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港囧》中的梦想与现实

2016-05-14张雨洋

关键词:电影现实梦想

张雨洋

摘 要:于2015年国庆档上映的电影《港囧》讲述了男主人公徐来同家人及老婆到香港旅游,计划与大学初恋杨伊偷偷会面,完成遗留在青春岁月的梦想。但无奈被小舅子蔡拉拉识破并一路跟随,从而引发了一场欢乐香港游的囧途的故事。本文试从梦想与现实的角度,一方面来看电影主人公徐来的“囧港”之旅,更重要的是通过《港囧》浅析当代社会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变迁。

关键词:电影;《港囧》;梦想;现实

中图分类号:I207.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4-0141-02

电影《港囧》是导演徐峥继《人在囧途》、《泰囧》之后推出的第三部“囧片”,导演将此次囧途的故事发生地点选在香港。显而易见,香港这个独特的城市赋予了《港囧》特殊的魅力。在被英国殖民统治的156年间,香港经济和社会飞速发展。1997年,中国正式恢复了对香港行使主权,中西方文化在此得到更好的交融,世界各地的人们也纷纷怀揣着梦想汇集于此,寻找着实现人生梦想的希望。电影《港囧》中的主人公徐来也带着他的梦想来到这里,开始了他内心分裂的治愈之旅。

说起徐来的梦想,我们应该将时间追溯到1990年开学时的那堂美术课。那时的徐来一头长发,充满了青春与朝气,他激情洋溢地向大家介绍着他最喜欢的画家梵高:“绘画是诗歌,是梦境,也是信仰。”他梦想着同梵高的画作《播种者》一样,成为艺术世界的播种者;他梦想着去阿尔勒开一间画廊,然后同爱人一起艺术创造,见证爱情。一切看起来是那么的美好。但是随着大学毕业,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徐来不得不放弃自己成为画家的梦想。更为不幸的是,青涩的初恋也在此时离他而去——女主角杨伊去香港中文大学学习绘画。而徐来却选择却完全不同,娶了温柔体贴的老婆蔡波,然后到岳父的公司成为一名内衣设计师。人到中年的徐来似乎事业有成,家庭也很和睦,生活也就这样不紧不慢的继续着。然而他的内心却一直存有愿望。一次同家人的香港之行重新点燃了徐来寻梦的愿望,他渴望从现实重回梦想。

徐来此次的香港追梦之旅也由此开启。巧合是,蔡波的弟弟蔡拉拉——一位纪录片拍摄爱好者,梦想着成为一名纪录片导演,他在电影中作为一名客观的第三者记录了徐来从现实到梦想,最终又从梦想回到现实的全过程。“我不能干涉我被拍摄物体的客观性。”这是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的名言,也是蔡拉拉在电影中反复重复的一句话,所以这也就预示着蔡拉拉在电影《港囧》中,同时也是在徐来追梦之旅中所处的一个较客观的位置。他用一个全知全能的视角在静观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他以一个客观的第三者身份不断地提示着徐来什么是现实,什么是梦想。徐来与蔡拉拉的关系就像是《堂吉诃德》中堂吉诃德和桑丘的关系,出现在电影中的那个戴在徐来头上难以取下来的道具头盔完全就是堂吉诃德破洞头盔的再现。堂吉诃德热爱骑士文学入了迷,梦想成为游侠,锄强扶弱,为人民打抱不平。但是他完全失掉对现实的感觉而沉浸于漫无边际的幻想之中。他唯心地对待一切、处理一切,因此一路闯了许多祸,吃了许多亏,闹了许多笑话,然而一直执迷不悟。他把旋转的风车当作巨人,冲上去和它大战一场,弄得遍体鳞伤。他把羊群当作军队,冲上去厮杀,被牧童用石子打肿了脸,打落了牙齿。桑丘在游侠途中不断地提醒堂吉诃德所犯的错误,一再告诫他。但是堂吉诃德总是不相信桑丘,仍然去冒险,直到死前才有所悔悟。徐来在香港追寻梦想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遭遇和意外仿佛就是堂吉诃德的真实写照。戴着头盔的徐来在繁华的香港街头横冲直撞,为了打开头盔误入一个风流场所,结果被人“追杀”,闹出一系列笑话。最后同小舅子蔡拉拉一起落魄地蹲在香港街头,尽显狼狈。尽管如此,徐来仍然固执地坚持着自己内心的那个愿望——只为去完成当年那个未完成的吻。蔡拉拉也如桑丘一般,不断地劝告徐来,阻止徐来,试图将他从梦想中拉回现实。正如《堂吉诃德》的结局一样,徐来也在梦想的最后突然醒悟,在内心分裂的痛苦边缘突然回到了现实。当他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初恋情人杨伊面前,终于有机会去完成当年那个没有完成的吻时,他却停下了,他想起了温柔善良的蔡波。杨伊自然也看出了他的犹豫和矛盾,杨伊明白,两人离别20年后的再次相遇,只是为了弥补当年留在两人心中的那个小小的遗憾。“是时候同过去告别了”,在徐来内心极度分裂的时候,杨伊用一个拥抱为他们曾经怀念而遗憾的青春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在梦想与现实的不断撕扯中,步入不惑之年的徐来终于看清了梦想与现实的差距。这一趟意外连连、困难重重的“囧港之旅”终于治愈了徐来分裂的内心,梦想终究只是梦想,总有醒来的时候,在激情过后,徐来还是安心地回到了现实生活中。

