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减肥为什么那么难?

2016-05-16曹玲

三联生活周刊 2016年20期
关键词:节食脂肪体重

曹玲

在现代社会,减肥是一种让无数人前仆后继的“运动”,生命不息减肥不止。然而,成功减轻体重、又能成功保持的人只占很少一部分,减肥为什么那么难?

患有厌食症的女性。因为惧怕肥胖,一些人步入减肥误区,由心理而生理患上疾病

肥胖是一种病吗?

2013年6月,数百名参加美国医学会年会的医生进行了一项投票。投票的结果是,美国医学会承认肥胖是一种病,需要一系列干预措施来推进肥胖症的治疗和预防。

多年来,人们一直在讨论应该将肥胖视为一种疾病,还是继续认为它是一些疾病的风险因素,比如二型糖尿病。2013年,美国医学会年会召开前的几个月,学会曾让自己的科学和公共健康委员会研究这个问题,委员会提交了5页的意见书,认为肥胖不应该被认定为一种疾病,有几个理由:

一方面,肥胖不符合医学上疾病的定义,它没有任何症状,也并非总是有害的,事实上在某种情况下它的保护性大于破坏性。

另一方面,一种疾病按照定义涉及正常的身体功能出错。但是许多专家认为,肥胖只是某些人身体把能量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的效率更高。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期都是吃不饱的,在这种情况下,胖人比瘦子的能量利用更有效率。但是目前我们生活在一个食物更加富足的时代,对大多数人而言,大部分时间不活动也不需要储存脂肪。但是这仅仅意味着环境的改变速度远远超过了人类的适应能力,并不能说明肥胖就是一种病。

最后,委员会担心如果把肥胖当作一种病,可能会伤害患者,造成对体重更大的耻辱和偏见,把人们推进不必要和最终无效的“治疗”。

美国医学会并没有同意委员会的观点,压倒性的投票认定肥胖是一种疾病。顷刻间,美国超过7800万成人、1200万儿童成了病人,这在美国引发了很大的争议,媒体上出现了诸多反对的声音。

《大西洋》月刊刊登了印第安纳大学医学教授理查德·冈德曼撰写的文章《肥胖真的是一种病吗?》,文章嘲讽道:“今后当我们遇到肥胖人士,我们是不是该向他们投去关切的目光,询问他们身体如何?我们要不要为肥胖的家人和朋友送上鲜花和祝他们早日康复的卡片?”

“肥胖对人体有害吗?对一些人而言,尤其是那些严重超重的人,答案几乎是肯定的。少吃多动对肥胖者有好处吗?答案也是肯定的。但这些并不能说明肥胖就是一种疾病。对许多人而言,多长几磅肉对身体无碍。因此,在把肥胖者界定为病人之前,我们理应三思。”在他眼里,肥胖不是病,只是诱发疾病的风险因素。

美国耶鲁大学预防研究中心主任、《儿童肥胖》杂志主编卡茨(D.L.Katz)也在《自然》杂志发文,反对肥胖是种病的观点。在他眼里,就像呼吸空气一样,我们积累脂肪也是身体的一种本能,即倾向于肥胖乃是正常的生理功能。

这些反对的声音并没有改变大部分医生的认识。事实上,1948年,肥胖就被国际疾病分类体系定义为一种疾病。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肥胖问题报告称,肥胖是一种严重的公共卫生及医疗问题。现代教科书的观点是:肥胖是一种代谢综合征,可以认为是一种慢性疾病。

明显的超重与许多健康问题呈正相关,这些健康问题中的一些是许多疾病的危险因素,例如高血压、高血脂、睡眠呼吸暂停等等。其他的一些是根据个体自身情况而发生的疾病,例如心脏病发作、中风和骨关节炎。肥胖同样是一些癌症的危险因素,包括子宫内膜癌、乳腺癌和结肠癌等等。

“很多超重的人并没有意识到肥胖是种病,很多人给自己找一个理由叫‘健康的胖子,除了胖没有别的问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袁振芳医生说,去年6月开始,她联合医院5个学科开设了减肥门诊。

“根据临床检查结果来看,健康的胖子极其罕见。有研究表明当年健康的胖子随访8年之后,健康的比例明显低于体重正常的人。从长远看来,健康的胖子是不存在的。”

