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装饰设计工作室创建的可行性探讨

2016-05-23蔡朓杨绍升朱文霜

戏剧之家 2016年8期
关键词:工作室设计教育

蔡朓 杨绍升 朱文霜

【摘 要】任何一个行业,都存在理论和实践的碰撞。大学校园如何培养出一个既能让学校肯定又能让社会认可的学生,是需要通过各种途径的探讨和长期的检验来进行教学方案的调整,继而达到相应的目标。大学建立工作室就是一种经过了检验且能有效将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的方法。通过探讨在环境设计专业中建立装饰设计工作室的可行性,希望能为该专业注入学科活力,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

【关键词】工作室;设计;教育

中图分类号:J5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4-0232-02

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在长期发展历程中,课程结构呈现的是“百衲衣”式的状态,设计教育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脱胎于清末民初的新式美术教育;二是直接师承手工艺作坊的师徒制传授教育;三是以西欧等国的国外混合教育体制移植。这使得在很长时间里,大学艺术设计教育出现两种极端化倾向,要不过于偏重专业技能训练,从根本上忽视设计与社会、人文、科技,乃至与其它学科间的横向关系。要不就是依然停留在自封闭式课堂理论知识的传授,严重脱离实际需要、脱离学科前沿[1]。

由此,针对课程现状,要想较好地使课堂理论和社会实践切实结合起来,就必须从更加宏观的视角,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要求为出发点,使学生能够“一走出课堂,就步入社会”,那么建立工作室制不失为一种良策。当然这里的工作室制不再局限于学校层面所建立的,更放宽至学生自身为了与社会有所交流而建立的工作室。这是一种新的尝试,依然需要对工作室制的运行模式有深入的了解。

一、工作室的发展渊源

“工作室”源于西方艺术设计创作领域的作坊制,是德国包豪斯学院融合传统的师徒作坊制,使工厂生产与艺术创作相融合,建立的一套完整的工作室教学制度。它是西方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为其它国家的现代艺术教育树立了一个标杆。包豪斯认为:艺术是教不会的,但工艺和手工技巧是可以教会的,将艺术应用到生产生活中,使天马行空的想象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将教学与实践结合,学校与企业结合,是工作室制的核心理念。

二、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现状

我国于1956年成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引入西方艺术教育体系。80年代,多个重点院校已开始建立“工作室”。然而至今为止,除了部分优秀美术学院,大部分普通学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依然采用大课堂上课的方法,这种教学模式并不适用于需要熟练动手能力,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设计专业。导致教出的学生进入社会后并不能完成公司指派的项目,究其原因正是因为学生在学校里没有进行过系统的艺术设计理念的教育和动手能力的训练。

(一)课程知识过于分散

首先,我们的大课堂将理论知识化为各个学科,分配给不同教师授课,这会使知识传授变得分散,减弱了其中的联系。其次,分散的课时也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了负面作用,上午学习专业课,下午学习公共课,专业设计学习变成了片段式,无法连续。而长时间的思考才会有利于设计灵感迸发。因此,不能简单按时间分配课程,需要贯通整个学习的时间。

(二)专业兴趣无法集中

虽然大学设计专业分配很明确,但是在学校,学生不能有充足的时间深入研究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这也成为制约学生发展的重要原因。如今,大多数学生只有离校进入企业工作一段时间后才能熟悉设计领域的工作,企业成为了教育实践双平台,导致企业不愿招收毕业大学生,“拥有两三年以上工作经验”成为招聘启事的常见要求。这正说明了现如今的教学体系没有与实践相结合,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弱,理论知识不强。引入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改变这一局面的可行办法。

三、创建装饰设计工作室的意义

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皆分阶段安排课时,专业基础课不能与专业课相连,实践课亦独立于其他课程之外,导致学到的知识不能及时巩固应用到实践中。事实上,室内装饰设计不仅仅是对于居住空间结构、功能的运用,更是为了满足舒适、绿色、健康的实际生活环境而作出的一系列与时俱进的设计规划与装饰。

(二)学校提供的实验设备不齐全,不充分,使得一些课程根本无法展开,如材料课,严重影响学生对当前先进材质的了解。室内设计是一个需要走在时代前沿的专业,需要的是引领潮流的设计师,这要求其课程内容应该紧跟市场需求,从市场角度来学习和研究。因此,无论是学校层面还是学生层面开设的装饰设计工作室都会让教师、学生、企业三者的联系更加紧密,沟通更为便捷,使学生在学校里就能了解社会动态和市场需求。

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的倡导人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在《新建筑与包豪斯》一书中写到“我坚持要有手工劳作训练,它本身不是目的,也完全不是想备不时之需以便真正从事手工工艺生产,而是为了要创造一种良好的全面的手”。我们要懂得美,懂得艺术,可以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懂得展现出来。“基础课程”与“作坊训练”是包豪斯教育改革的特点,是工作室模式的根本[2]。建设工作室时基础课程也是我们发展的基本,更是我们设计的源泉。古人曾说“非读书,不明理。要知事,需读史。”要学习前人的设计,要了解历史,基础课程不仅仅包括动手能力,更是要博古通今。一切都是我们设计的来源,一切事物都会有可能教会我们怎么样去设计。

