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美国英雄主义电影的性别叙事

2016-05-17翟继斌

电影文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英雄主义

[摘要]除去传统因素,美国英雄主义电影的现实主义立场,以公平正义重建社会秩序的思想,是其在近年发展势头愈盛的主要原因。这些影片中所蕴含的反思性力量,赋予了当代美国英雄主义电影新的审美内容。如果从性别话语去考量会发现,当代美国英雄主义电影中,男性英雄一统天下的局面已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这是考察这类影片发展趋势的角度,也是其反思性的一种体现。本文从两性关系、性别意识以及当代美国英雄主义电影性别叙事走向三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美国电影;英雄主义;性别叙事

英雄主义一直以来都在美国电影审美文化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美国社会所崇尚的个人主义、自由精神和冒险精神是其存在的主要文化根基。在当代美国电影中,英雄的形象林林总总,叙事背景也大相径庭。但在大部分影片中,英雄人物的塑造总是通过一种二元对立的方式给予呈现。英雄成长的过程往往伴随着善恶的较量。特别是美国当代的英雄主义电影,这种二元对立的叙事方式通常与现实联系越发紧密。如,政府公信力、法律缺陷、恐怖主义以及现代自然与精神生态问题等,在当代美国英雄主义电影中都有所涉及。因此,除去社会文化传统的因素,英雄主义电影的现实主义立场及其内里所包含的以公平正义重建社会秩序的思想,是其在近年发展势头愈盛的主要原因。这些影片中所蕴含的反思性力量,赋予了当代美国英雄主义电影新的审美内容。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从性别话语去考量会发现,当代美国英雄主义电影中,男性英雄一统天下的局面已经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变。这是考察这类影片发展趋势的一个角度,也是考察其反思力量的一种体现。本文从两性关系、性别意识以及当代美国英雄主义电影性别叙事走向三方面,分析这一电影类型。

一、当代美国英雄主义电影中的两性关系

“英雄救美”一直以来都是美国英雄主义影片中的经典段落,也是对这类影片中两性关系的最好诠释。经典的如《超人》《虎胆龙威》《蝙蝠侠》《007》系列等,这些传统的英雄主义电影中,男性占据着绝对的主导性地位。它们可以视为纯粹的“男性电影”。因为女性很多时候是为烘托男性气质而存在的,是男人拯救的对象,作为男性之争的战利品存在。《超人》中的女主角莱恩多次深陷险境,超人都会及时赶到,出手相救。《007》系列更是如此,影片在叙述詹姆斯·邦德过人的智慧和勇气时,也不忘展现他作为男性的独特魅力。这一系列影片推出20部之多,“邦女郎”亦从未缺席。女性在影片中虽然都被塑造得香艳动人,但实际上是被“他者化”的。她们外表的魅力,恰恰是为“被欣赏”这一审美职能所制造和设计出来的。因此,这类传统的英雄主义影片是男性话语中心的典型代表。虽然早期的英雄主义影片也塑造了不少女性英雄形象,但她们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作为被审视的客体存在。迷人的外表和气质上的男性化,都是在男性话语主导背景下的审美需要,也是对男性权威的一种肯定。

如上所述,在很多英雄主义影片中,女性虽然看似耀眼,却是被客体化和边缘化,是以男性话语需要为转移的。在这些影片中,除了作为性暗示,实现视觉快感,女性角色有时候也作为男性的对立面存在,即女反派。这实际上也是男性话语中心的一种体现。通常这些角色冷艳、阴毒,是邪恶的代名词,恰恰与男性英雄所代表的善良正义构成对立,如女吸血鬼、女巫、冷血杀手和背后的阴谋家等,经典的如《007之黑日危机》中的女反派依蕾克屈,《夺宝奇兵》中的女军官艾瑞娜,《特种部队》里的“男爵夫人”等,都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反派角色。这些影片更多注重的是塑造女性的美艳与危险,作为一种另类的存在,使影片更具诱惑力和戏剧性。

