研究分析。

自芮效卫译版《金瓶梅》问世后,中外学者对其译本进行了热烈讨论,如温秀颖学者在《金瓶梅的两个英译本》中将埃杰顿翻译的动机和芮效卫翻译的动机进行了比较,黄粉保学者在《金瓶梅英译本选择策略考》一文中,对全书的翻译策略进行了详述并以开篇诗举例为证。

笔者在查阅了大量的《金瓶梅》资料书籍文献后,发现中外学者对于全书的思想内容、人物个性分析的资料十分详尽,对于其艺术表现手法的探索也很详实,但对于芮氏英译本的探索却只有冰山一角,对于俗语英译的方法及效果的分析更是凤毛麟角,所以笔者决定对《金瓶梅》俗语英译中所运用的异化方法进行分析,对俗语做出分类举例,加深读者印象。

二、归化与异化的简介

(一)归化与异化的概念

归化和异化这对翻译术语由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努蒂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中提出。他提出了归化的定义: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原作者要像和读者在直接对话。译作必须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

对于异化的定义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在翻译上就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即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使用异化策略的目的在于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

经过50多年的调查研究,劳伦斯努蒂指出:出版社更喜欢流畅真实的翻译风格,许多批评家会以流畅的文笔来评判译文质量,但很少顾及译文的忠实度,这种现象的理由在于迎合读者市场,为了吸引读者,出版社更关注娱乐效果和流畅度。

(二)异化在《金瓶梅》俗语英译中的运用简介

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纽马克根据语言功能理论将文本分为三大类型,即表达功能,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像《金瓶梅》这类作品,一方面生动地反映了当时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生产生活与社会现状,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全方位的动态画卷,具有很强的信息功能,另一方面,作者通过对现实生活的高度提炼和艺术加工,在作品中融入了自己的思想和智慧,具有相当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从这个意义上讲,作品的表达功能并不亚于其信息功能,而表达性文本的翻译一般是语义翻译法,所谓语义翻译法就是离去保持原作的语言特征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以单词、短语或从句为翻译单位,译文在修辞、语言形式甚至音效上接近原作,尊重源语言文化,向读者忠实传达源语言文化里的风土人情。

《金瓶梅》中有大量的谚语、格言、习语等,我们从这类俗语的传译中很容易洞察译者的翻译策略,笔者发现:译者的翻译策略是典型的“语义翻译”,而语义翻译的显著标志就是处理作品中的格言、习语时较多采用“异化”法。异化策略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原汁原味地将源语的文化信息传达给读者,笔者在本文中会对译本中大量的俗语英译实例进行分类、解读和分析,以加深读者印象。

三、俗语英译实例分类及解析

《金瓶梅》中有大量的方言、歇后语、谚语,用得颇为精妙,又富含杂学知识,可以反映人物性格身份和时代特色。俗语使用丰富,多为生活用语,处处与“人”紧密相关,笔者会选取其中有趣而颇具代表性的俗语进行分类,并分析阐述,并与芮氏英译方法的异化法相结合。

(一)外貌特征类

例1.你看我那身不满尺的丁树,三分似人,气分似鬼。

丁树:“三寸丁,谷树皮”的缩写。

释义:三寸是极言人之矮小;丁:北方土语,形容小为一丁点儿,而人亦可称丁,如人丁,男丁之美。榖,读音“谷”,榖树皮纤维坚韧可做造纸原料,用极为粗糙斑驳的榖树皮形容“身上粗糙”的武大郎,自有其形象的一面,另外也反映了本地人瞧不起武大的心理。

译文:Three-inch Mulberry-bark, manikin of mine.

