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国际化视野下印度电影选题的大胆突破

2016-05-23姜博

戏剧之家 2016年8期

【摘 要】从1913年至今,印度电影在其诞生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如今要论电影产量,印度电影业当之无愧是世界之最。1995年上映的《勇夺芳心》(Dilwale Dulhania Le Jayenge)被称为印度影片打入国际市场的标志,自此之后的20年里印度电影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逐年提高。随着全球电影业资源在国际市场上流动和配置越来越自由,印度电影的选题也发生着新变化。其表现在影片对于宗教题材、政局题材、种族题材的大胆选取与突破。

【关键词】印度影业;国际化视野;宗教问题;政局意识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4-0104-02

一、对于宗教题材的大胆选取

印度是一个宗教大国,又被称为“宗教博物馆”;其主要教派有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锡克教、佛教、耆那教。这些宗教影响着印度社会文化的每一部分。在印度有83%的人为印度教徒,13%则为穆斯林。印度教徒与穆斯林教徒不和,其源出于英国人“分而治之”的殖民政策。1947年,印度、巴基斯坦分治,触发两大宗教的流血冲突。几十年间暴乱冲突不断,宗教冲突的残暴性和非人道性使得原本引人向善的宗教却让“恨”的种子生根发芽。[1]宗教对立冲突是由于相互憎恨、抱怨和怀疑的情绪意识已深深埋根于印度教徒与穆斯林教徒之中,对立宗教间的偏执顽固性和骄傲自大,自以为本身的宗教比另一种宗教更为优越,从而使教徒之间嫌隙隔阂非常深。

2014年12月上映的印度影片《外形醉汉PK地球神》(P.K)极大程度体现了印度电影在宗教题材方面的大胆突破。影片采用两条故事线,第一条讲述了外星人PK误打误撞来到印度,因飞船遥控器被人抢走而求助于印度各大宗教,渴望神来帮他找回遥控器回家;第二条故事线讲述了大学生嘉古与她相恋多年的男友因宗教信仰相悖被迫分开,返回了家乡成为了一名记者。片中最犀利就是对宗教神棍一针见血的批判。外星人PK求助神渴望得到帮助,但他却看到印度虽宗教众多,大家供奉不同的神灵,却时常谎话连篇,斗争不断。PK虔诚地认为求助各大宗教的神可以实现自己的愿望,可他看到的却是扭曲教义的宗教神棍麻醉群众,误导印度社会的现实。印度电影作为社会文化的代表,反映着印度的社会状况。特别是二十一世纪后发展日趋国际化的印度电影,在涉及宗教题材的处理中颇有世俗化的倾向。片中外星人PK作为印度文化圈的局外人揭露了印度荒唐愚昧的宗教陋习,其“求助神是否能得到帮助”的思辨性也使得影片上映后取得339.5(千万)卢比的高票房成绩,位于2014年度印度电影票房榜榜首。[2]

二、对于政局意识的大胆突破

近年来各宗教,地域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在印度电影中常常被提及,尤其像印度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矛盾、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的对峙等。然而印度影片在处理这些敏感题材时则贯彻了印度政府所倡导的“宗教宽容”理念,以更为开放的心怀去传达世间和平与大爱的思想。不同地域与教派之间不应仇视和敌对,而应互相包容和理解。一些人为设定的界限和禁忌在影片内容中统统被取消。不论是2004年上映的《爱无国界》(Yash Chopra's Untitled Film)中印度直升机救生员与巴基斯坦女孩的爱情故事,还是2006年1月上映的《芭萨堤颜色》(Rang De Basanti)中的坚定的印度民族主义者与巴基斯坦小伙最终达成和解的故事,抑或是2015年7月上映的《小萝莉的猴神大叔》(Bajrangi Bhaijaan)中印度大叔和6岁巴基斯坦女孩的温情故事。

影片《小萝莉的猴神大叔》(Bajrangi Bhaijaan)是由卡比尔·汗执导,萨尔曼·汗、卡琳娜·卡普、哈尔莎莉·马尔霍特拉主演的剧情片。影片讲述了一个拥有虔诚宗教信仰的单纯印度男子帕万费尽周折帮一个巴基斯坦哑女沙希达与父母重聚的故事。巴基斯坦女孩沙希达六岁了却还不会讲话,心急如焚的母亲带着她去印度德里的大清真封朝圣祈愿。然而沙希达却在返回巴基斯坦的途中不慎下车,母女两人被迫被分隔在印巴国境两端,虽近在眼前,可又不啻远在天边。帕万是一位生活在印度德里的哈努曼神的忠实信徒,逢哈努曼神必拜。他在街头看到了衣衫褴褛沙希达后,将她带回家中照顾。这看似简单的两个人物之间却跨越着社会阶级、宗教分歧和国仇家恨等多重隔阂。对帕万来说,沙希达不仅是一个异教徒(穆斯林),而且还是来自与印度关系紧张的领国巴基斯坦。然而当帕万得知沙希达是来自巴基斯坦的穆斯林后,仍毅然决定亲自将小女孩送回她家人身边。影片大胆地将这两个角色安排在一起,巧用人类的大爱将淡化宗教及政局意识差异的问题,借用印度教义中的信仰来诠释人们心中的爱绝不仅仅是一尊泥塑的佛像,更是存在于内心的大爱,无关国籍与宗教;对这个世界来说,信仰也不应仅仅是五花八门的宗教流派,抑或各种哲理思想,而是能够跨越阶级、宗教、种族、地域、国籍的大爱。