随着女性主义批评及其运动的发展,以及对以父权为核心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美国英雄主义电影中的两性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虽然这类影片目前仍以男性话语为主导,但在影片中能看到女性意识上的自觉。女性从对男性的绝对依附状态中,获得了一定的主体地位。这使得影片中的两性关系,不再仅限于征服与被征服、占有与被占有,而是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如,《饥饿游戏》系列中的凯特尼斯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女孩,成长为与强权战斗的英雄。如果从两性关系上看,凯特尼斯分别扮演着反抗者、领袖、朋友、恋人和母亲等多重社会角色。这使得人物形象变得丰满,也正因如此,女性才真正成为银幕上的焦点。并且,影片对凯特尼斯英雄形象的刻画,并没有刻意强调某种男性气质,而是表现出柔弱与坚忍并存,感性化以及母性元素等这些女性身上所固有的性别特征。这种两性关系的多样化呈现,打破了英雄主义电影一直以来陈旧的叙事模式,带给观众新的审美体验,体现出英雄主义电影对审美文化流变的顺应。同时,女性获得了一定的主体地位后,使得观众也获得了新的审视现实生活的视角。

二、当代美国英雄主义电影中的性别意识

性别叙事作为一种批评视角,是从性别话语权力的角度介入叙事学的。有学者认为,一般来说,文本之中的叙事反映的是社会性别意识,这在同样表征着社会文化的电影艺术中也不例外。绝大多数的故事片中都会有男女两类角色,这些角色在面貌、功能方面的设置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性别意味。

长久以来,美国英雄主义电影一直是男性的专利。程式化的剧情和脸谱化的人物,不断确认的正是这种男女角色设定背后的话语力量。随着女性主义思潮和运动的发展以及美国社会审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这类电影中出现的性别意识不得不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虽然英雄主义电影,特别是近来逐渐盛行的超级英雄片,都有着强烈的商业诉求,这些影片也无一例外的是当代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的一种反映。如上文所述,影片中两性关系多元化发展的背后,是性别意识的显现,性别意识是主体意识的一种。当代美国英雄主义电影中所显现的性别意识,使得女性进一步从男性话语权威中摆脱出来,完成属于自己的角色设定。

就性别意识来看,当代美国英雄主义电影有一个有趣的分界。特别是对于女性英雄为主要审美客体的影片来说,有着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明显分界。对于前者来说,女性作为某些超级英雄拯救他人,甚至世界。这些影片中的女性实际上仍活在男性的话语权威之下。她们美丽的脸、性感的身姿和不输于男性的力量,实际上仍是以男性视角为转移的。她们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传统两性关系模式的延续,虽然对于女性角色的“态度”方面有所转变。如,猫女这一形象曾是美国DC漫画中的超级反派。她性感妩媚,但又神秘危险,曾是蝙蝠侠的最爱,也是他的敌人。正如创作者凯恩所说:“猫女的设定是为赋予漫画一种异性吸引力而存在。女人是像猫一样的生物,而男人更像狗。狗是忠诚和友善的,而猫是冷酷、独立和不可靠的。”虽然几经改编,猫女的银幕形象与最初设定大相径庭。但在身体符码与女性话语之间,前者显然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

在现实主义风格的英雄叙事中,当代美国电影中体现出鲜明的女性话语,性别意识更加凸显。伊斯特伍德的《百万美元宝贝》中,影片将女主人公与象征男性力量的拳台联系在一起。但拳台这一特定的背景,并不是为了展现女人的男性化气质,而是具有一种解构性力量,即女性身体不再是情欲与视觉快感的符码。菲茨杰拉德这样一个出身于社会底层的女子,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命运,实现人格尊严与自我身份上的认同。拳台在这里成为一种生存手段,一种实现话语权的工具。菲茨杰拉德没有女性所特有的妩媚,没有青春的面庞,却有女性所特有的柔情与坚忍,有着鲜明的主体意识。教练邓恩对她来说,虽然具有成长引路人的意味,但两者之间的扶持又是相互的。菲茨杰拉德带给邓恩以精神慰藉,填补着他亲情上的缺失和孤独的精神世界。这种两性的差异性,体现出男女两性不同的存在意义。此外,菲茨杰拉德在拳台上证明了自己的生命价值,虽然这很短暂。影片通过女拳击手抛出了“只要活着,就要不懈斗争”的命题。虽然它既没有刻意凸显性别话语,也没有明确的立场表现,但观众依然能从影片中看到鲜明的性别意识。诸如此类的影片还有很多,如《永不妥协》中的布罗克维奇、《换子疑云》中的克里斯蒂娜以及《艾米莉亚》中的飞行员埃尔哈特等,都是如此。