解析:译文运用异化法将原文进行直译,“榖树皮”更加精准,因“榖树皮”造纸称“桑皮纸”所以译为“Mulberry-bark”也较为贴切,后一句“manikin of mine”是对“三寸丁”的翻译,可解释为“黝黑粗糙的侏儒”,对于英语读者较为明了,但“三寸丁”的趣味译得不够。

(二)个性人品类

例2 我是个不戴头巾的男子汉,叮叮当当响的婆娘,拳头上也立得人,胳膊上走得马,人面上踏得人。

释义:形容性格坚强,行为磊落,做人体面,往往是泼辣的妇女与人争论时自我夸耀之语。

译文:I can lift a man on my fist, carry a horse on my arm, and trample on anyone else face.

解析:译文采用异化翻译法,中英文一一对应,若是拳头上立得人,胳膊上走得马,也可见其坚强,对于英语读者来讲,若不了解俗语的文化含义,可能一头雾水,不解其中义,但可促进中国俗语的传播,增强读者探索的好奇心。

(三)人情世故类

例3虽是他娘舅张四,山核桃——差着一槅儿哩。

释义:山核桃中间有一层槅子,取核仁最难,此俗语的意思是(舅舅与外甥),中间还隔着一层哩。

译文:like the meat of the hickory nut: there is always a husk in between.

解析:将英文译文中文也与愿义相类比,且“always”一词更加反映出了俗语的感情色彩,即山核桃仁即使距离多么紧密,中间总也少不了一层槅子。其利害关系也更加鲜明,运用异化翻译法更加突出了语言的感情色彩。

(四)男女关系类

例4合欢核桃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

释义:合欢核桃是一种春宫工艺,明代庙会集市上售一种春宫工艺,将核桃一割为二,中间镂空,附以雕刻的合欢男女,此语隐指西门庆与李瓶儿早有奸情,而吴月娘还蒙在鼓里,打开核桃,一切就知道了。

译文:The coupled halves of the peach stone, serve to evoke a chuckle; because inside, it will be found lie yet another couple.

解析:原文俗语甚妙,运用异化翻译的方法也十分有趣,将原文中半古文半白话文用英文描述出。更加生动明了,给英语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合欢核桃里的欢声笑语是来自一对偷情的男女,讽刺意味很强,其中的辛酸滋味也是能体会得到的。

四、结语

《金瓶梅》有近几十年的英译历程,不论是学者还是汉学家对其英文译本的探索都带给学者无限的启发。芮氏译本在处理俗语时方法较灵活,有些用了异化处理,有些尽管译文欠准确,异化成分仍十分明显,译者的这种处理方法与孙致礼所倡导的“异化为主,归化为副”的翻译策略可谓不谋而合,我们所说的“异化为主,归化为辅”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概念,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译者应有“异化为主”的意识,在翻译实践中,凡能异化的要尽量异化,不要一遇困难就轻易妥协,懂不懂就拿归化来应付;二是还要有“归化为辅”的意识,实在不能异化时也不要勉为其难,不然会弄巧成拙。而应退而采取归化处理,细读文本,笔者发现芮氏在翻译过程中也存在着改变中国文化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隐形归化”——形式异化而内容归化的特征,笔者在探索俗语英译方法过程中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了解更深,也增强了阅读兴趣。

参考文献:

[1]Roy.D.T The plum in the Golden vase, or chin ping mei[Z].New Have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3,2001,2006,2001.

[2]New Mark, peter.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London pri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LTD,1988.69.

[3]Venutil. The Translator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M].USA: Routledge.2007,2.

[4]黄粉保.《金瓶梅》英译本选择策略考[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1,(1):127-131.

[5]田晓菲.秋水堂论金瓶梅[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6]周中明.论《红楼梦》与《金瓶梅》是两种文化[J].红楼梦学刊, 1989,(3):195-233.

作者简介:

吴智逵(1992-),男 ,汉族,上海人,上海理工大学翻硕研究生;

吕 乐,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俗语金瓶梅异化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金瓶梅》里的水产:餐桌上的游龙戏凤(下)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俗语知多少
从“影写法”看《红楼梦》对《金瓶梅》的继承与超越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客家俗语巧诵读
明清小说从欲到情的动态演变*——从《金瓶梅》到《红楼梦》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