很多研究能证实这一点,澳大利亚研究人员追踪了10年新陈代谢正常的健康型肥胖者,研究表明虽然最初他们各种生物标记物的指标都正常,但是更容易发展出代谢异常和糖尿病,其中三分之一的人在研究结束时已经不健康。另外一项长达20年的研究表明,一半最初健康的胖子变成了不健康的胖子。

什么样的人才算是肥胖呢?肥胖是很难被描述的,它通常依据身体质量指数(BMI)来定义。BMI等于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亚洲人和欧美人属于不同人种,所以中国人的BMI在世界卫生组织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目前中国成年人的BMI在18.5~24通常被视为正常,24~28被视为超重,28以上被视为肥胖。BMI不考虑脂肪含量、脂肪类型、肌肉含量、年龄、性别等诸多因素,尽管存在诸多缺陷,医学界依然使用BMI作为指导。

但BMI并不是衡量肥胖的唯一指标。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减肥门诊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双腿修长的34岁女性,她的BMI处于标准范围内,但是腰围超标,即所谓的苹果型身材,并且有糖尿病。“这种中心性肥胖也叫肥胖,她需要减少体脂含量。”内分泌科医生袁振芳说,“体重是一个硬性标准,但不是一个绝对标准。除了BMI,还有腰围也是一个标准,除此之外人体的脂肪含量是衡量肥胖更为准确的指标。”

如果以体脂含量为标准,就连我这个一直被认为偏瘦的人也快要进入肥胖人群行列。我和患者一起进行了InBody测试,仪器对我的人体成分进行了分析。“肥胖分析”一栏显示,我的BMI为19.1(标准值18.5~24),体脂百分比为27.4(标准值18.0~28.0),基础代谢率1184千卡。

和我一同测量的还有医院工作人员王医生,她47岁,很瘦,BMI只有18.9,体脂百分比21.9,基础代谢1134千卡。

减肥门诊的营养科医生杨丽华告诉我,作为一位不到35岁的女性,我的体脂百分比有点高,肌肉含量有点少,新陈代谢率数值较低。相比47岁的王医生,我的代谢率数值不理想;相比杨医生,我的代谢率也比她低很多,而她已经50多岁了。

我对这个数值一点也不感到奇怪,王医生经常锻炼,有时候还跑个半程马拉松,杨医生多年来也有去健身房的习惯。而我呢?有孩子这两年,工作之余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带孩子,完全放弃了运动,更不要说像以往那样在颐和园暴走或者逛街一整天。杨医生给我的建议是增肌减脂,如何才能增肌减脂?答案很明显,多运动,多吃高蛋白的食品。“带着孩子,以他的运动强度和时间散步可以增肌吗?”杨医生笑着摇了摇头。

我明白,改变生活方式对我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和没有孩子之前的生活相比,我没有特意去运动,步行时间也少了很多。如今我住在郊区,每天开车去超市,开车去上班,开车去吃饭,开车去儿童乐园,几乎开车去一切要去的地方。住在城里的时候,我步行去超市,步行去菜市场,步行去吃饭,步行去地铁站,诸多生活所需都在走路范围之内。专门抽时间去运动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似乎不太可能,唯一有可能改变的,似乎只有找机会多走路。

步行是一种看起来能够坚持久一点的办法。友谊医院进行减肥手术的外科医生张忠涛说,因为坚持锻炼很难,所以选择了快走这样的锻炼方式,隔几天就去走上1.5万步。间隔的时间也是根据时间灵活安排的,步数从1万出头到1.5万步不等,走完就通过APP发布到微信朋友圈上。4年来,他的腰围、BMI都从超标降低到正常标准,高血脂也消失了。“我为什么要锻炼呢,说实话是因为我贪吃,运动完就可以吃自己想吃的东西,就没有负罪感了。”他说完这话,因为自己的实诚而不好意思地笑了。

为什么节食和运动不一定有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每周四都会开展一天的减肥门诊,内分泌医生、临床营养师、康复运动师、外科手术减肥医生以及减肥针灸医生都会加入这个门诊,上午以讲座的形式对患者进行教育,中午大家在一起吃一顿减肥餐,下午医生针对每个人的情况进行治疗。

