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入课文得法 融课外得能

2016-05-14王壬

新课程·小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梁晓声慈母语段

王壬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8课《慈母情深》节选自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的小说《母亲》。课文语言朴实自然,笔触细腻,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不顾别人劝阻毅然拿钱给“我”买书的故事,通过对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等的描写,勾勒出一位辛劳、瘦弱、开明、慈爱的母亲形象,字里行间吐露着一份深厚的慈母之情。

课文以言为经,以情为纬,紧扣文章的语言入情、悟情、抒情,巧妙地拨开文章表达的秘密,引领学生在情感与语言中和谐共振,借此来感悟慈母的情深。而后在深入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学习作者借助平实却富有深情的语言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并引入课外阅读文本,进一步深入领会语言描写的具体方法。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为学会品味作品的语言,体会作品的感情,在阅读中“披文以入情”。单元选文都表现了亲子之间浓浓的深情,这些爱的表现都体现在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上。品读本文时,着重落在细致解读作者描写他与母亲对话的段落,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其朴实自然却富有深情的语言,深入学习描写对话的方法。其次,通过对比阅读,群文阅读,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寻慈母形象,入文得言

课文记叙的是六十年代的故事,对于现在的孩子难以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母亲为了生活而操劳的不甚美丽的形象,这对理解课文带来了障碍。为了能让现在这些孩子体会到课文中的困苦生活,体会到将困难留给自己,将快乐给予自己的孩子的母亲形象。课前为学生补充阅读了梁晓声的原著《母亲》中的几段文字,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理解课文所展示的母亲形象。首先以“慈”字入手,激起学生阅读质疑兴趣,启发学生:在你的印象中,慈母应该是什么样?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慈母呢?不仅回顾了平日积累的描写母亲的词语和语段,而且作为质疑点,让学生展开思考。“假如你写‘慈母,下面两个语段,你会选择哪个?”

语段A:我爱看妈妈的脸,乌黑发亮的秀发下一张端庄秀丽的脸,脸色泛着红润。无数个炎热的夏天夜晚,妈妈在床头为我扇动着扇子,我心疼地说:“妈妈,手酸吗?”妈妈摇摇头,微笑着:“不会,宝贝,快睡吧!”

语段B:母亲大声问:“你来干什么?”“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干活!”“你这孩子,谁叫你给我买水果罐头的!不是你说买书,妈才舍不得给你这么多钱呢!”那天母亲数落了我一顿。

语段A这是我们所常见的,学生常写的,也是所谓描写慈母形象的标准语段。语段B是课文所描写的母亲形象。这两个语段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语言、神态上的描写都截然不同。至此引发学生思考,这是写慈母吗?引导学生紧扣课题读题,并在课题上书写个问号,激发学生探寻作者描写慈母形象的真实意图,进入课文深层次的学习。

二、习工作环境,品言得意

整篇课文并没有浓墨重彩刻画母亲对我的“作为”,而是着力描写了家境的困窘,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以及自己第一次亲眼目睹母亲工作的三个特写镜头和几句简单质朴的语言,就将一个瘦小疲于奔命,却仍坚守着家的温暖,坚守着对儿女的希望的母亲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一个老头儿朝里边的角落一指。”可以看出,母亲工作的条件是多么艰苦,环境是多么令人心寒!“震耳欲聋”说明母亲要忍受着精神的折磨,而且是长时间的。“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人,脊背弯曲着,头凑近在缝纫机板上。”其中的“这一排排,头凑近在缝纫板上”让一个承受生活重担、辛苦劳作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不仅如此,母亲工作在噪声震耳欲聋的一个角落,还得争分夺秒地忙碌着,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啊?这是一个伟大的母亲!让学生研读慈母工作环境的过程中,以具体的语言为依托,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感悟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捕获情感,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对母亲的赞颂之情。