四、工作室创建的具体形式

(一)学校创建工作室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装饰设计工作室的创建也存在难点与问题。现如今全国共有800多所本科高校开设艺术类专业,600-700所本科高校设有美术类专业,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硬件设备有多有少,工作室的设置应该具体学校具体分析。要想创建工作室模式的教学制度,必须确保有足够的教学场所、实验设备、资料材料、师资力量,有无合作的企业甚至资金来源也是工作室能否建立的关键[3]。条件不足而开设工作室,只会浪费现有资源,没有确实可行的计划,准确的评估,强有力的实行,教学制度的改变只会南辕北辙,成为面子工程。学校工作室创建的关键主要有三个方面。

1.学校应与企业进行合作。

具体来说,学校与装饰公司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装饰公司的部分项目由工作室师生合作完成,由公司的专业设计师点评,给予学生更多的鞭策与鼓励,使学生了解市场形势,让其少走弯路。大学生作业不认真,得过且过的状况时常发生,如果学生的角色变换为设计员工,自己的作品会得到实际运用,那么学习态度就会发生变化,化被动为主动,学习效率就会增加。装饰公司提供项目所需的设备,如建立模型所需的3D打印机、数控机床、模型实验室等,且在项目完成后提供一定的资金对工作室的建设进行帮助,如此良性循环,学生在工作中学习,训练动手能力,研究分析客户的需求,加强沟通能力,提高学习积极性[4]。这样培养出的学生已经被公司所了解认可,毕业后无缝进入装饰行业工作,实现学生就业。工作室得到教研经费和项目支撑,可谓三赢。

2.不同工作室设置不同课程。

在课程设置方面,除公共课与基础课外,专业课由各个工作室分管,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取进入工作室。如喜爱做模型的学生进入模型工作室,喜爱理论创新的进入设计理念实验室。各工作室的专业基础课相同,如设计史、三大构成、设计概论等。进阶课程发展方向各不相同,如爱好作图的可重点学习绘图、软件运用;偏向施工方面,想法多爱思考的学生可以选择设计理论方面的课程,如环境心理学、色彩构成等。课程的设置合理有利于学生的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不同的课程并不是要学生只学其一,而是精于一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点,基于此上面的培养会事半功倍。

3.教师配备主次分明,职责清晰。

在师资方面,每个工作室可以有“一名主要教师+多名助理教师”的配置。由主要教师负责教学内容制定,与校方和企业的沟通,助理教师负责学生日常的学习管理,各司其职,分工明确。在当前房地产形势收缩,开发速度放缓,剩余产能转型,相关行业面临裁员,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前提下,如果能将行业内部分优秀设计人员和优秀毕业生吸引进校园,不仅可以解决部分就业问题,还可为社会稳定做出贡献。

(二)学生创建工作室

学生创建自己的工作室大大有别于学校创建的工作室,就学生自己创建装饰设计工作室而言,它是建立一个能让学生更加自由地向社会推销自己的平台。这个工作室也许并不需要什么过多的硬件设备,但一定要有足够的人力资源,即大学生设计团队。在这个工作室里,能够强有力地集合一组热爱装饰设计的学生,并且有合理的工作室制度、可操作的工作流程及外联事宜等。

学生可以进行自我包装,甚至通过网络平台,面向社会做设计。又或者参与社会各种设计大赛等等。经由一系列的社会设计活动来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学习效果,真正能够学以致用。尤其当教师工作室和学生工作室产生交融互动时,实践的效应更是大大加强。

五、结语

学生创建设计工作室,并不是脱离学校规范的教学模式,而是让学生寻找更适合自己的一种学习状态。在艺术设计里,实践与理论同等的重要。在一个优秀的设计作品里,实践是经验、习惯,而理论是支撑你经验、习惯的支柱。在新的教学模式中考验的不仅仅是老师,更是学生自己。学生创建工作室,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是让学生自己成为教学的核心和主人,而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学生工作室更像是个小型的社会,而学生才是这个社会的主人。工作室制教学方式不仅解放了学生的思维更提高了学生的行事效率,在对的时间里做有意义的事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因此,学生装饰设计工作室创建不仅带来教育制度的改变,更有教育思想的转变。在当前实践强国的大环境下,工作室的普及也许到了最适合的时间。

参考文献:

[1]夏燕靖.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结构的探讨[J].设计教育研究.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06):19.

[2]蒋炎.包豪斯的作坊训练与现代手工艺教学[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南京:南京艺术学院杂志社,2009,(02):37.

[3]陈教斌.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初探[J].艺术百家,2012(02):44.

[4]丁俊,宋晓真.美国大学室内设计专业工作室课程研究——以UTSOA为例[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3):3.

作者简介:

蔡 朓(1994-),女,甘肃陇西人,桂林理工大学在校生,专业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杨绍升(1993-),男,河北保定人,桂林理工大学在校生,专业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朱文霜(1976-),女,湖北钟祥人,硕士,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猜你喜欢

工作室设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地方本科院校设计类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探究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