当天的减肥门诊来了7位患者,除了那位双腿修长的女性,其他人BMI全部超标,有几位体重超过了200斤,一些人还有糖尿病等代谢问题。每个人都有反复减肥失败的经历,有人节食减下来几十斤,有人运动减下来几十斤,结果又反弹回去,甚至比以前更胖。

杨丽华医生给大家讲每种食物的卡路里:“杏仁15克(11~12粒),等于一勺油(10克)的热量,90千卡;15克花生米(18粒),也等于一勺油的热量;一个馒头(75克)180千卡,喝一瓶果粒橙等于吃一个馒头;吃一块巧克力要走半个小时。”

西班牙马德里街头品尝甜食的人们

“有的人说,我吃得不多啊,怎么还那么胖?仔细问了才知道,她饭是吃得不多,但是还吃了半斤瓜子。”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你变胖,一定是吃得多,动得少,摄入大于消耗。这几乎是医学界的通识,听起来很简单的道理,做起来为什么就那么难?为什么有那么多节食、运动减肥失败的人呢?

有一个叫作体重“调定点”的学说可以解释这个问题。这个学说认为,你的大脑对体重有自己的看法,它会努力把身体保持在一个固定的值,这就是你的体重调定点。它并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4.5~6.8公斤的体重范围。调定点的范围因人而异,由基因和生活方式等因素确定。你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在这个范围内调节自己的体重,但是如果想让体重稳定在这个范围之外的某个数值就非常困难了。研究表明,一个人的体重在调定点上时,能保持更高效的体能和更稳定的乐观情绪。

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和华盛顿奥尔小学的孩子们一起运动

大脑的体重调节系统是非常强大的,它根本不管你是否认同它制定的体重。如果你从150斤减到120斤,大脑会理所当然地宣布进入饥饿警戒状态,利用一切可能的办法让体重恢复到正常值。接下来身体会发出一系列化学信号告诉身体要增重,另外还有一系列信号要求身体减重,然后整个系统就像一个恒温器,通过调节饥饿感、食欲和运动等因素对身体信号做出反应,在外界条件变化的情况下让你的体重尽量保持稳定。

如果体重低于调定点,为了达到返回调定点的目标,你的身体开始新陈代谢减慢,试图节约能源,努力更有效地利用卡路里。你可能会睡得更多,体温下降,这就是很多神经性厌食症患者总是抱怨冷的原因。随着体内脂肪丢失,食欲可能会增加。体重下降太多后,许多女性会闭经。基本上当一个女性的体重太低,她的生殖系统会关闭,因为身体无法处理怀孕这个复杂的过程。

这种大脑反应是减肥为什么这么难实现和难维持的重要原因之一。绝大多数战胜肥胖的人很有可能在接下来的5年里反弹,有报告称:“2002年,2.31亿欧洲人试图以某种形式的饮食来减肥,只有1%的人实现永久减肥。”

那么,为什么体重调定点上去容易下来难?俗话说,胖来如山倒,胖去如抽丝。“体重肯定是上去容易下来难,因为人类的祖先或者说所有的生物,在地球上长期面临的都是食物匮乏的局面,基于这个现状,所有动物都有的本能就是,第一,会很敏感地感觉到饿,饿了就会吃;第二,有吃的就会尽可能多吃,以保持能量储备。”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王立铭说。他曾研究了果蝇的觅食行为,并撰写了一系列关于减肥的科普文章。

“只有工业革命之后的一两百年人类才大面积实现了食物充足,超市、饭店、家里的冰箱都很容易找到足够的食物。但是,进化多年形成的本能在一两百年间是不会被调整的,这样的本能遇到食物空前丰富的时代,一个必然的结果就是无时无刻不被食物所诱惑,体重很容易增长。所以说,胖上去是顺应自然,减下来就是反本能,是很难的。”王立铭所表达的,即是有名的“节俭基因假说”。该假说认为:人类自远古至不远的过去因食物的来源十分不稳定且无法长期保存食物,而一直处于饥饿的威胁下。因此,在那些年代,人类为了尽量使体内聚积能量,往往一旦获得食物,每个个体都尽可能多地食用食物,以为可能接踵而来的食物匮乏做好准备。在经历了反复的饥荒选择后,那些具有生存优势的个体被自然选择保留下来,而缺少“节俭基因”的人就难适应严酷的自然环境惨遭淘汰。通过一代一代的传承,久而久之人们大都具有了这种基因。

