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最高任务下的悲剧人物形象塑造

2016-05-14宋莹

人间 2016年5期
关键词:人物形象悲剧

摘要:《萨勒姆的女巫》是继《推销员之死》后阿瑟·米勒又一反映社会问题的力作。米勒以此剧借古喻今,通过从普通人身上发掘出真、善、美,来强化人们的道德观念,唤起人们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长期以来,对米勒悲剧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他引入悲剧的小人物能否成为悲剧人物上,那么在最高任务的规定情境下,如何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成功的反映悲剧性主题呢?本文中,笔者将结合剧中的主要人物予以分析。

关键词:萨勒姆的女巫;悲剧;最高任务;人物形象

中图分类号:I20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017-01

一、引言

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掀起了以“麦卡锡主义”为代表的反共、排外等涉及政治、教育和文化等各个领域的运动。受这一事件影响,阿瑟·米勒创作了富有借古讽今意味的现实主义戏剧《萨勒姆的女巫》。

“绝望情欲的疯癫”与“疯癫世界的自我救赎”分别是《萨勒姆的女巫》的核心事件和最高任务。在党同伐异的灰暗统治下,脆弱的主体如何才能调解濒危的人际关系,实现自救抑或拯救他人的使命呢?在这部颇具悲情色彩的戏剧中,观众似乎可以在普罗克托这一典型人物身上找到答案。

二、 悲剧人物形象塑造的基本元素

悲剧作品中的核心人物形象塑造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运用相关的导演艺术手段,为剧中人物设计出符合人物性格特征的外部造型;二是为人物组织行动,并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完成。笔者将结合本剧中的男主人公普罗克托来分析人物形象塑造的四种基本元素:

(一)肖像刻画。人物造型设计已成为象征性符号,它所指代的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萨勒姆的女巫》中的普罗克托是个三十多岁的农夫,他体魄健壮、正值盛年,是靠辛勤劳动自给自足的正派人。舞台形象巧妙地借助脸型、服装、色彩将他人性中卑微和高尚的矛盾性表现的淋漓尽致。

(二)心理刻画。《萨勒姆的女巫》中的舞美做得十分有才气,无论布景、灯光、音响等都设计的很独到,恰到好处的烘托了戏剧氛围。例如,舞台上凹进的木栏,像接连的十字架给人以威压之感,象征着对普罗克托从肉体到灵魂的囚禁,通过视听形象直接外化内心世界,给观众以惊心动魄之感。

(三)行动刻画。人物行动是在人物心理的带动下具体体现的,而人物心理往往便是导演进行艺术创作时的心理。在《萨勒姆的女巫》中,充斥着恐慌、宿命与矛盾,剧中人物被迫的相互指责或自我承认,都出自对于现实的妥协和无奈,苟且的活成为人物行动的最终目的。

(四)语言刻画。本剧中,给观众印象深刻的是普罗克托在忏悔书上签名时的最后一段台词:“因为我撒了谎,还在谎言书上签了字!因为我在那些登绞刑架视死如归的人面前连粪土都不如!我怎么能名誉扫地的活下去!我已经把灵魂交给你,别再碰我的名声!”这是发自他内心的罪恶灵魂大彻大悟后的呼喊。

三、 最高任务对人物形象塑造的指引

在《萨勒姆的女巫》中,角色们先是互相诬告与指责,以达到明哲保身的目的。当普罗克托意识到自己的罪孽后,他决定用自己的牺牲换取周遭人的宁静生活,此时最高任务又上升为麻木不仁灵魂的自我救赎。随着最高任务的变化,人物行动与形象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以下,笔者将结合这部作品分析最高任务对人物形象塑造的影响。

(一)最高任务决定人物关系。人物的设置落实到操作层面,实际上就是人物关系的设置,也就是人物搭配问题。针对本剧,当最高任务体现为活命的时候,人人居安自危,复杂的人性体现的淋漓尽致;当最高任务变成牺牲自己以拯救他人时,无论是约翰、普罗克托还是伊丽莎白,都开始重新审视昔日里糟糕的人物关系,完成了爱的转变。

(二)最高任务展现人物弧光。最优秀的作品不但揭示真相,而且在讲述过程中变现人物本性的发展轨迹和变化。人物弧光是针对复杂人物而言的:普罗克托因为他与艾比盖尔的奸情首先是有罪的,但在残酷的杀戮游戏中,他最终做出的无私的选择走向死亡的道路,人物弧光正是艺术作品的精髓和魅力所在。

(三)最高任务引发戏剧冲突。最高任务决定了贯穿行动,而人物性格的不同所引起的不同行为方式,正是矛盾冲突所在:贪婪的帕里斯、自私的艾比盖尔、懦弱的普罗克托,每个角色都有着截然对立的性格特质,这与他们的成长经历密切相关。正如艾比盖尔幼年时曾亲眼看见父母的头颅被砸碎在枕头上,她懂得了狠心、残忍,童年阴影也使她更加神经质。

四、 萨勒姆的女巫中的男权主义话语

在人物形象塑造的过程中,米勒根据剧情需要,主观创造了艾比盖尔等艺术人物。《萨勒姆的女巫》贯彻着男权主义社会准则,男性拥有话语权,操纵着整个语义系统乃至社会,剧中生动呈现了堕落的女性与升华的男性,反映了作者根深蒂固的男权主义意识。

(一)妖魔化的第三者。艾比盖尔曾与普罗克托有过一夜之欢,为此她不惜指控伊丽莎白为巫,意图致情敌于死地,却断送了心上人的性命,最终仓皇逃走。对艾比盖尔的塑造反映了米勒认为罪恶是女性造成的、女性对社会极大毁灭力的思想,而男性则被设置成为拯救世界的英雄。

(二)“被驯服”的妻子。在米勒笔下,伊丽莎白被描绘成一个不擅家务、不懂浪漫、任性莽撞的妻子,对她不守妇道的指责是米勒的本意。最终,伊丽莎白的皈依是做了贤妻,并陷入深深的自责。但是她被驯服来得太迟,不但导致了丈夫的不快活,还间接使其失去了生命,从中不难看出作者对伊丽莎白隐晦的指责,她终究也无法成为男权社会中好女人的代言人。

五、结语

在《萨勒姆的女巫》中,普罗克托的死从不同角度被赋予了不同的价值。但是毋庸置疑的是,这样一部经典的戏剧深入的探讨了忠诚与背叛、爱情与仇恨、苟活与死亡等两极性的生命话题。借用《鱼我所欲也》中的诗句结束笔者的论述吧: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参考文献:

[1] [美]阿瑟·米勒.萨勒姆的女巫,梅绍武译[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

[2]汤为根.论阿瑟·米勒《萨勒姆的女巫》的创作[J].外国文学研究,2002(1).

[3]邢丽娜.《萨勒姆的女巫》的原型解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5).

[4]周安华.戏剧艺术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四版.

[5]高雄杰.影视导演元素训练[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宋莹(1990-),性别:女 民族:汉 籍贯:辽宁 学历:硕士研究生 单位:广西艺术学院 研究方向:2013级戏剧影视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人物形象悲剧
聚焦语文要素,整合单元教学
中外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Chapter 23 A chain of tragedies 第23章 连环悲剧
画家的悲剧
肿头龙的悲剧
肿头龙的悲剧
强化形象思维进行歌曲表演创作
谈历史传记题材的古装影视剧化装造型设计
从改编影片看电影与文学的关系
近视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