其实,电影的开始便预示了故事的结局。徐来最喜欢的画家是梵高,而梵高是一位具有真正使命感的伟大艺术家。在谈他的创作时,梵高是这样总结的:“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由于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溃了;不过这都没关系。”梵高对艺术的伟大使命感使他在进行绘画创作时对现实的日常生活是抗拒的,他的艺术创作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强烈的情感。他抛弃再现,摒弃了一切后天习得的知识,在创作中完全将理性抛之脑后。在梵高的眼中,只有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观可以使他陶醉其中,用全部的身心去拥抱。从他的作品《播种者》中便能看到梵高对艺术的使命与激情。梵高也因此成为现代主义时期最伟大的表现主义画家。徐来对于梵高的喜爱可以说是他内心情感与梦想外化的表现。他的内心一直保持着激情,只是在现实的生活中得不到满足。反观杨伊,她在美术课上介绍的画家是安迪·沃霍尔。准确的说,安迪·沃霍尔已经不能称之为一名“单纯”的画家,他是波普艺术的领袖人物,他还是电影制片人、作家、摇滚音乐创作者、出版商,同时还是纽约艺术界令人瞩目的大明星。安迪·沃霍尔的作品打破了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距离,将艺术与消费主义、商业主义、名人崇拜等与艺术无关的因素紧密相连,他的作品是消费社会、大众文化和消费媒介的产物。安迪·沃霍尔不再将艺术创作看做单纯的情感宣泄,他将艺术从理想状态中抽离出来,将它变为可以用机器批量生产的复制品。杨伊选择了安迪·沃霍尔,一方面是因为她对于安迪·沃霍尔的艺术表达方式的喜爱,但更重要的是预示了杨伊对于自己今后艺术创作与生活态度的选择。毕业20年后,杨伊在香港维多利亚广场举办自己的个人画展。身着一袭华美的长裙,面带精致妆容的杨伊从自己的巨幅画作中缓缓走来,这早已不是曾经的艺术家落魄邋遢的形象,杨伊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商业明星,这也是后现代典型艺术家的形象。再看看杨伊身后的巨幅画作,采用的是拼贴式的创作手法,拼贴法是后现代主义绘画经常采用的时空构建方法。杨伊完全秉承了安迪·沃霍尔的表现手法,走上了一条后现代主义的艺术道路。徐来是理想的,激情的;而杨伊却是现实的,冷静的。徐来在后来放弃了自己曾经的艺术理想,而杨伊却在自己的“现实”中坚持着对艺术的追求。对于艺术共同的激情使徐来和杨伊在各自青春中的某个时刻相交,但两人当初对艺术的不同追求以及对待艺术的态度仿佛早已在冥冥之中注定了他们遗憾的结局。徐来当初选择管理系的蔡波,也同样说明了他对未来生活的选择。徐来最初怀有的梦想,最后却被生活磨平变得现实了。杨伊一开始就坦诚自己的“现实”,但最后却在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其实,对于徐来而言,囧态百出的香港之行不仅仅是为了去完成当年那个未完成的吻,更重要的是去了却当年那个“成为艺术世界播种者”梦想的遗憾。

徐来的放弃,杨伊的坚持,这是现实与梦想的对照。可以说,这是徐来和杨伊的转变,同样也是这个时代的转变。徐来和杨伊作为1990年入学的大学生,他们处在一个风云变幻、狂飙突进的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也大刀阔斧地进行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一切以市场为导向,消费者在市场经济中迅速占据了主导地位,商品意识逐步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中国在迅速建立市场体系的同时,也逐步融入到全球体系中。在经济全球化席浪潮中,当代中国文学艺术与消费社会、大众文化、市场需求相互交织、紧密相连。徐峥这次在《港囧》中使用了大量的粤语老歌作为电影中的插曲和背景音乐,从谭咏麟到张国荣、陈百强,从张学友到Beyond再到陈小春,这些都是90年代风靡香港乃至内地的流行歌手。其实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内地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流行音乐,但是它在港台并没有停下脚步,在改革开放后,流行音乐又辗转回到了中国内地。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在港台发展兴盛的流行音乐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流行音乐、歌手、制作人、唱片公司开始大量涌入大陆市场,以惊人的速度传播着。流行音乐不再被视为底层音乐、低级音乐,因为此时此刻我们已经完全陷入一种无深度、平面化、肤浅化、碎片化的大众文化之中。这时的文化没有了等级划分,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自由的选择。这是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明显过渡、也是后现代主义取缔现代主义的突出表现。

如果说现代主义艺术是徐来心目中的追求,那同样也是导演徐峥乃至这一代人的追求。80年代的文化是现代主义的文化,它是非物质性的、非功利性的,具有个体性和自律性。梵高便是现代主义的代表画家,他的作品与现实生活相割裂,更不会与市场经济、消费社会发生任何关系。所以徐来在他的影响下才梦想着成为艺术世界的播种者。90年代的之后当代文化步入了后现主义时期,文化成为一种(工业)产业,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成为了这个时代最突出的象征。文化产业的趋利性使其不惜牺牲过去精英文化的深度和本真文化的批判性,使其逐渐丧失了抒情、治愈和教化的社会功能与作用。正如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提到的:“文化领域是意义的领域。它通过艺术与仪式,以想象的表达方式诠释世界的意义。”在后现代的消费社会中,文化这种“诠释世界的意义”被消弭了。

对青春岁月的怀念和遗憾是徐来梦想与现实的交叉点,现代主义文化的逝去以及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繁荣是整部影片对关当今文化的梦想与现实的真实反映。徐来“囧态”百出的香港之行已经结束,而我们对于今后文化的发展之路还需要深入思考。

参考文献:

〔1〕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赵丽风.大众文化语境下流行音乐的演变[J].百家评论,2013,(6).

(责任编辑 王文江)

猜你喜欢

电影现实梦想
梦想
汤姆?提克威影片的审美特征
解读张艺谋影片的视觉审美
后现代视域下香港电影的解构与建构
国产“现象级”影片的跨文化症候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现实的困惑
从虚拟走到现实,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