三、悟母子对话,探文得法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与写作的基础,但平时阅读与写作中,学生往往将目光聚焦到事情叙述之中,轻视了语言的描写。因此,在写作文时,学生不能具体描写人物说话时的动作、表情、语气等来表现人物,语言描写显得比较苍白、枯燥,特别是对话描写缺失主题,随心而写。而人物对话,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俗话说“言为心声”,可见语言既是人物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又是人物展示性格特征的镜子。本组多篇课文都是主要通过人物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本课突出对话描写,能够成为学生学习语言描写的好例子。那么引导学生掌握本文描写语言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母子间的对话,是文章着墨最多的地方。这段语言描写是以对话形式出现的,是作者和母亲、以及母亲的同事之间的对话。首先让学生抓住这段对话的主题“要钱”,借此明法:对话描写要紧扣一个话题,不能随心所欲地写,我们向作者学到写对话的第一个方法“对话要有主题”。

引导学生自读母亲的话语,透过学生自读批注,学生已然学会思考,能读懂对话的背景,并与上下文相联系。例如,母亲大声问:你来干什么?这儿对话描写不是态度恶劣,而是因为环境太吵。这便是在向作者学习第二个方法“联系上下文”。

“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妈干活!”看起来对儿子不够亲切,却是写出了母亲不停地工作。一个快,一个别耽误,母亲这一句话,透露了母亲为了生活,为了孩子,日夜不停地操劳,为的是多挣些钱,好让孩子吃饱。一元五角,对于当时的家庭来说,可不是个小数目。也许母亲生病了,她舍不得买药;母亲衣服旧了,她舍不得换件新的;母亲手指龟裂了,她舍不得添双手套。可是今天,我问母亲要钱买书时,母亲却拿出来了。所以,这样的朴实、真实的语言写出了母亲的爱子情深。此时,老师质疑文本,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如果用上前面那样温柔的语气,秀丽的脸庞来写母亲,那不是更让人感受母亲的慈爱吗?通过讨论反馈,学生解开了疑团,对人物对话描写的认识提升了一个台阶。借此明确了第三个方法:写对话,就是要符合人物身份,不是全天下的妈妈都是一个语气,一种腔调,不同的妈妈有着不同的说话方式。正是这样不同的、个性鲜明的语言,才能体现人物的不同特点,也才能显露出他的内心世界。

四、融课外群文,赏文得能

高年级课文多数为名家名篇,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我们从课文出发,提供与课文相关,又稍有拓展的课外阅读片段或文本,帮助学生提升阅读量,学以致用,课内得法,课外得能。最终形成以课文为中心向周围呈辐射式阅读的方式,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开阔了视野,使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

1.课前阅读

课文所记叙的事情,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较远,学生难以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针对这种情况,在学习课文之前,就让学生补充阅读了梁晓声的原著《母亲》中的几段文字,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环境,为深入理解课文所展示的母亲形象做好铺垫,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接近那段陌生的岁月,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比较阅读

老师在课上推荐学生阅读与课文相类似的文章片段,与课文进行比较,同中求异。例如,在本课学生习得文章写作手法的基础上,引入作家史铁生同样描写母亲的名篇《秋天的怀念》,进行对比阅读:“作家梁晓声用朴素而深情的语言回忆了慈祥的母亲,让我们读读作家史铁生怀念母亲而写下《秋天的怀念》。他笔下的母亲与梁晓声的母亲有什么不同呢?”这样深入的阅读,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两个作家不同的描写语言的方法,不同的体现人物形象的方法,明法方能得能。

3.群文阅读

语文课堂中所能给予学生的信息量是有限的,从一文走向群文,内外衔接,引导有效的课外阅读来补充课内文本。当然课堂容量有限,需要学生在课堂之外增加阅读量。本课教学后,利用“阅读茶话会”时间,给予学生自由阅读的空间,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外补充阅读的成果,或朗读心仪的片段,或阐述读文的感悟,或介绍写文的意图。这样由内及外,明法得能,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编辑 王团兰

猜你喜欢

梁晓声慈母语段
锦句
生活好了,更要看看从前
慈母心
浓浓慈母爱,暖暖寸草心
【重点】语言文字运用:语段压缩
浅谈低年级语段仿写的指导策略
『慈母手中线』——我们可能没读懂的一句诗
什么是文化
慈母盼归的心
依存消解、一致性计算与浮现和语段计算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