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群众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2016-05-23于秀丽

戏剧之家 2016年8期
关键词:基本规律产生群众文化

【摘 要】人的需求也是在社会活动中不断更新和发展的。当人通过活动使原有的需求得到满足,人和周围现实的关系就发生了变化,以后又会产生新的需求,新的需求又会让人去从事某项新的活动。人的社会需求就是如此循环往复,把群众文化推向更高层次。

【关键词】群众文化;产生;发展;基本规律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4-0262-01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社会需求是与人的社会活动紧密联系的,是人的社会活动的基本动力。人的社会活动被某种需求所驱使,需求一旦被人所意识并驱使人去行动时,就以活动动机的形式表现出来。

一、社会存在是群众文化生存的基础

根据历史唯物土义的观点,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是让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群众文化属于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一种反映。

群众文化只是因为有了作为其主体的人的文化活动,有了能展开文化活动的社会环境才能得以生存的。群众文化活动的种种形式,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反映。当人类跟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相结合构成了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执著地反映到群众文化中来。固然,群众文化与其它意识形态一样,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能动作用(促进的或阻碍的作用)。有时,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改变以后,反映这种旧的基础的群众文化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会存在,并发生一定影响。群众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有依赖性,所以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群众文化也必然会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

二、社会的变革是群众文化发展的外因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的予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变革,这就构成了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调整和变革必然会引起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从而也就推动了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社会的变化就是由这种矛盾运动引起的。而群众文化的发展史则昭示了群众文化变化的根本原因(不是唯一的原因)在于社会的变化与革新。

原始公社时代全民性的群众文化表明的是集体劳动、狩猎和对自然、祖先、图腾等方面的祟拜,反映的是对自然的依存和矛盾关系。由于生产力的进步,产生了剩余劳动。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逐步发展,原始公社逐步解体过渡到了奴隶社会。在奴隶社会中,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奴隶主不但占有生产资料,而且还占有生产者(奴隶),出现了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的尖锐对立。奴隶社会的群众文化更多的是体现了阶级的对立。例如在欧洲封建社会时期,14至15世纪发生的文艺复兴,16世纪进行的宗教改革,为了向几百年禁锢人心的天主教神学相对抗,群众文化就表现了发掘和利用古典文化的积极作用。

中国封建社会的盛唐时代,“贞观之治”是一次成功的社会变革,变革后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生产关系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并给当时的群众文化灌注了新生的因素,在宫廷与民间,国内与国外,城市与农村的文化交流的促进下,平民文化出现了民间歌谣、曲调、舞路、绘画、雕塑诸艺并茂的大好局面。文化品位与格调也随之变化,如民间歌谣虽基本沿袭汉代,但在思想性、艺术性和群众性等方面却远非汉代可比。明代的平民文化在封建社会走向没落,资本主义正在萌发之时,也出现了新的形式和特点。如通俗文学取代了占文、诗、词等旧体文学的地位而成为中同近占文学史上的主要内容,民歌为明代“一绝”。明末西学输入,市民阶层的扩大,又使文艺市场四处涌现,民间文艺、工艺商品化走向日趋明显。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表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指向,从此群众文化出现了历史性的根本转变与蓬勃发展。

三、人的社会需求是群众文化发展的内因

人的社会需求催发群众文化的萌发。“社会的人是动物长期发酵的产物。但是,只有当人不满足于坐等大自然的恩予,开始亲自生产他需要的消费品时,人类的文化才开始了。

人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基本上可以分为自然性需求和社会性需求。自然性需求是人作为一个有机体维持生命和延续种族所必需的。其持点往往呈现出周期性,如饮食、睡眠、配偶等。社会性需求为这样或那样的社会要求,或个人为适应社会要求而产生的社会需求。这类需求是后天习性的,如交往的需求就是人与他人的接触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如社会需要以艺术来陶冶人的情操,人们就举办系列群众文化话动,凡此种种,就发生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朱大可.文化价值及其民族样态[J].文艺争鸣,2010(01).

[2]胡守勇.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1).

[3]曾凡.中国文化英雄与中国文化的价值系统[J].中州学刊,2010(03).

[4]夏成美.群众文化与和谐社会[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10(02).

[5]梁守靓.新时期群众文化建设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0(13).

作者简介:

于秀丽(1972-),吉林德惠人,本科,现就职于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研究方向:群众文化。

猜你喜欢

基本规律产生群众文化
浅析对欧洲中世纪大学学位制度的认识
关于当前群众文化工作的冷思考
浅论基层群众文化紧跟时代步伐
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相关思考
队列动作技能教学的基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