在整个人类历史中,相比过度饮食,饥荒才是个更大的难题,这导致我们很难瘦下来。这真是一个让人伤心的事实,难怪有的研究人员说,恨不得带自己研究的胖人回到古代。

美国有一位叫桑德拉·阿莫特(Sandra Aamodt)的神经科学家,之前是《自然·神经科学》杂志的主编,2015年写了一本叫《为什么节食让你变胖》的书。她非常详细地研究了这个问题,阅读了上百个关于大脑如何和减肥进行对抗的研究,从而改变了自己30年来对体重的认识。

从13岁开始,阿莫特几乎每年都要减肥十几斤,然后又反弹。20多岁时,依靠最严格的饮食,她一度减重到110斤,比正常体重低25斤。然后她很不明智地想减得更多,但是卡住了。每天的极低热卡饮食(不超过800千卡),加上每天早晨在健身房挥汗如雨一个小时,结果是数月后并没有瘦下来一两。当她放弃减重,试图保持体重时,体重又回升了。

幸运的是,她回到了最初的体重,并没有再往上增加。研究表明,5年以后,41%的节食者体重比最初更重。长期研究表明,接下来的15年,节食者更可能比非节食者更胖。这种现象在不同的种族、性别、年龄段中都存在。

饮食和体重增加之间的因果关系,也可以通过研究那些有外在减肥动机的人,比如拳击手和摔跤选手,他们的饮食需要适合他们的体重级别。2006年的研究发现,在芬兰的精英运动员中,那些对体重有要求的运动员,相比其他类型的运动员,在60岁时肥胖的比例是后者的3倍。

为了验证这个想法,研究人员反其道而行之。他们研究了一个针对进食障碍的在线项目,这个项目通过减少女孩变苗条的欲望,从而让她们更少地节食,以此来预防未来体重增加。参加这个项目的女孩在接下来的两年里体重保持稳定,相比之下,那些没有进行干预的同龄人体重增加了几磅。

为什么诸多研究都表明节食会导致体重增加呢?阿莫特解释:首先,节食会导致压力。限制热量会让身体产生压力荷尔蒙,作用于脂肪细胞,增加腹部脂肪。腹部脂肪和糖尿病、心脏病有关,无论你是否整体超重。

第二,体重焦虑和节食能预测之后的暴饮暴食,以及体重增加。青春期早期标榜自己节食的女孩,在接下来的4年里更可能超重。有研究表明,经常节食的少女,两年后暴饮暴食的可能性是不节食少女的12倍。

就像研究预测的那样,因为反复节食,阿莫特最终患上了暴食症。在研究生阶段她的压力很大,开始暴饮暴食,半夜3点钟还要吃完一罐冰淇淋或者一盒黄油沙丁鱼。“想吃的欲望很强烈,哪怕吃到不舒服了也一样。”幸运的是,当压力得到缓解,她能够停止。“当时我很害怕,觉得自己失控了。后来我知道,暴饮暴食是常见的哺乳动物对饥饿的正常反应。”

我们对体重调节的了解大部分来自对啮齿动物的研究。老鼠们的饮食习惯和我们相似,喜欢的食物和我们相同。当食物丰富时,不同老鼠会增加不同的重量,影响体重的基因也和人类有相似的效果。在压力下,啮齿类动物会吃掉更多的甜食和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它们的命运和我们一样,实验和野生的啮齿动物在过去几十年里越来越胖。

在实验室,研究人员让啮齿动物学会了暴饮暴食。先是5天的食物限制,之后2天不限量供应奥利奥饼干,数周后老鼠患暴食症。之后4天,给它们施加一个短暂的压力,发现它们吃掉的奥利奥数量是那些受到压力但没有食物限制的老鼠的2倍。反复的食物剥夺会改变大脑中多巴胺和其他神经递质的变化,这些神经递质能影响动物大脑的奖赏机制,增加它们觅食的动机。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暴饮暴食,特别是当节食停止之后,大脑的变化能持续很久。

