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韩国电影特效制作异军突起

2016-05-14鲁昱晖

文化月刊·下旬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韩国

鲁昱晖

当我们谈及电影特效时,通常会出现两个极端的想空间与形容词,一是被惊叹为“狂炫酷拽”的好莱坞特效,一是被戏称为“五毛山寨”的国产特效。两组含义截然相反却又深入人心的代名词,不仅充分地反应出中美电影特效在技术层面的差异与鸿沟,更说明在经历过文化洗礼、商业质疑以及市场考验之后,好莱坞式的视觉标准已成为一种共识性的审美经验,而电影特效在成为各国电影产业化演进的脉络里的一支强效的工业催化剂的同时,也成功地将电影的发展推向了更为宏阔的全球化舞台。

可以说,在新一轮全球化“电影圈地”的市场竞争中,电影特效技术的更新换代与日新月异,不仅成为最具视听战斗力的核心“武器”,也成为各国电影产业发展竞相追逐的有效手段之一。在好莱坞特效“狂炫酷拽”与国产特效“五毛山寨”的对立之外,韩国电影特效技术的异军突起构筑了世界电影产业格局中的新风景。

韩国电影特效发展的历史脉络

中美电影特效制作呈现出二元对立的窘迫之势,因韩国电影产业持续繁荣而不断蜕变与发达的韩国电影特效制作显现出了独特又强劲的市场生命力和竞争力,已然呈现出与好莱坞电影特效技术一较高下的抗衡之势,更是成为中国电影特效制作重要的贸易外包地,成为一支在“狂炫酷拽”与“五毛山寨”之外迅速崛起的电影新力量。

韩国电影特效制作的正式起步可以追溯到1994年,以朴宪洙导演的《九尾狐》为滥觞之作。在此之后,1999年由姜帝圭导演的《生死谍变》、2004年由金荣彻导演的三维动画电影《晴空战士》以及2004年由姜帝圭导演的《太极旗飘逸》都是韩国电影特效技术在具体进化的过程中的典型代表。2006年,由奉俊昊导演的《汉江怪物》上映,该片以独具一格的东方气质和韩国本土的文化特征为支撑,依靠逻辑缜密的电影叙事和精湛卓越的特效制作技术受到了市场与业界的一致认可与好评,一举拿下了多个重量级电影节的多个奖项以及该年度韩国电影票房排行榜的冠军之位,成为韩国电影发展脉络里的一块里程碑,同时也意味着韩国电影特效技术在经历长达12年的成长与蜕变之后,已然成为韩国电影产业格局中不可或缺的构成元素。2007年,冯小刚引入了姜帝圭团队为电影《集结号》进行全片特效把控与技术制作,《集结号》在中国市场大获全胜,其电影特效所带来的视听体验更是令人瞠目结舌、叹为观止。这不仅预示着韩国电影特效技术已经迈进了成熟繁荣的新语境,更意味着韩国文化贸易成功地跨国对接以及电影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此后,2009年上映的灾难片《海云台》、2012年上映的惊悚片《铁线虫入侵》、2013年上映的动作片《雪国列车》、2014年上映的《梁鸣海战》等一系列笑傲市场的扛鼎之作更是将电影特效技术运用的淋漓尽致,也将韩国电影特效技术以及产业发展推向了更为宏阔的世界舞台。

从另一个维度来看,1996年至2006年期间是韩国电影产业飞速发展的“黄金十年”,特别是1997年,在经历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韩国电影产业却反其道而行之,连续多年实现了产业规模的成倍增长,依靠“口红效应”的卓越表现一跃成为韩国国民经济格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十年期间,韩国电影在经历自我蜕变与外界修正的双重变革下,焕发出了全新的艺术生机与无限的产业活力。2006年之后,韩国更是迎来了本土电影产业的全胜时代,日益形成的完善多元的产业生态链条推动着韩国电影整体迈向了兴旺发达的康庄大道,更进一步成为世界电影产业格局中一个引人注目的构成部分。可以说,韩国电影产业化发展的兴盛之路与韩国电影特效技术从萌芽到全面崛起的轨迹是一脉相承的,正是因为韩国电影产业化发展的语境中所孕育的创新能量,才使得特效技术迅速成为韩国电影引以为傲的表现形式,也成为韩国电影产业迈向国际化发展的先行军。

