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入与跳出在民族音乐学研究中的思考与运用

2016-05-23屈莉哲

戏剧之家 2016年8期
关键词:民族音乐学融入思考

【摘 要】融入与跳出是民族音乐学研究中的一种方法,运用这种融入与跳出来回互视的方法可以使研究者对其所研究的对象有全面的把握,得出合理的、客观的结论。本文通过对“融入与跳出”这种研究方法进行深刻的思考和分析,并且笔者以自身的经历为例来阐明如何运用这种方法,以期能够为民族音乐学的研究者提供一些经验。

【关键词】民族音乐学;融入;跳出;思考;运用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4-0094-03

目前,在中国的民族音乐学研究中,局内、局外观的研究方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因为这种研究方法对学者们确立自己在研究中的角色和思考问题的角度是有作用的,让学者可以全面的、客观的来把握他们所研究的对象,做出合理、正确的分析和结论。

一、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局内与局外

民族音乐学学者在研究某种新的音乐文化时,会大量的学习有关这种音乐文化的知识以便于后期顺利的进行研究。因此,他们在知识上可以说已经很丰富了,比如了解这种音乐文化产生的背景、发展的过程、音乐的结构等基本的问题。但是,对于他们来说这种音乐文化不会成为他们自己的文化,对于此文化来说他们可以说是一个局外人。而对于身处在这种音乐文化的民间音乐家们,他们是这种文化所属的一部分,所以是局内人。实际上,局内人与局外人并不是简单的文化身份划分,它更体现着我们对某种音乐文化的一种理解方式:是从文化内部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还是从文化外部的眼光看待问题,从这两种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著名的民族音乐学家布鲁诺·内特尔在伊朗学习时,他的老师曾对他说过“你永远不能理解这种音乐。虽然这是随便在街上的每个波斯人天生就能理解的事情,但无论你怎么努力都不会理解。”内特尔的回答是“我并不期望以那样的方式理解这种音乐,我只是仅仅尝试去发现这种音乐是怎样组成的。”

关于内特尔的回答,这种音乐对他来说可能仅仅只是作为一门功课来学习了解这种音乐的结构形式,这其实是作为一个局外人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作为一个文化外部的局外人,对于他们来说,学习这种音乐,满足了他们学习的好奇心,让他们体验了这种音乐,对这种音乐有了一种简单的、宏观的了解,但是这种了解和体验是建立在他本人所处的那个文化环境的基础上,只是了解到音乐的外在表现内容,而体验也是用他自身文化所带的审美眼光来体验的,并没有真正的理解这种文化,就像那个伊朗老师说的他永远不能理解这种音乐。我认为这个老师的说法是对的。对于内特尔的回答,他的伊朗老师接着又说了一句话,“哦,这些你可以学会,但它们并不十分重要。”从老师回答的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观点是作为一个文化的局外人,即使我们学会了这种音乐,参与其中,从各个方面了解了这些,但是我们知道的那些并不十分重要,我们永远也达不到以局内人的标准去理解它。因为,虽然我们了解它的文化背景,学会了这种音乐,但是,毕竟我们不是处在那种环境生长的,局内人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方面我们是体会不到的,所以我们不可能做到和局内人一样的去行动,也不可能理解。正是因为这样,民族音乐学家们才提出了在研究异文化时,要采用居住体验的方法。这种方法虽然不能使我们成为完完全全的局内人,但是我们可以像局内人一样去行动,“入乡随俗”地融入当地人们的社会生活之中,尽量把自己当做一个局内人,以局内人的眼光去看待这些事情。这样,我们在研究时,才可以尽可能地克服调查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消除与被观察对象之间的文化隔膜,用一个局内人的眼光来看问题。

在研究问题时,从局内和局外两个角度看问题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就要求我们在看问题时,要兼从局内和局外两个角度看问题。作为一个局外人,我们可以宏观的把握这个研究对象,但是仅从局外来看,就很可能会忽略其本质问题,因此,我们要从局外融入到局内,尽可能的像局内人一样行动。相反的,作为一个局内人,虽然会看到研究对象的本质现象,但是有可能因为“当局者迷”,而忽略一些客观的问题,因此,我们要跳出局内,以局外人的眼光来看问题,只有做到以上的这些,我们才会比较客观地理解和认识研究对象。