对人类来说,节食也减少了大脑体重调节系统对身体的影响,我们依靠规则而非饥饿来进食。心理学家把人群分为两种,一种遵从自己的饥饿感进食,另一种用意志力来控制进食,就像大多数的节食者一样。心理学家把他们称作“直觉进食者”和“控制进食者”:“直觉进食者”超重的可能性更小,而且他们思考食物的时间更少;“控制进食者”更容易受到外界的暗示,在广告、超大份食物和胡吃海塞的自助餐面前,抵抗力更差。“长期节食者更容易因为情绪而吃。当节食者长期忽视他们的饥饿感,终于耗尽他们的意志力,他们会吃得过多,因为所有这些原因,导致体重增加。”阿莫特说。

如果节食不起作用,我们该怎么办呢?阿莫特建议专注饮食,关注饥饿和吃饱的信号,重新学习依靠大脑的体重调节系统下达的命令来进食。很多情况下,增重都是因为不饿的时候进食而造成的。“让你的饥饿感决定你什么时候要吃,允许自己想吃多少就吃多少,然后找到让身体感到舒服的量。坐下来,专心而有规律地进食,在你开始吃东西和停止的时候,想一想你的身体有何感受。”

6年前,她终于放弃了节食,用了约一年时间来学会和食物和平相处。“现在我在食物面前是如此的放松,我一般都不会去想它,食物也不再带有可耻的一面。”她说,“根据个人的体重调定点,专注饮食可能会减轻体重也可能不会,但是你会更快乐。”

除了专注饮食,阿莫特认为运动对于减轻体重非常重要。运动对健康的好处无可置疑,但是很多人又面临多动多吃的困境,运动消耗的能量不经意地就被吃回去了。

减肥门诊的医生反复教育来就诊的患者:“你不能运动半个小时之后又去吃饼干,吃高热量的食物,或者觉得运动之后就可以放开大吃了。”锻炼消耗的热量比很多人想象的要少很多。30分钟的慢跑或者游泳可能会燃烧350卡路里的热量。许多人,肥胖或者健康,都很难保持每天30分钟剧烈运动的锻炼方案。而医生以及各种健康机构向我们推荐的运动频率都很频繁,比如减肥门诊的推荐是:“最好每天运动,每周3~5次以上,每次间隔不超过48小时。”关于运动的效果能维持多久这个问题,研究人员意见不一,有的认为可以维持60个小时,有的认为只能维持不到两天。这就像吃药一样,药物会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特定浓度,以达到治疗效果,运动给身体带来的变化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你要尽量缩小两次运动间隔的时间。

无法坚持运动,运动以后忍不住又吃,这是因为人缺乏意志力吗?“减肥这件事需要生活方式的改变,但它绝不能仅仅理解成是一个个人意志的问题。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个问题,并不是个人意志导致人好吃懒做,是亿万年的进化让所有动物都好吃懒做。即便我们要改变生活方式,也需要有更多外部介入的手段来帮助改变生活方式,比如说,要从国家和公共卫生层面宣传肥胖的害处、垃圾食品的害处,控制卡路里摄入和均衡营养的好处,公共卫生系统要提供足够的资源来教育公众,进行早期相关诊断并提供医学治疗。再比如,可以帮助肥胖者形成一个团体,大家互助;或者提供专业人士指导他们改变生活方式;如今的可穿戴设备、互联网等也非常好,有助于人们改变生活方式。”王立铭说。

而减肥门诊,就是一个帮助肥胖者减肥的手段。袁振芳特别希望病人多来复诊,包括减肥手术医生也希望病人隔一个月或者几个月就回来复诊,多听听医生的建议,改变自己的误区,调整生活方式往更好的方向改变。

已经有研究表明,参加专注于保持减肥效果的项目,比如每个月向专业人士咨询至少一次,持续一年或更久,就可以增加人们保持减肥效果的概率。一项针对大于1000名体重降低8.6公斤的人的研究发现,在2.5年中,每月向专业人士咨询的人能够保持更稳定的减肥效果,比没有咨询的人轻1.3公斤。

“控制食欲在食品极大丰富的社会将成为一个长期、持久的问题。它已经超越了个人生活方式和个人意志品质,成为整个人类社会需要长期面对的问题。”王立铭说。

“食欲这个进化史上形成的、对于动物生存至关重要的一个能力,不管是刻意加强它,还是刻意破坏它,都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刻意加强的结果就是肥胖症,刻意减少的结果最主要的是进食障碍,包括厌食症和暴食症,进食障碍是很麻烦的疾病,现在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

为什么有人吃不胖?

