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产融合看“新野模式”

2016-05-14杨秋意高阳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新野新野县肉牛

杨秋意 高阳

阳春三月,河南省新野县白河滩湿地公园里鸟语花香,鲜艳似火的郁金香开得娇媚动人;新甸铺镇津湾村的万亩桃园如同粉红的花海,引来无数游客一睹芳容;产业集聚区里,纺织女工正在用认真有序的工作状态诠释着这个棉纺大县的光辉历史……优美宜居的生活环境、现代化新城的时尚气息让我们调研组一行看到这个地处豫鄂两省交界、宛襄盆地中心,百里平川、八水竞流的平原农业县焕发出勃勃生机,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寻到了县域经济良性发展的路径。

规划引领,构建融合载体

近年来,新野县按照产城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围绕纺织服装、肉牛、蔬菜、花生和小麦等特色产业,通过产业和空间规划,建设了一批具有竞争优势和鲜明特色的国家级示范园区与小城镇,加速了农村二三产业向县城、重点乡镇及产业园区的集中,形成了集聚集约、产城互动、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

在科尔沁肉牛电子商务交易市场,巨大的LED显示屏上正在播放着肉牛信息。这是新野县委、县政府全力打造的一个黄牛全产业链的一环。该县抢抓肉牛产业被确定为河南省重点培育的3个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试点之一的机遇,科学编制了《河南新野肉牛产业化集群建设规划》,形成了规划面积6.2平方公里的肉牛加工物流循环专业园区、60平方公里的肉牛产业核心群,以及周边20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肉牛产业辐射群的“一区两群”发展效应,详细制定了《肉牛加工物流循环专业园区详细规划》,实现了集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保容量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和肉牛专业园区规划等“五规合一”的发展框架,形成了“园区+集镇+新农村”互为支撑、互为依托的一体化发展格局。新野县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新野到2020年将建成容纳10万人、产值达百亿元的‘新野牛城”。

三月,新野县新甸铺镇津湾村的桃花节已粉墨登场,吸引着八方游客,这是该县大力推动的“城乡一体游”的真实写照。新野县委、县政府坚持城乡规划一体引领,构建了“一城两区五中心八镇六十个中心村”的新型城乡体系。该县依托特色产业,着力打造特色小城镇、特色中心村,重点突出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建设,实现了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互为支撑。同时,新野县的乡村旅游发展也是如火如荼。如猕猴生态养殖园和“碧海银滩”津湾农业主题公园等旅游休闲农业,各具特色,主题突出。正如记者在津湾桃花节采访该村党支部书记王玉森所说:“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发展梦、致富梦、田园梦,在津湾村正变为现实。”据统计,新野县的特色乡镇乡村旅游项目,全年接待游客约1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约500万元,安排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1000余人。这不仅提升了乡村人居环境标准,而且还实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集群支撑,探索融合模式

长期以来,新野县的纺织服装、肉牛、蔬菜、花生和小麦等农业产业化集群,一直是该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坚实基础。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工促农、工农互动,接二连三、延链补链,三产贯通、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

走进产业集聚区的纺织车间,机器轰鸣,纺织工们在织机前认真察看着机器的工作状态;在罗蒙服装生产车间,缝纫机声、欢笑声从不同工作区域、不同角落传来,无不透出一派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繁忙景象。新野县是传统的棉纺织生产基地,其纺织产业规模居河南省首位,是河南省重点扶持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近年来,以罗蒙服饰为代表的国内外知名服装品牌的进驻,更是扩大了新野纺织服装产业的优势和影响。

新野县始终把肉牛产业化集群作为自身发展的重要支撑,联通农、牧、工、商四大业态,构建四个链条,形成了“1+4”三产融合的发展模式。新野县政府每年还拿出1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肉牛产业的发展,成功推动了“政府+企业+金融+农户+协会”的“五位一体”运作模式。

在打造蔬菜产业化集群方面,新野县以台湾康师傅嘉元脱水食品公司为龙头,以20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新野蔬菜批发市场为依托,带动绿健脱水蔬菜公司、绿健工厂化育苗车间、宛绿蔬菜专业合作社、惠万家供港蔬菜公司等龙头组织,健全质量标准体系、质量检测体系、产品认证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先后建设了集蔬菜生产、市场营销、脱水加工、冷链物流、质量检测、科技服务和生态旅游为一体,辐射带动30平方公里的蔬菜产业化集群。

新野县依托45万亩优质花生基地,大力发展花生产业化集群。该县以富民花生食品公司、世卓世嘉食品公司等为龙头,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构建起了集种植、剥壳、收购、仓储、物流、销售、加工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格局。记者在富民花生食品公司和世卓世嘉食品公司看到,无公害、颜色各异、适口香酥的花生,品种繁多,包装精美。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地花生的大量销售,带动了花生种植基地的快速发展,目前已初步形成了花生产业化集群,特别是产品投放市场后,畅销全国各大中型城市,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新野县的小麦产业化集群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目前已经形成了以金泰面业公司、裕康面业公司和同星粮油公司等为龙头,93万亩优质小麦为基地,年加工能力30万吨面粉加工企业和5万吨面条加工企业为群体的产业链条。

另外,新野县围绕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农机合作、技术培训、仓储物流、冷链配送、电子商务、现代金融、云农场、物联网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培育住宿餐饮、健康养老、文化旅游、就业培训等生活性服务业。同时,该县还实施了互联网+农业、互联网+工业行动计划,从而加快了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步伐。