二、如何运用融入、跳出

(一)如何融入

关于融入,作为一个局外人,虽然我们不可能完完全全成为局内人,但是只要我们融入局内人的活动之中,对于一点都不了解的那种局外人来说,我们也可以说是局内人,因此,局内人、局外人的角色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如何确定其角色要依据具体的实际情况。怎样融入,我们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现在,我国学校普及的音乐课程学习的都是西方的音乐基础理论,从小唱的都是dol、re、mi、fa、sol、la、si,受西方音乐理论体系的影响,简谱和五线谱是我们最熟悉、最常见的乐谱记谱法。 然而,我们的中国传统音乐所用的记谱法不是简谱和五线谱,但是种类非常之多:如古琴字谱、减字谱、俗子谱、工尺谱、锣鼓谱、燕乐半字谱等。以上说的传统音乐的这些记谱法,我熟悉的就属工尺谱了。工尺谱的唱名是上尺工凡六五一,我们对比一下,在同一个调高中,上相当于dol,尺相当于re,依此类推。

五线谱或简谱的唱名:

sol la si dol re mi fa sol la si

工尺谱的唱名:

合 四 一 上 尺 工 凡 六 五 乙

我们熟悉的大都是西方的记谱方式,对于工尺谱不太不了解,在学唱的时候,我们总是把工尺谱译成简谱或者五线谱来唱,就如同我们做英语题的时候总是把英语翻译成汉语,理解这道题的汉语意思才能分析这道题,从而得出答案。在做题的过程中,我们多了一个“翻译”的过程,按照汉语的思维去思考而没有用英语的思维模式去思考。我们学习工尺谱也是同样的道理。虽然学了工尺谱但是还没有学“会”,没有“懂”,这种把工尺谱译成简谱或五线谱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把自己作为一个局外人来看待这个工尺谱。这并不是一个好现象,这样等于说我们是在用西方音乐体系的思维去学习我们自己传统的东西,初学可以用这种方式来进行对比学习以便于尽快的接受,但是熟悉以后我们要脱离西方的记谱法,不能用西方的音乐理论来套认我们中国自己的东西,我们要把自己从西方的音乐理论中跳出来,进而融入到其中,用它自身的唱法去唱,抛掉简谱、五线谱的概念,只有融入才能真正学会工尺谱,感受到工尺谱独特的魅力。

又如,在弹昆曲时,我们拿到谱子就可以完全按照曲谱进行视奏,但是这种奏法并不是昆曲乐队的演奏。昆曲的演唱方法是“依字行腔”,同样,“依字行腔”也是昆曲演奏的最为基本的要求,要充分了解昆曲中的多种腔格是如何运用的。如:“逢平必柔”、“逢上必罕”、“逢去必豁”、“逢入必顿”,这是演奏昆曲时对四声的基本要求。作为局外人,我们并不了解以上所说的基本要求,这就是昆曲界行内的术语,要想弹奏好,必须融入进去,作为一个局内人,按照昆曲的演奏要求来演奏,而不是我们看到谱子就和以前一样只要把音符弹出来就行,这种行为只能说明你是个局外人,而非局内人。笔者经常会参加当地昆曲社的活动,在活动中弹奏琵琶或者中阮,起初并不了解昆曲,完全按照曲谱上的旋律照搬下来演奏,换而言之就是按照独奏曲的标准弹奏的,但是戏曲的伴奏并非是这样的,看了《琵琶在昆曲乐队中的运用》这篇文章后才知道原来我以前弹奏的全都是不正确的,我一直在局外而非局内。

