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家思想对山水画的影响

2016-05-14张亚玲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道家山水哲学

摘 要:每一个民族的文化艺术都必然要受到本民族哲学思想的引导和影响。老庄哲学衍为玄学,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又和禅宗相通,同时它又是中华大地上的本土宗教,因此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中华的典型特色。本文从道家思想的“清净无为”“返璞归真”“顺应自然”等几个方面来讲述其对山水画的影响。

关键词:文化;哲学;山水;道家

南朝宋时的山水画家陶宏景,就是一个重要的道教人物。陶宏景对道教教义颇有研究,曾经“供道家以圣典,加教义”,所以,他所画的山水,正如唐兰判断,“自然赋与道家无为之思”。在唐代,玄宗是个道教迷。吴道子奉其旨在大殿之上默画嘉陵江的三百里风光,当时的唐玄宗和吴道子在赞美山川之美之外,他们在这幅山水壁画中,都极尽庄子所谓的“释然之乐”。宋初以山水寒村画闻名于世的郭忠恕是一位学道之士,以及以道教士黄公望为首的元四家,是元代有名的山水画家。这些画家的作品都有飘逸、宁静、淡雅的风格特点,他们的艺术思想以及绘画主张,无不与道释相关。

一、妙造自然

老子云:“生之畜之,生而不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

译文:让世间的事物自己生长繁殖,并且产生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作为万物之长而不主宰他们,这就叫做“玄德”。

老子思想里提出的“道法自然”表明为道的准则就是自然而然,道听从世间万物自然的生长规律,推动万物的发展而不邀其功,孕育万物的生长而不做它们的主宰。道家也被称之为德家,与道家主张的思想一样,中国山水画家也注重修身养德。从古至今,绘画不仅仅是一个陶冶情操的手段,而且它还体现了一种崇高的道德使命,由于我国深受道德观念的影响,因此中国画所展现的自然现象变成了一种观念化的自然,并含有特殊的价值意义。我们之所以把中国画叫做中国画,在于它所特有的民族的写意艺术观,这种艺术观的形成和发展,与我国道家思想的出世思想是密不可分的。画山水是画家对大自然的感悟和理解,而不是自然主义的如实描绘,要表现大自然精神和神采,凡画山水,不能照搬真人真水,必须“妙造自然”。与西方风景画相比,中国山水画不是临摹自然,而要求“画由心迹,境由心造”。这个心,它所包涵的意义是广泛的,除了指本人的学识跟审美情操外,还包含着对外界思想的影响。实际上是画家的个人信念和情感与山水的融合,形随于心,笔寄于意,画家就要有大自然一样的心胸,要将大自然的形与神装进自己的心中,表现自己的心胸。这种融合过程既是人与自然的沟通与契合,也是对自然界的选择和整合。所以,画家的心不能不关系到绘画的表现形式,就山水画而言,这就关系到山水画的形式。绘画必须坐实于形,才能达到被世人所欣赏的境界,但仅有此绘画也只是处于有技的状态,而没有办法进深到道的境界。因此造型水准不甚高妙的宗炳对山水画的努力使从形而上推及形而下的,尽管他对具体的形的描绘方法也有所论及,却不免粗率而笼统。因为,细究起来,宗炳是将绘画与老子庄周之道、乔松列真之术等而视之,都是修身养性的方法将画中山水与自然山水作等量齐观,将人与画的关系转换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图1)。

二、天人合一

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译文:天地与我们人类都是共同存在的,万物与我们都是这个世界的整体。

追求理想的品德与精神上的自由,是庄子出世哲学观念所崇尚的理想。超脱了自然物质的本身,使人的精神从一切实际存在的因果关系束缚中超脱出来,而对世间万物的体会也就超越了自身的感受,达到了“无为”的心境。陈继儒率直地说:“吾画秋山落木,不添人,免画中人见之心伤。”陈继儒在《黄坛落木图》中不画人,说是免得画中人见落木而心伤,这是说给看画者听的,其实心伤的便是他自己。这种想法同艺术家的实践相结合,便形成了观赏的人融入于画中,与山水画形成一体,从而表达自己悲凉的心境。由此可知,画家们所“造”的这些“境”,同老子所认为“有”所能为利,是因为“无”的作用。“有”与“无”互相依存,“无”比“有”更为根本,有异曲同工之妙。道家用自然界的事物来诠释道,也常常在解释社会现象的时候联想到自然现象,反之,也用社会现象来验证自然的变化,后来诗人学者把这些哲学与自然的关系运用到山水上,慢慢又被画家运用到山水画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与山水画所传达的物我同心思想相辅相成。

