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动在“出”与“入”之间的创作生涯

2016-05-14顾闻

财富堂 2016年5期
关键词:本源创作人类

顾闻

欣赏张健君的作品,就好像在看一部流动的电影,它并非是简单的图案,那一个个圆形、一条条流线都仿佛在诉说着什么。看似平静的画面之下暗流涌动,他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融入其中,将生命的本质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

他把自己的创作主题概括为“出世”与“入世”两个方面,但探讨的却始终是“从无至有,再至无”的过程。不过厉害之处却在于,在他的描绘下,“消失”似乎也变得不再伤感,而成为了一件人们无法避免,继而能够坦然面对的平常事。

出世篇——抛开杂念,与自我对话

健谈的张健君拥有爽朗自在的性格,据说这个上海男人在状态好的时候,白酒能喝上一斤半。这样的人理应如火一般热情的吧,但事实上当他回归自我时,整个心绪和状态都似静水那样的沉静。

自1983年开始创作《有》系列至今,张健君已经累积了相当一部分作品。吴亮当年在看过他的所有作品之后,依然对这个系列评价最高,他曾在评论文中写道:“《有》中的图形完全是独属健君,非健君莫属的。凝重而浑然一气的圆与弧从来没有离开过《有》的任何一幅画面。他持续地重复着圆与弧,时而明确时而朦胧地传达出关于时空、动静、聚散,关于形成、瓦解以及再生的宇宙景观,而他本人则在其中畅然地呼吸游走。”

这个系列仿佛是张健君与自我的对话,整个画面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绘画概念,而是艺术家集合起所拥有的造型手段,竭力所表现出一种无处不在的“纯有”。“80年代初刚开始创作这个系列时,我受老庄、禅宗的影响比较多,开始追寻一种本源,因此画面回到了极简,只通过单纯的圆和弧线,来表达时间、运动、阴阳平衡,或是存在,有。”张健君说道。

提及为什么会如此执着于这个系列,张健君半开玩笑地说:“可能因为我就是一个固执的人吧。”诚然,艺术家有时需要的可能也就是这份偏执的韧劲,才能听到内心深处的声音。“就像我们生活的每一天,你不能说为什么一直都在重复24小时,事实上它的过程还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创作中我也是在寻找这种感觉,每天都会有微妙不同的心境的。”

张健君创作生涯中的另一个重要且持续的项目是《人类与他们的钟》。以浩瀚的天空和荒原为背景,在画面的最前沿画了五个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年龄、不同姿势的人。这些人彼此无关地出现于一处,完全孤立无援,仅仅面对最令人困扰的时间本身。他们似乎陷落在一个永恒的不能走尽的隧洞里,遥望群星的闪灭,并认识到自己生存的须臾。在他们身后,靠近地平线处突兀地耸立着一个巨大的白色球菇状物体,上面有着若干个罗马数字的时间标记,正森冷地注视着这群人。

他希望以此描绘出人类千万年来对未知所表现出的相同的迷茫与惶恐。该系列作品的雏形与《有》在同一时期诞生,在采访中,他也澄清了人们一直以来对这幅作品的误解:“这幅画虽然看上去有具象的成分,但实际上还是一件抽象作品,因为人物所受光源是不同的,画面中的人物其实并不在同一个地平线上,他们身处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人类与他们的钟”系列作品他开始创作于1986年,2005年这个系列作品的第三幅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之后的第四幅又直接的重画在了第三幅之上。如今他正在筹备第五幅这个系列的作品。他称这将会成为一个持久的项目,每隔5-8年就绘制一幅,每次都会有所不同,画面中的一些人物会被另外的人物替换,但姿势、状态仍是一样的。“这个系列的作品始终都在变换中,通过我个人生命的流动过程,最终呈现出一种永恒。”

入世篇——关注人类本源感受时间的瞬间和流逝

作为艺术家,张健君对待时间,有着比常人更敏锐的感知。他的许多系列作品都在表达这个虚无又无处不在的物质。2005年的影像装置与行为作品《过程的瞬间:流水》就综合了其艺术实践的多个方面,集中表现了他的创作思想和感知。

在这场行为艺术中,他事先制作了一个关于水的形象的视频,集合了来自全球各地的经典艺术画面,包括梵高、葛饰北斋、马远等的作品,投放在白墙上;而在裱有白色宣纸的另一堵墙上,他以水为墨,根据视频的顺序,将每隔15秒出现的不同水纹按照特性一一描绘出来,由于宣纸的背后有一层用墨涂过的墙体,因此笔触所到之处皆会留下似墨色的痕迹。