随着越来越多的印度电影在创作中选择打破宗教禁锢与社会政局问题,通过电影思想来摒弃恶习,弘扬和平大爱的主旋律。印度影业得以将这种正能量展现于国际舞台中,使得海外观众对印度片的记忆从最开始歌舞搞怪的风格开始改观。然而这种电影创作思想的主旋律也影响着印度本国的政治决策。著名的印度国父甘地曾为了印度政府扣押巴基斯坦的款项作出绝食抗议,最终迫使印度政府归还款项,解救巴基斯坦于破产的危难之中。甘地做到了自己对“大爱”信仰的坚持,也缓和了印巴两国的紧张关系。此外,印度与孟家拉两国于2015年签订交换陆地边界协议批准书,互换超过160块废地。这项协议令国力弱小的孟加拉国喜出望外,却也使得印度损失了近一万公顷的土地。印度为5万多民众过上安定的新生活,主动选择令自己吃亏的决策,实乃大爱情怀。这也成为国际政治中的一件典范事例。

三、对于种姓制度的大胆批判

种姓制度所带来的阶级矛盾是印度长期以来都存在的社会问题。种姓制度是根据姓氏、种族,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印度教将人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其中婆罗门地位最高,其余种姓的社会地位依次降低。种姓制度在印度现今依旧盛行,人的高低贵贱就以种姓区分。不同的种姓之间严禁通婚,甚至老死不相往来。[3]印度影片在题材选取中直击种姓制度,渴望通过倡导的人间大爱从而修正种姓制度背离现代社会价值观的问题,以清除种姓顽疾。2001年6月上映的影片《印度往事》(Lagaan:Once Upon a Time in India)中描述了印度民众在种姓制度下的复杂关系。片中布凡不顾旁人反对,鼓励身份低下的“贱民”喀拉一同参加球队最终取得胜利的场景,是对种姓制度的对抗。2002年上映的影片《宝莱坞生死恋》站在道德伦理的层面对印度的种姓制度进行控诉。影片讲述了因门当户对观念而造成的爱情悲剧故事。一对恋人虽是青梅竹马,却因社会阶级地位悬殊而被强行拆散。因种姓家规的限制,男主人公在生命临终时也没能见到自己的爱人最后一眼。而在2015年上映的电影《小萝莉的猴神大叔》(Bajrangi Bhaijaan)中,导演希望通过人间大爱来淡化种姓制度。影片中拉茜卡一家属于印度教的最高种姓“婆罗门”,其父亲频频提及种姓之分。对守旧的人来说,破坏种姓制度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但人的本质并不会因为种姓的贵贱之分而有所不同。就像主人公沙希达不管是属于婆罗门还是穆斯林,她都是一个同样天真可爱的小女孩。而帕万则用自己心中的大爱跨越了种姓制度的鸿沟,在护送女孩回巴基斯坦的一路艰辛历程中,他得到了内心的成长。帕万坚持护送沙希达回到巴基斯坦父母身边的执着信念深深感动了印、巴两国人民,影片也借此传达信仰的本质不重在形式,而在于内心的理念。人性的闪光点终将战胜政治、宗教、种姓的隔阂,正所谓大爱无疆。

四、总结

近年来,印度影业在本土及海外市场中都取得巨大进步。越来越多的印度影片并不浮于表面的制作技术与形式包装,而是从创作思想层面做出从内及外的大胆突破。印度电影工作者们在对于宗教、地域等敏感题材的选取中,从之前的不碰渐渐发展为现在的必碰。他们把影片中的人文关怀设定为主题,在宗教政治的纷争里找到一个平衡点。然而以争议性题材为创作突破口的印度影片在取得成功的背后,也离不开印度电影审查制度的扶持。《外星醉汉PK地球神》(P.K)2014年在印度本土上映时曾引发巨大的争议。印度人民党所在的多个地区领导人及印度教激进分子对电影中流露出的对于宗教的讽刺表示出极大不满。然而电影的宣传、上映似乎没有受到任何影响,产生这种局面得益于印度的电影审查制度。和其他国家一样,印度也有自己的电影审查机构即印度电影审查委员会(CBFC)。印度的电影分级制度共分为四个等级,即U级,UA级,A级,S级。其中U级和UA级适宜所有人群观看,A级和S级则为限制级别。[4]任何影片发行之前都必须经过委员会的批准,然而印度电影的审查制度却区别于我国,其更倾向于评级工作。在每年大量送审的印度影片中,很少有未过审的例子。印度较为宽松的电影审查制度也为其争议性题材影片的创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使得影片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及倡导的价值观趋向可以为印度未来的发展提供更深远的致思途径。

参考文献:

[1]王叔英.宗教与印度社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46.

[2]谭政.2014印度电影产业观察[J].当代电影,2015(01).

[3]汪许莹.当代印度电影的世俗化建构[J].艺术百家,2012(07).

[4]姜博.内外兼施:宝莱坞电影进军国际之路[J].中国电影市场2016(02).

作者简介:

姜 博(1993-),男,山西太原人,南昌大学戏剧影视文学本科专业在读,研究方向:电影与电视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