就性别意识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分野上看,显然后者承担起对男性话语权威性的反思责任。

三、当代美国英雄主义电影中的性别叙事走向

在当代美国很多现实主义电影的英雄叙事中,观众都可以从中发现这种性别意识。但正如女导演黄蜀芹曾在采访中坦言,电影圈依然是以男性意识为中心的,即使是好莱坞也不能例外。男性才是电影市场在投资和消费上的主体。当男性依然在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位置时,尽管女性从“政治正确”的角度获得了社会进步的红利,却依然无法左右整个电影制作的环境。另一方面,对于黄蜀芹来说,她认为越是刻意地声称自己在拍摄“女性电影”,实际上越是有意地将女性单独列出来,越是说明两性之间巨大的鸿沟,这样的带有呼吁意味的标签只能说明女性地位依然十分脆弱。女性意识的“渐隐”可以视作导演在创作取向上的某种对主流的让步,也可以视作在艺术上,性别自觉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反拨或回落。但这并不意味着电影中女性性别文化的自觉宣告结束了。

对于美国当代的英雄主义电影的“性别失衡”,除了以上所涉及的诸多经济因素外,还可以追溯到这一电影类型本身的审美诉求上。美国的英雄主义电影历来强调冒险与开拓精神,其发生和发展的根基是对人自身力量的肯定与颂扬,这与美国发展史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此外,英雄主义电影作为美国国家形象和宣扬主流意识的文化媒介,英雄人物是塑造其强大、有力形象的重要载体。男性强健的身体、刚性的气质,与这种传播诉求又是最为契合的。因此,英雄主义电影中,多以男性,特别是力量型的男性为主人公,是这类影片内在的审美要求。如,《蝙蝠侠》《钢铁侠》《金刚狼》等系列影片,这些超级英雄电影中,被赋予超能力的英雄都如同神一样的存在。而这些“神力”的背后,恰恰是维护世界秩序的理念和高度发达的科技作为支撑。这显然与主流意识完全契合。

尽管如此,美国当代英雄主义电影的性别叙事并不会一成不变。因为社会审美文化的多样化发展与女性主义思潮的继续,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这种失衡的状态。同时,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无论哪一种类型,都不会完全为外部因素影响,而是需要遵循其自身的艺术发展规律。英雄主义电影也是如此。这类电影必然会有两种不同的走向。一是继续英雄的传奇神话。二是英雄人物的去神性化。前者将日趋类型化与游戏化,而后者将在一个更加广阔的审美空间内展开,也将更具生命力。

如上文所提及的《百万美元宝贝》《饥饿游戏》《永不妥协》等,这些影片通过英雄人物的真实生命经历,既展现了个体力量的无限可能性,也揭示出现代社会个体的精神焦虑与孤独。这些症结的背后,正是男性中心主义一直以来所秉持的二元对立观念。虽然很多以女性人物为焦点的影片,仍有不可避免的男性俯视视角。如,这些女性人物之所以被推向英雄的高度,正是因为一个弱女子做出了超越普通女人的伟大事情。但这些影片剔除了英雄的神性光晕,更多地强调两性对话,强调以真实的生命体验去观察和表现生活,不得不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因此,只有当性别意识与性别话语成为一种下意识的文化自觉时,性别叙事才有可能回归其应有的平衡。

[参考文献]

[1]郭坤荣,冯丽娜,张烨.美国电影中的英雄情结及其内涵[J].电影文学,2009(06).

[2]唐伟胜.性别、身份与叙事话语:西方女性主义叙事学的主流研究方法[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03).

[3]史莹娟.美国电影中的英雄主义[J].艺术评论,2010(11).

[4]胡立新,方拥军.好莱坞大片的极端文化价值观批判[J].文艺争鸣,2006(04).

[作者简介]翟继斌(1983—),男,山西太原人,硕士,北京城市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动漫游戏。

猜你喜欢

英雄主义
永恒的英雄主义
在当前电视剧中的审美取向和传播价值探析
失落的英雄主义
《老人与海》中的英雄主义解读
不懈的坚守,孤独的“上坟”
涨知识
消解英雄主义:反讽与直观——《骑兵军》阅读启示
革命英雄主义永放光芒——读朱德同志《八路军新四军的英雄主义》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