在画完之后,张健君转身和在场的观众宣布:“这件作品现在真正的开始。” 随着时间的推移,水慢慢蒸发,水纹开始逐渐消失,但最终的图像会如何演变,连艺术家自己都说不清楚,全部交由作品本身所处的环境来决定。在这个过程中,张健君抽离之外,留给观众和他自己一份期待,不仅赋予了作品生命力以及不确定性,更从中揭示了时间的真谛。

这件作品在上海美术馆展出。张健君还补充了一个小插曲,当时观众群中有位女士在他完成了行为过程之后深表惋惜,称原本打算收藏这件作品的。“我当时给了她一个相当哲学的回答:‘一滴水滴到河里,水滴消失了,但那条河还在,呵呵。”他笑称自己当时说完就扬长而去,自我调侃似乎很有哲学家的风范。但玩笑归玩笑,张健君一直都在企图寻找那种最单纯最本源的状态,并将曾经学习的道家、禅宗思想嫁接到自己的作品之中,转化为艺术的语言分享给更多的人。

除了年轻时的文化影响之外,长期生活在美国的经历也给张健君的艺术创作带来了全新的语境,让他的艺术形式变得更加丰富。纽约是个多元化的国际城市,在这里能够遇到很多形形色色的人,也更容易接触一些国际话题,这不禁引发了他对于整个人类的思考,于是一些有意思的艺术项目在这里诞生了。1995年,他应邀参加在日本广岛举办的“和平 地球 复原,广岛核爆纪念50周年国际展”,寻找了世界上186个国家的不同公民分别在纸片上绘制和平鸽,再贴上他们的国籍以及各自的姓名、职业。最终通过传真机与接收机在美国纽约与日本广岛同步完成。

2002年的时候,他着手创作了《人类篇》综合媒介观念作品,寻找了几十位普通人,并准备了七个问题,类似于“你最早的记忆是什么?“你最快乐与最悲哀的记忆是什么?”……以及“你想对一百年后的人类说什么?”张健君告诉我们,他的制作方式是进行现场录音,照片拍摄,并准备了本子让受访者将回答记录下来。随后悬挂在展览现场,并选用特殊的无碳材料将照片打印出来,继而用画笔在照片上经行描绘。随着时间的推移,照片本身的影像会慢慢消失,只留下模糊的绘画轮廓。“一百年后,当那时的人们看到这些过去的人们的模糊身影以及他们的论述,谈论着过去并问询寄语将来的人们,谈论将来的人们所处的时代,你不觉得很有意思吗,通过一件现时的作品将过去和未来联系在一起。”张健君感慨地说道。

而在制作这件作品的过程中,他也发现尽管人们的种族、职业不同,但很多本源的想法还是一致的。比如由于2000年刚刚发生过海湾战争,因此当时很多人在回答中都提到了“和平”,提到了“人类不要再相互残杀了”;当然还有更多人提到了“爱”。“有时候单个的回答也许并不觉得什么,但当很多个答案放在一起时,就会发现这是一个社会的反应,在某些基本问题上,人类的感知大抵都是相似的。”

张健君笑称自己的创作始终游离于这两者之间,时而回归自我,时而又介入社会,就像是一种循环,好像全凭心境而来。我想这应该也和他的生活经历不无关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形式和创作状态,对我来说就是随心所欲,自由自在,如同呼吸。”在他的作品中,你能够轻而易举地看到不同的经历所带给他的影响,他称自己不愿意去追求时尚,而更喜欢情感自在的流露。

虽然近两年来他把大部分的时间都放在了国内,但如今上海带给他的却又是不同于20年前的全新的感觉。在采访的末尾,张健君直言很喜欢现在的状态,尽管因为教学的关系,他不得不长时间待在一个地方,但思想却始终在流动着,对未来也依旧怀揣一份期待和好奇。“不一定就会定居在美国或是中国,可能会全世界地到处跑,感受不同的文化,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这些对艺术家的创作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

他并没有告诉我们下一站会去哪里,可能连他自己都没想清楚。但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从他的作品中捕捉到他的行踪,窥探他对生活思考的近况。这,又何尝不是一个心照不宣的浪漫约定呢?

猜你喜欢

本源创作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Jazz
探本源,再生长:基于“一题一课”的生成式专题复习课的探索
人类第一杀手
何以为家
谁变成了人类?
简析庄子思想中的“大美”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王育琨:成功传承要回归人性“本源”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