听说我要写减肥的文章,有好几个人问我,为什么有的人喝凉水都长肉,有的人怎么也吃不胖?

“正常来说,这个世界上不会有喝凉水都长肉的人,也不会有怎么吃都不胖的人。”袁振芳说,差别可能在于,吃相同的食物,进行相同的运动,每个人把能量转化为脂肪的能力有一些差别。

这种差异的核心和新陈代谢有关。新陈代谢指的是在特定的时间体内发生的化学反应的总和。很明显,它比简单摄入多少卡路里,通过锻炼消耗多少卡路里之间的平衡更复杂。人之间的新陈代谢有什么差异?我们能用知识掌握自己的新陈代谢吗?

24岁的厌食症患者克洛伊(左)在法国巴黎的安诺尔援助中心接受心理医生的催眠治疗

17世纪,意大利内科医生桑克托雷斯(Santorio Sanctorius)开始了代谢研究。他用一个特制的称重工具来记录自己吃饭、睡觉、工作、性生活和排泄前后的体重,同时也称量自己吃下的食物、饮料的重量,以及排泄物的重量。通过3年严格的研究,他发现每消耗3.6公斤食物,排泄出1.4公斤废物。他得出结论,其余的能量都通过汗液从皮肤排出了。

如今我们知道,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酒精等物质进入我们的细胞,加入一个复杂的生化代谢网络,最终产生能量。多余的糖原储存在肝脏和肌肉中,如果肝糖原或肌糖原已经足够,糖原就会转变成脂肪贮存起来。

新陈代谢的中枢调节器是甲状腺,这是一个位于脖颈前的碟形器官,它能释放出激素,加快细胞产生能量的速度。如果你的甲状腺过度活跃(甲亢),你会变得很热,吃很多东西,但是瘦骨嶙峋。如果甲状腺功能低下(甲减),一方面会使得人变得冰冷、失去食欲,一方面还会增加体重。新陈代谢速度当然可以控制体形,问题是人们会认为自己有代谢缺陷:“这就是我是胖子的原因。”

那么,瘦子的新陈代谢率更快吗?或许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科学家把人放进一个代谢室测量静息代谢率,这是一个很小的房间,你可以在里面短暂地生活,一般是24小时。在这段时间里,你释放的热量、消耗的氧气、制造的二氧化碳以及排出的氮都会被测量出来,来计算总体的能量消耗。结果发现,静息状态下,胖子比瘦子消耗更多的热量。这到底发生了什么?

首先,胖子要消耗更多能量,维持更多细胞的正常运转。除了数量外,细胞的类型也很重要,比如肌肉细胞燃烧热量的速度比脂肪细胞快3倍,这是男性比女性需要更多热量的原因之一,因为男性的肌肉比例更高;这也能部分解释为什么人们对能量的需求随着年龄略有下降,比如20岁的男性比60岁的男性平均多出5公斤肌肉。除此之外,1公斤肌肉一天只需要消耗13卡路里,同时1公斤心脏或者肾脏组织燃烧440卡路里。虽然肥胖的人有更多的脂肪,他们也有更多不含脂肪的组织和较大的器官。当然,静息状态下的新陈代谢率并不意味着一切,你越活跃,燃烧的卡路里越多。

但是很多苗条的人宣称他们从不锻炼,他们有什么秘密吗?

有一种可能性是他们比自己意识到的动得更多。一项英国的研究招募了20个自称“沙发土豆”的瘦子和微胖人士,所有人身上都安装了传感器来监测他们的姿势和动作,监测持续了10天以上。即便他们都没有刻意锻炼,微胖的“沙发土豆”每天比瘦人多坐2.5小时,每天有350卡路里热量消耗的差别。研究人员认为,这足以说明一个人的体重如何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加。

我们应该承认,一些人天生就比其他人更容易发胖。美国学者曾招募了12对男性同卵双胞胎,让他们为科学献身主动增加体重。他们有两周时间正常进食,研究人员计算了他们每天需要多少热量来维持体重。然后每天额外摄入1000卡路里,每周6天,连续14周,相当于每个人多吃了8.4万卡路里。

