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6年中考历史模拟试题(四)

2016-05-14袁凤英袁焕改

中学政史地·初中 2016年5期
关键词:材料历史

袁凤英 袁焕改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右图反映的史实发生在()

A.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2.2015年7月31日下午国际奥委会第128次全会在马来西亚吉隆坡投票决定:将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交给北京。北京成为既举办夏季奥运会,又举办冬季奥运会的“奥运历史第一城”。下列史实发生在北京的是()

A.甲午中日战争 B.五四运动

C.中共一大召开 D.九一八事变

3.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收集的素材主要有:“从工场到工厂”、“火烧圆明园”、“洋务运动”、“逐渐缩小的世界”等,其所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晚清政府的自救

B.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

C.工厂制度成为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

D.工业文明下的世界

4.某同学在自己编写的《红军长征》剧本中设计了以下几个历史场景,其中与史实相符的是()

A.第四次反“围剿”失利使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B.强渡大渡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C.甘肃会宁会师是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

D.四渡赤水使红军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5.“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术语,渐成报纸文章的熟语和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许多人用这些名词命名。原名胡洪骍的胡适,也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取“适”字做了自己的表字和笔名。这反映了()

A.“开眼看世界”成为一股社会思潮

B.“师夷长技以制夷”

C.实行制度变革的意识萌发

D.崇洋媚外渐成社会风尚

6.从图中信息看,新中国成立后,旨在变革土地所有制的措施是()

A.人民公社好 B.大跃进战鼓

C.农民加入合作社D.领取承包合同

7.2016年全国两会分别于3月5日和3月3日在北京开幕。(“两会”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两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制度,这一制度建立的标志是()

A.第一届政协的召开

B.新中国的成立

C.第一届人大的召开和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D.三大改造完成

8.《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内容上的相同点体现在()

A.都反对殖民统治

B.都体现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

C.都宣布确立君主立宪政体

D.都宣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9.下图中,某条折线反映了苏联工业生产指数变化的趋势,这条折线是 ()

苏、美、英、法四国1928~1936年工业生产指数变化趋势图

A.① B.②C.③D.④

10.富兰克林·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利用“炉边谈话”向人民阐释其施政方针的总统。在“新政”期间,罗斯福“炉边谈话”的内容最有可能的是()

A.主张推行计划经济模式B.阐释走法西斯道路

C.解读“以工代赈”D.展望“新经济”时代的奇迹

11.右图“黄鼠狼给鸡拜年”是中国漫画家1947年创作的漫画。该漫画讽刺的历史事件是()

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北约组织的成立

D.华约组织的成立

12.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人类发展报告》中指出:“迄今为止的全球化是不平衡的,它加深了穷国和富国、穷人和富人之间的鸿沟。”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不利于发展中国家

B.发展中国家面临日益严重的挑战

C.广大发展中国家应该坚决抵制全球化

D.经济全球化是由西方大国主导的

二、非选择题(共36分)

13.(6分)阅读下图,回答问题。

2005年4月29日,时任中共中央2015年11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

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台湾地区领

会见时任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

图一图二

(1)图一图二所反应的史实是新中国为解决哪一历史问题做出的努力?(2分)

(2)这些努力有何共同的影响?(4分)

14.(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绵延2000多年的交往中,中华民族和日本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促进了各自的发展与进步……众所周知,中日两国人民长达2000多年的友好交往,曾被近代50多年的那一段惨痛、不幸的历史所阻断。

——摘自2007年温家宝在日本国会上的演说

(1)日本发动或参与了哪些侵华战争酿成“近代50多年的那一段惨痛、不幸的历史”?(2分)

材料二2015年是二战胜利70周年……中俄共同举办二战欧洲和亚洲战场战胜德国法西斯主义和日本军国主义70周年庆祝活动,继续坚决反对歪曲历史和破坏战后国际秩序的图谋,用习近平主席的话来讲就是“铭记历史,警示后人”,用普京总统的话来讲就是“希望人们牢记二战这一历史灾难”。我们必需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防止日本军国主义借尸还魂复活,危害人类。

——军情网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俄共同举办庆祝活动的目的是什么?(2分)

