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鸿门宴》看司马迁对比塑人艺术

2016-05-19陈清波

关键词:鸿门宴司马迁

陈清波

【摘要】 皇皇巨著《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人物纪传体通史。太史公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历史人物。以被选入高中各版教材半个世纪之久的《鸿门宴》为例,司马迁尤其擅长使用对比手法烘托映衬各色人物,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多面性令人品味良久。

【关键词】 鸿门宴 司马迁 塑人艺术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5-082-01

0

一、背叛者

曹无伤和项伯同为两大集团的叛徒,笔墨一略一详,职位一低一高,一为左司马一为左尹。曹无伤迫于项羽威名想为自己找条后路,派人向项羽告密:“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而项伯为救命恩人张良,“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一个是见利忘义,一个是义字当头以身犯险。项伯一腔热血为张良时,也一步步走进了刘邦和张良主仆为他编织的罗网之中,见张良可以说是为了义,两军交战前夕还见敌方主帅却是不该,轻信刘邦的说辞,先与刘邦兄弟相称,后又约为儿女亲家,可见项伯目光短浅。贵为左尹和项羽的叔父,鸿门宴时项王项伯东向坐,以看出项伯受到项羽的尊崇信任,在项氏家族中地位极高,刘邦并不需要项伯死心塌地的效忠,只需项伯在关键时刻在项羽面前为自己说话,就在项氏集团高层内部埋下了一根貌合神离的刺。项伯实在枉作“小人”,起初是为了救命恩人,后来是为了亲家刘邦,都是出于情义。孰不知生死之交的张良却把他推上了不忠不孝不义的断头路。

项伯为刘邦在项羽面前说好话,“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打着“义”的旗帜。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伯翼蔽之,明显地袒护刘邦,无形中在项氏集团内部制造矛盾,让刘邦坐收渔翁之利。太史公在《史记》中多次着墨描写项伯,却都是为了帮助刘邦,如替刘邦向项羽求请将荒僻的巴蜀改风水宝地汉中为封地,再如搭救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免于被项羽烹煮的命运。

叛徒曹无伤被刘邦立诛,项伯一直苟活到刘邦称帝,被封射阳侯,并赐姓刘,其死后,刘邦本着“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耐心,将其子孙夺爵。同为楚国贵族项家子弟,项伯虽保留了项家的一脉子孙,但被失姓夺爵,又有何面目去见项家列祖列宗以及乌江自刎的侄子项羽呢?岂非不忠不孝不义?下场比曹无伤有过之而无不及。

二、谋划者

同为谋士,《项羽本纪》中曾提“居鄛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计”,《留侯世家》载张良为韩国贵族曾狙击秦始皇于博浪沙天下闻名,事败后更名姓亡匿下邳,得《太公兵法》,为任侠,藏匿常杀人的项伯。“鸿门宴”故事发生时,范增七十多岁但较宅缺乏人际交往多为纸上谈兵,张良四十多岁且交友广泛人生经历丰富。

范增的失败并非因为智谋不如张良,却是因为识人不明,身为谋士贵为“亚父”却不识自己的主帅项羽。当项羽并不把刘邦放在眼里时,范增却说刘邦有帝王之志帝王之气急击勿失,此其一也;当项羽缺乏必杀刘邦的理由已经转变想法时,范增倚老卖老擅作决定,数目项王以玦示意乃至派项庄舞剑为名行暗杀之实,此其二也;当项羽受璧置之坐上,范增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口称主帅为“竖子”以下犯上,只知道逞一时口舌之快,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此其三也。

相反年纪轻许多的张良心怀国仇家恨,在人世摸爬滚打多年,深知主帅刘邦的为人,在“鸿门宴”事件前夕对刘邦旁敲侧击,使刘邦转危为安功不可没。第一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第二句“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第三句“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层层铺垫,才促使刘邦初向项伯再向项羽示弱服软,如果是范增,估计会这样说:“大王称霸之心昭然若揭,然十万士卒难敌四十万大军,为今之计只有示弱于项王,言不敢倍德,再徐徐图之!”命令的语气,统筹的安排,刘邦哪怕当时听从了计策,心中也会极为不满。

三、当权者

身为楚国贵族的项羽自二十四岁起兵反秦,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心高气傲。“鸿门宴”前夕,项羽得知刘邦所为,当下大怒:“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胸无城府的性格暴露无遗,清代曾国藩说过“居高位者,以知人晓事二者为职。”项羽身居高位却寡谋骄矜,身处乱世却衣食无忧,从没有把混混出身的刘邦放在眼里。在项氏集团内部,项羽显然一人独大,唯我独尊,尊范增为“亚夫”,在鸿门宴中却连续三次都没有听取范增的意见,反倒项伯说了刘邦几句好话马上就放下杀机,寡谋轻信。

相反泗水亭长出身的刘邦知人善任,极善于笼络人心,四十万大军将至的险境下,他一方面问计张良,另一方面连敌对的项伯也能放低姿态主动争取,“吾得兄事之。”“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赚得头脑简单的项伯多次帮助,在宴席上翼蔽沛公。沛公个性上“贪于财货,好美姬”,但对属下却不吝赏赐,在此宴中,刘氏集团众志成城打了一场有准备的仗,张良出计,樊哙闯帐,借故潜逃时“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四将断后,张良留谢,一场血雨腥风化解于无形之中。张良未必不懂得“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刘邦称帝后杀戮功臣的行为也让一帮出生入死的兄弟心寒,当沛公质疑张良“君安与项伯有故?”时,当他狡辩“鲰生说我曰”掩盖自己的狼子野心时,说明他对属下并不是毫无保留的信任。这与项羽面对闯帐的樊哙不迁怒还由衷赞叹“壮士,赐之卮酒。”的胸无城府形成鲜明对比。在秦末的乱世中,一帮英雄只能找到刘邦这样的“宽大长者”辅佐,实在是项羽屠城杀将的劣行太甚。

太史公有言:“不以成败论英雄!”他怀着最大的敬意把汉高祖刘邦的死对头项羽放入帝王本纪之中,供后人凭吊。以后来者的眼光看来,鸿门一宴,可以看出很多,每个人的命运之轮当时已经启动难以回头。恰如有句名言所说——性格决定命运。

猜你喜欢

鸿门宴司马迁
司马迁还璧不犹豫
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探赜司马迁在《鸿门宴》中的英雄观
司马迁拒受玉璧
1938年开封“鸿门宴”的历史迷局
项羽入关后“弱刘”战略疑点考证
“鸿门宴”
太史公剽窃案
心太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