在双胞胎中,体重增加往往是相似的,但是在不同的双胞胎组中有3倍的差异,增重范围从4~12公斤不等。后续关于其他双胞胎的研究在锻炼减肥的反应中显示了类似的模式,这些研究强烈提示遗传因素会控制我们增加体重的倾向。研究人员一直试图找到答案,迄今为止,他们确定了5个能够预测体重将会大幅度增加的因素:肌肉含量少,整体健康程度低,睾酮水平低(睾酮是最重要的男性激素,可以刺激肌肉增长),对饱腹激素瘦素不敏感,利用饮食中脂肪作为能量的水平更低。

这表明不同的人吃相同的大餐,有人的身体细胞主要从葡萄糖中获得能量(通过消化碳水化合物),有些瘦人更多使用食物中的脂肪,他们也能更好地处理多余的食物而不增加体重。相比有“肥胖倾向”的人,有“肥胖抵抗”倾向的人在睡觉时通过燃烧更多的脂肪对应过度进食。睡眠在体重增加中扮演什么角色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睡眠是非常重要的时间,你的大脑从一天的记忆中吸取信息,我不知道营养代谢是否也是如此,大脑必须决定我们今天吃了多少,然后燃烧这些热量或者调整明天要吃的食物。”美国丹佛大学内分泌学教授丹尼尔·贝瑟森(Daniel Bessesen)说。

贝瑟森认为,很难找到“肥胖倾向”和“肥胖抵抗”的人之间的差异,原因之一在于,大部分研究只比较了人们24小时的代谢情况,这“只是一个快照”。“肥胖是营养感知系统整体失败所致,要充分理解它必须采取一种全面的方法,需要观察新陈代谢、食欲和运动数天或者数周。”

使用这种方法,他发现暴食之后的两天,“肥胖抵抗”的人反感高热量的食物,比如蛋糕,他们的大脑对这种食物的图片反应更少。“肥胖倾向”的人在暴食两三天后变得迟钝,而肥胖抵抗的人依然和以往一样活跃。

控制食欲和代谢还可能有其他被忽视的机制。针对小鼠的研究表明,移植胖老鼠体内的肠道微生物,会使受体小鼠的体重增加;移植瘦老鼠体内的肠道微生物,会使受体小鼠的体重减轻。有一种理论认为,你从食物中吸收的营养成分的数量取决于你拥有的微生物,我们体内的微生物能够检测到我们摄取和释放的物质,这可能会影响到我们的食欲,以及我们燃烧的脂肪数量。但是也有研究表明,个体排泄物中的热量含量差别不大。由此可以看出,针对代谢的研究还远远不够,需要更久的验证。

那么,目前有没有可能帮助人们减肥的可靠方法?

一种可能是使用瘦人的粪便移植,但是我们首先要更深入地了解微生物是如何塑造我们的新陈代谢的。胃泌酸调节素似乎也很有前景,这是一种小肠分泌的能够抑制食欲、促进新陈代谢的激素,会在进食时产生。针对肥胖人群的研究表明,定期注射胃泌酸调节素有助于减肥,但是它离进入市场还很远。

“很多代谢疾病,包括肥胖症、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等,本质上都是人类的进化本能和工业社会带来的生活方式之间的矛盾导致的,不太可能出现一蹴而就的方法,比如有种仙丹能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问题。”王立铭说。

既然变胖就很难变瘦,不如一开始就控制自己不要发胖。减肥门诊的医生就是这样做的,体重管理是一生要持续的课题。在王立铭眼里,管理生活方式很有可能是人类需要持久面对的问题。很小你就要在父母的帮助下管理体重,长大后要知道什么样的运动方式、饮食结构、能量摄入和体重范围是合理的。“夸张一点说,以后如何管理自己的生活方式可能会成为中小学课程的必修课。”

猜你喜欢

节食脂肪体重
减肥后脂肪去哪儿了
脂肪竟有“好坏”之分
给鲸测体重,总共分几步
脂肪的前世今生
节食减肥主食有讲究
称体重
反派脂肪要逆袭
亲 妈
节食减肥,会让女人很不“性”
你的体重超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