材料三

“华沙之跪”日本首相安倍参拜靖国神社

注:“华沙之跪”:1970年12月7日,波兰华沙,天气又湿又冷。联邦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Willy Brandt)来到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他向纪念碑献上花圈后,肃穆垂首,突然双腿下跪,10秒、20秒、30秒……在场的人以及全世界的电视观众都在屏息注视这震撼人心的一幕,这是他们首次目睹一国总理在他国纪念碑前下跪长达半分钟。

(3)材料三表明德、日对二战的态度有何不同?(4分)

(4)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中日两国应作出哪些努力才能使两国关系健康发展?(2分)

15.(10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和思想文化演变相互促进、交替进行。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已经说过,同、光时代李鸿章所领导的自强运动限于物质方面,是很不彻底的……可是李鸿章的物质改革已遭时人的反对,倘再进一步地改革政治态度,时人一定不容许他。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一个国家,绝非可以一切舍弃其原来历史文化、政教渊源,而空言改革所能济事……而外患之侵逼日紧,内政之腐败依然,一般人心再不能按捺,於是对全部政治彻底改革之要求蓬勃四起。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就是没有西力东渐的事实,中国社会,慢慢地也要生根本上的变动的;不过变得慢些,又不是现在这种变法罢了……至于具体的办法,要提出的方案,却不是一时办得到的事情。恰好这时候,西力东渐,和西洋人的社会渐渐地接触多了,关系密了;始而认识它的社会,和我们的组织不同;继而认识它的那种组织,我们实在不得不仿效。于是改革之事,就起了轩然大波。

——吕思勉《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自强运动”是指中国历史上哪一历史事件?(2分)

(2)对待改革,材料一中的“时人一定不容许他”的原因何在?(2分)材料二中的“一般人心再不能按捺”的原因何在?(2分)

(3)材料三作者认为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分)你认为20世纪初中国社会典型的“轩然大波”是何历史事件?(2分)

16.(10分)工业革命作为一种生产力的变革,在社会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主题一:“工业文明时代的资源开发”

名称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资源

煤炭

②石油

核能(原子能)

(1)请你围绕主题一,写出符号①②代表的相关内容。(2分)

主题二:“生活的改变”

(2)请结合主题二的图片谈谈工业革命中新式交通工具的运用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3分)

主题三“社会的进步”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大大提高,市场上的商品越来越丰富,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大机器生产出现,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力快速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垄断与垄断组织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摘编自网络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三次科技革命有何共同影响?(4分)

(4)结合上述主题内容,你有何感想?(1分)

参考答案

一、1.B2.B3.D4.C5.C6.C7.C8.B9.D

10.C11.B12.C

二、13.(1)台湾问题。

(2)深化了两岸交流合作;增进了两岸同胞福祉;推动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谋了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共同为世界和地区和平稳定、发展繁荣作出重大贡献;等等。(答出两点即可)

14.(1)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参与八国联军侵华、发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侵华战争。

(2)牢记历史、不忘过去、以史为鉴、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警钟长鸣;是为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为了对美化侵略战争言论的警醒和反对等。(言之有理即可)

(3)德:承认历史,真诚致歉;认真反省德国在战争中的责任,向受害国家和民众诚恳道歉;敢于面对战争侵略历史,不断进行历史反思;客观看待过去,抛下历史包袱坦诚地树立全新的国际社会形象等。日:否认历史,美化侵略;不正视侵略历史, 不承认所犯的罪行,不愿承担战争罪责,对所犯罪行毫无悔过的诚意;百般抵赖甚至不断地挑战国际公理和正义的底线,不敢抛去历史的包袱。

(4)日本:日本只有正视历史,承认所犯的罪行,放弃军国主义思想,着眼于未来,中日关系才能够健康发展。中国:不忘记历史,勿忘国耻,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加强两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复活。

15.(1)洋务运动。

(2)原因:“时人”代表顽固派,封建守旧思想根深蒂固。民族危机加深;政治腐败严重。

(3)因素:中国社会自身发展的趋势;西力东渐的推动。事件: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

16.(1)①第一次工业革命;②电力。

(2)积极影响:生活方便快捷;生活丰富多彩;生活质量提高;等等。消极影响:环境污染。(言之有理即可)

(3)都推动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都使社会关系发生巨大变化;都推动了社会进步;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使人类生活更现代化;等等。(答出两点即可)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等等。

猜你喜欢

材料历史
可爱的小乌龟
可爱的小瓢虫
新历史
材料
摇摇鹅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5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