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找“江州天书”

2016-05-14庞国翔

红岩春秋 2016年5期
关键词:江州巴山天书

庞国翔

重庆市江津区文化委副主任、区作协主席

江津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在江津县城(今重庆市江津区)长江对岸圣泉寺高耸的石壁上,藏有几十册“江州天书”,“天书”有

五六百年历史,内容不详;后来,“天书”被当地一个开山采石的石匠取走并卖掉;再后来,石匠将“天书”卖了几本给一个叫钟志海的文人……

藏匿“天书”的圣泉寺,位于双龙场附近,是古时著名的“江津八景”之一。圣泉寺毁于“文革”中,早前清幽宏阔的庙堂殿宇不见了,只留下断壁残垣,原有的亭台楼阁也成了一片废墟。好在这里的摩崖石刻、碑文大多还在。

30多年前,我参加全国第一次文物普查时,与几位同行一起,曾到圣泉寺攀崖寻访,结果一无所获。其实,圣泉寺的石匠早在“文革”中作古,寻“天书”的线索已断。12年后,我与江津市作家协会的几位作家一起,两次到圣泉寺及周边村落打探寻访,仍是失望而归。

1994年,时为江津川剧团编剧的钟志海写了一篇文章,回忆他在1968年初夏从县城去圣泉寺拓印碑文的事。文中说,他在离圣泉寺约2里的地方找到了石匠的家,石匠家人讲述了发现“天书”的经过:石匠在圣泉寺高崖上打石,发现一方诗文石刻,于是将其打碎。好家伙!只见石壁里嵌着一大团黑黢黢的东西,撬出来一看,原来是个密闭的长方形锡匣,石匠用铁錾划开锡皮,里面是包扎整齐的一叠线装书。石匠不识字,不几天就被获悉此事的亲友借走10本。家里最后剩下两本:《皇朝冠服志》和《治官记异》,石匠送给了钟志海。

我读到这篇文章时正在偏远的乡下工作。后来回到县城,特地去找钟志海,不想得到他已英年早逝的噩耗。于是,我联系到他的前妻和后妻,一人说不知此事,一人说他生前将许多书送给了一个姓李的朋友。“钟志海”这条线索又断了。

后来,我调到史志部门工作后,为寻“天书”,曾向多个省的图书馆发函征集和咨询,但全如泥牛入海。

2015年5月3日晚,江津区蔡家镇的谷天仁发来一封电子邮件,说有“新发现”。谷天仁发来的正是我苦寻的刻版“天书”,虽是影印件,但非常清晰。

其实,“江洲天书”真名叫《巴山七种》,不是一本,是一套。

《巴山七种》作者姓王,名侃,字迟土,四川省温江县人,生于乾隆乙卯年(1796年)。清同治年间进士,乡试中副榜,曾授官州判,但他弃官周游,后隐居以终。他是当时的一个大学问家,毕生著述有数十部之多。他一生怀才不遇,仕途坎坷,故自谓“孤愤之士”。

王侃在江津生活了较长时间。在任州判时,常游览圣泉寺,因为喜爱寺中古朴苍然的景色,所以,他仿圣泉寺内的“清栖书院”之名,自取号为“栖清山人”。后來,他在江津去世。

《巴山七种》里有作者的白描画像,有咸丰三年(1853年)赵葆燧和咸丰六年(1856年)王誌的序言。两序略述了作者生平与藏书圣泉寺的缘起:咸丰六年(1856年)初,王侃的第四子王誌(宁吾高)欲送其父杖履还乡,在离津前他遵父遗嘱,选取几种父亲的著作熔锡密封,藏于圣泉寺后的高崖石壁中,以期显姓扬名于后世。

《巴山七种》分为《皇朝冠服志》《治官记异》《放言》《衡言》

《江州笔谈》《白岩诗存》等共22卷。其中,《皇朝冠服志》《江州笔

谈》是王侃晚年客居江津,于咸丰三年写成的,脱稿后不久即病逝。《皇朝冠服志》详尽地记载了清朝的冠服制度,从皇帝、王妃、文臣、武爵到庶民百姓的各种衣冠样式、制料、装饰等;《江州笔谈》内多属单篇的聊斋体文言笔记小说,辑录的大多是川南各地的怪异故事。

原来,江津民间传言的“江州天书”是因《江州笔谈》而得名。

据悉,王侃所著“天书”深受周作人等人的热捧,周作人还曾以日记的形式多次对其进行段落摘录。

猜你喜欢

江州巴山天书
兰屿
天书
世情看淡即天书
刘纯健
巴山背二哥
崇左市江州区特殊教育学校开展“送教上门”活动
古诗鉴赏
男孩,男孩
浅谈古代江州以“樊篱”为城垣的可能性
头牌崔天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