新野县天辰云农场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做农业全产业链,通过对农场主提供小麦、蔬菜产前测土培肥、农资供应,产中农业技术服务和产后产品销售服务的现代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云农场项目新野服务中心负责人孙海燕向记者介绍:“在探索农业转型升级的道路上,云农场项目力图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促农增收,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同城乐淘全国电子商务运营孵化中心于2015年12月将总部设在新野县,是县委、县政府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该企业现拥有自主研发、国内领先的B2B2C+O2O同城乐淘全国电子商务综合交易平台;同城乐淘·掌上城市—全国本地智慧生活综合交易平台(O2O);农品在线—全国农产品综合交易平台(B2B)等三大全国电子商务综合交易平台。公司按照“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革新经济结构模式、引领城市增速发展”战略思路,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部署,以“运营+孵化”的运营方式,布局全国,着眼全球,力争将自己打造成国家级电子商务综合交易示范企业。

创新机制,破解融合难题

“关于一产,流转和托管都以土地为基础,云农场以及一二三产都在这个平台上。在二产上,纺织、机电等方向明晰,注重在质量和效益上提升。而三产,要把商贸、房地产、农村旅游和互联网等有机融合。”正如新野县县委书记常英敏所说,为了有效破解在实际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促进一二三产业良性融合发展,就要清楚一二三产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这样才能创新机制、对症下药、破解难题。

首先,坚持市场化运作机制,培育融合主体。为了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野县委、县政府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围绕肉牛产业链,先后引进了内蒙古科尔沁牛业公司、台湾华宏食品公司、河南可喜食品有限公司、南阳黄牛科技中心和厦门中马进出口公司等企业;围绕蔬菜产业链,引进了台湾康师傅嘉元脱水食品公司、惠万家供港蔬菜公司等企业;围绕花生和小麦产业链,引进了世卓世嘉食品公司、同星粮油公司和安邦农业科技公司等企业。同时,该县以市场化运作机制为主导,充分调动企业在技术改造、项目引进、战略重组、技术创新和产业配套等方面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发挥了企业的主体作用。目前,新野县培育的农业产业化龙头组织,全县规模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有13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39家,家庭农场158家,种养大户1200户。

其次,探索投融资机制,破解规模发展瓶颈。新野县委、县政府一方面牵头探索建立农业担保贷款公司,由南阳市财政、新野县财政、科尔沁牛业公司分别出资成立了河南中牧联合担保公司,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养牛大户担保贷款,目前已担保贷款3.6亿元。另一方面,积极探索科尔沁“互联网+”融资模式,与北京安心得利互联网平台合作,对上游肉牛经济根据应付账款额度给予100%融资;对下游经销商签订购销协议和受托支付,解决了经销商的资金问题,保证了产业链上下游都有充足资金,助推了肉牛产业的发展。

最后,探索土地流转机制,加快农村产城融合发展。新野县委、县政府以科尔沁牛业公司为示范,探索土地流转机制,创新并推行了“土地租金固定回报+优先到企业就业+农民养老金”的激励政策。这种土地流转机制,使农民从土地束缚中解放出来,带动了3000多农民向镇区、园区集中。截至目前,该县已流转土地30万亩,转移4万农民入园区、到集镇、进县城从业落户。这一举措不仅促进了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同时也加快了农区城镇化进程。

三农统筹,提升融合效益

新野县委、县政府通过三产融合发展,构建起了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了城乡一体的农村发展新格局,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繁荣。

一是实现了农民增收。新野县在实施土地流转政策后,农民既有了土地租金收入,又有了土地入股收入,还有的到企业打工增加收入,有的农户参与到合作社的经营当中,户均年收入达到5万元,全县农民年增加收入6亿元。据统计,2015年,新野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2600元,超过河南省平均水平2200元。

二是实现了农业增效。近年来,新野县坚持探索推进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粮食实现了“十二连增”,创新了“两茬甜玉米+蔬菜”一年三熟种植模式,每亩地净效益5000元以上,实现了一亩地养一头牛的高效饲养(草原50亩地养一头牛),可产生转化效益3000元。同时,该县努力提高生态效益。全县65%的农作物秸秆通过养牛过腹转化,利用牛粪生产有机肥、沼液处理还田,覆盖10万亩有机良田,实现了土地消纳,增加了农业生产效率。

三是促进了农村繁荣。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成果,也给新野县的农村带来了共享发展的新气象。目前,该县城乡之间已经形成了人才一体流动、要素一体配置、基础建设一体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延伸的繁荣发展新格局。

“新野县的发展、协调很突出,五大发展理念很明显,无论是一二三产的协调,还是城乡一体的协调,都没有因为抓工业而忽略了农业,也没有因为抓城镇而忽略了农村,”在向记者总结新野县域经济发展经验时,常英敏这样说道,“新野县在不断提升县域经济发展质量水平的同时,会让更多群众享受到发展成果,也能在‘十三五时期实现转型发展的弯道超车,如期建成小康社会。”

猜你喜欢

新野新野县肉牛
冬季肉牛咋喂精料
冬春如何提高肉牛采食量
肉牛口炎咋防治
新野县
“新野”新貌
河南省新野县主导蔬菜品种优势分析及其茬口安排
新野县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及建议
调运肉牛应激反应继发症的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