(二)如何跳出

关于跳出,沈洽老师说过最基本和最有效的办法是比较。对于这点我有一些体会。举一个例子:我的大学是在外地上的,刚到这个新的环境里,我立刻听出这个地方的人说话的方言与我们那儿的不同,而且也发现他们说话的腔调一模一样,只不过每个人说话的音色不同。这些看法我是作为一个局外人的身份看到的。相同的,如果不是我们本地的人,他听到我们的方言也同样得出一样的结果:这个地方的人说话的腔调一样。但是作为我们本地土生土长的人,也就是局内人,我却从来没有发现我们说话的腔调是一样。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地方,我仅关注的是每个人说话的音色不同,却从未发现每个人的腔调也是相同的,这个发现对于一个外地的人来说是多么简单明了的一件事,但是对于作为局内人的我却从未发现。出现这个现象是因为我一直在我所属的圈子之内,只注意到的每个人的个性,也就是所谓的音色不同,而较难看到他们之间也有共性的存在:同样的说话腔调,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我们没有跳出我们所属的这个环境,就是偶尔听到外地的方言也没有意识去做比较。这就是所谓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如何做到跳出?笔者也是读了沈洽老师的《融入与跳出:民族音乐学之道——由局内人和局外人问题引出的思考》这篇文章之后,才在生活中有意识的去找例子来实践。对于上述有关方言的这个现象,我也是近两年才跳出来的。由于在外地上学,不经常回家,听的最多的就是外地的方言,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这种方言,甚至会和我们当地的方言作比较。当然,最初的这个比较我还是站在一个局内人的眼光,把我们的方言作为标准来比较,这个并不是以上所说的跳出的比较,但是有助于我们跳出局内。突然有一天我茅塞顿开,我终于听出了家乡的人说出的话都是一样的腔调,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个地方的方言,这时我明白我终于跳出来了,然后我可以站在另一个空间里去看待这两地的方言有什么不同。这个道理说起来简单,但是实践时却非常困难,需要自己亲自去体验才能感受到。

又如在音乐方面,人们都会拿西方音乐与中国音乐做对比,笔者认为作对比可以,但是怎么客观地进行比较是非常难的一件事。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关于我国的民间乐器唢呐。记得有一次在学校旁听关于配器的专业课,这节课刚好讲到了民族管弦乐队的中的乐器编制,老师请各个民乐的同学上去展示乐器并进行讲解,当时介绍到唢呐的时候用了句“钢琴缝中的音”来解释唢呐的音高。我们现在的耳朵都被西方音乐同化了,钢琴是我们的必修课程,视唱练耳也使用钢琴教学,听的都是十二平均律。再听唢呐的演奏时会感到非常的奇怪,无论怎么听都感觉唢呐的音都不准,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何为音准,何为音不准?在这之前,我们要有一个认知,这里所说的唢呐的音不准是拿钢琴来做比较的。钢琴和唢呐的律制不同,硬以钢琴为标准来判别唢呐的音准问题这是不对的,为什么非要用西方的音乐标准来看待我们自己的音乐呢?如果从这种角度来看,很遗憾你没有从西方的音乐视角中跳出来,要想公平公正的看待中西方音乐应该从这个圈子中跳出来,用“冷眼旁观”的方式去看待这两个对象。有句诗说的特别好,“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通过这句诗我们可以学会看清事物本来的面目要从其中跳出来再看待这个事物,从外部而不是内部的看。

三、结语

通过上述的举例说明,我们可以看出融入与跳出并不是绝对的概念,在从局外融入到局内的同时我们势必要跳出原来的圈子才能融入进去,在从局内跳出到局外的同时又会重新融入一个新的圈子中,局内与局外、融入与跳出是一直处在互换的过程中的。在实践中我们要不断地融入和跳出,经过这样不断的来回互视之后,才能达到某种为民族音乐学学者称之为“螺旋型反馈”的理性境界;进而做到全面的、正确的认识事物。

参考文献:

[1]张伯瑜.西方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2]杨民康.音乐民族志方法导论:以中国传统音乐为例[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3]沈洽.“融入”与“跳出”:民族音乐学之“道”——由“局内人”和“局外人”问题引出的思考[J].音乐研究,1995,6(02).

[4]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增订版)[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

[5]高雪.琵琶在昆曲乐队中的运用[D].中国音乐学院,2012.

作者简介:

屈莉哲(1990-),女,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中国传统音乐。

猜你喜欢

民族音乐学融入思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简论区域民族音乐田野调查研究方法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