三、返璞归真

老子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勿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译文:这世间,一切原本都是空虚而宁静的,万物也因而能够在其中生长。因此要追寻万物的本质,必须恢复其最原始的虚静状态。万物的生长虽蓬勃而复杂,其实生命都是由无到有,由有再到无,最后总会回复到根源。根源都是最虚静的,虚静是生命的本质,这种生命的本质也是自然的常道。

老子建议统治者遵从自然规律。而与老子思想相得益彰的是,作为山水画来说,它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画家首先必须喜爱河山,然后融入河山,再次了解河山,最后妙造河山,以满足人对自然界最原始的感受(图2)。

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就是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艺术创作中也把自然的表达与人的内在精神感受作为最高境界。他们也认为画山水就要以自然为主体,体会大自然的内涵,找到大自然精神和人类精神的契合点(图3)。热爱山川,事实上包含着爱国爱民族的概念。山水画家如果深入山川,总可以从山水中得到益处。这个益处,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在历史上,那些喜欢不受羁绊逍遥生活的学士们大都内含道家玄学的味道,不少学识之士认为只要内心豁达、不拘小节、出淤泥而不染的便是雅。“素净亦为贵”,这个“素净”,指的是干净纯朴、不加粉饰。在这个审美趋势下,一种不加雕饰的表现手法便应运而生了。正是这样,水墨意笔的绘画风格便成为超脱于世俗之外的表现方法和表现形式了。沈梦麟在《花溪集》中评吴镇“画山画水无不可”,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由于道家思想里的“无为”与“无争”。这就是当时人们所认为的高雅,一切顺其自然。这些士大夫们,进则为仕,退则为隐。有的做了大官,地位已经很高,常常对知己朋友说:虽居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山林之中,在封建制度下,大体是具有一定社会经验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烦人多熟一分世故,即多生一分机智,多一分机智,即少一分高雅,故颠而迂且痴者,其性情于画最近。利名心急者,其画必不工,虽工必不能雅也”。这是届时士大夫对“通达”人的高度评价。其所说的“真性情”,是指“天性”,不做作,不虚假,甚至王守仁都提倡过率真进取的“狂”,要让一个人自由地发展个性。这些现象,在历史上存在着,其作用应该说是积极的,对中国画的发展与形成,都是不可忽视的。

古代文土的神圣传统延续巫教社会中的“祀礼”而来。得“道”既是他们的目标,又是他们立身立命之本,任何目标的实现都有一个过程。从文土对山水的态度看,既有纵情寄乐成为名土风雅的一面,也有人格超然绝俗实现自由的一面。因此,“以玄对山水”与其解释为以玄佛之理应于山水,不如说是山水涤除一切尘埃,直悟至高直理更妥帖。独钟山林,是与得道这一目标的延续而一并延续下来的实现目标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文人们游山水而引发的感叹,就不仅是对鬼斧神工的自然美景的赞美,更重要的是对宇宙天地的根本认识。

综上所述,中国山水画在发展过程中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极大。现代学者闻一多曾经在《古典新义》中提到“中国文艺出于道家”。由此来看,中国的山水画作品,虽然不能说完全是来自于道家,但与道家有史以来的渊源是毋庸置疑的。

参考文献:

[1][英]迈克尔·苏立文.中国艺术史[M].徐坚译.2014.

[2]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3]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张亚玲,天津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道家山水哲学
空蒙山水间
《山水间》
山水朋友
漫画道家思想
《庄子说》(二十五)
漫画道家思想
《庄子说》(十九)
酷巴熊的生活哲学
英文目录及摘要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