管中窥豹:解读韩国电影特效制作公司

制作公司是电影特效最直接的承担者,是创造视觉影像奇观的关键。制作公司的运作水平对于电影特效的最终呈现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特效制作是一项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并重的技术工种,完成一组三分钟的特效镜头通常需要二百人的团队长达多半年的集体创作。

韩国电影特效制作公司因为起步早,又深得好莱坞特效工业的真传,不仅具备丰富的制作经验和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而且擅长处理爆破、风火、车祸、坍塌、战争等多种特效技术,特别是在被公认为最难的CG动画领域,也具有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因此,韩国电影特效的制作公司有足够的团队支持和技术手段来保证电影特效的制作水准和完成效果。此外,特效制作是一项投资成本极高的“烧钱”工业,相比于还处于市场化与产业化初级阶段的中国电影而言,韩国电影的产业化改革之路早已经完成,所以韩国电影在特效制作层面的预算投入比例很高,这也在客观上推动了韩国特效制作公司的发展以及电影特效的最终呈现。

Digital Idea是韩国最著名的、规模最大的电影特效制作公司,拥有行业领先的技术手段和人才储备,能够为电影制作提供全球最前沿的视觉效果。自1998年创立以来,Digital Idea先后参与了近300部电影的特效制作,不乏《怪物》《盗贼同门》《太极旗飘扬》《海雾》等韩国本土的知名电影,还有众多国际间的合作往来。其中,2007年Digital Idea首次参与了好莱坞电影《功夫之王》的特效制作,开启了全球化发展的业务模式。除去与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有效互动以外,Digital Idea更是成为近年来与中国电影合作最为频繁的特效贸易伙伴,《武侠》《龙门飞甲》《十二生肖》《大闹天宫》《天将雄狮》等一系列制作精良的国产电影的特效技术都出自该公司之手。

具体来看,Digital Idea拥有完善的企业管理组织机构和优秀的技术制作团队,每年大约会参与五部大投资的电影特效制作以及多部小成本电影的特效处理。其核心的业务基本围绕着Visual Effects、On-Set Supervision、Digital Matte Painting & Environment、FX Simulation、PreVisualization、Commercial Contents (ATL/BTL)、3D Animation等领域展开,其特效技术所涉及的业务范畴较为广泛,能够为电影提供CG生物、可视化预览、场景模拟、立体影像、数字绘景、动画长片、调色等多种后期特效的内容制作。每一部由Digital Idea参与制作的大投资的电影特效,大约需要处理平均2000个以上的特效镜头才能够完成最后的视觉要求,其中数码技术、遮罩绘画环境、场景特效模拟等手法是其最擅长、最常见的技术处理。

Digital Idea的特效技术也获得了多个重量级电影节的奖项肯定,不仅斩获包括青龙电影奖、春史电影节、大中电影奖等在内的多个韩国电影节的最佳视效奖,而且在亚洲电影节、台湾金马奖等多个韩国外埠的大型知名电影节上也收获了一致好评。这说明Digital Idea的电影特效技术不仅在市场层面收到了制片商的疯狂追逐,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和精致的影像奇观也获得了行业内的普遍认可。

值得一提的是,Digital Idea为获得整个公司产业链的循环发展与能效升值,在2011年先后收购了Livetone和Digi Art Production等两家数字特效公司。Livetone原本是一家成立于1997年的影视音效制作公司,不仅拥有韩国本土最先进的音效设备与技术制作手段,而且在全球范围内也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Digital Idea的收购行为属于强强联合的必然选择,被收购之后的Livetone在母公司的鼎力支持下,其音效制作的业务范围和技术能力得到了全面升级,拥有发达完善的影视音效技术体系以及一线丰富的制作经验。Digi Art Production原本是一家成立于1991年的动画制作公司,不仅是韩国唯一一家拥有长片动画制作能力的技术公司,也是第一家成功出口北美市场的本土动画公司。在收购Digi Art Production之后,Digital Idea在动画制作方面的技术能力获得了大幅提升。不难发现,Digital Idea的两笔收购行为,增强了自身的技术含金量和市场竞争力,可谓是如虎添翼,在延长公司产业价值链条的同时,更是构建了属于Digital Idea完整的电影特效工业帝国。毋庸置疑,不断壮大的Digital Idea已然成为韩国电影特效公司的领头羊,不仅有望带动韩国电影特效技术不断地创新发展,创造更多令人惊叹的视觉奇观,也将推动韩国电影特效行业的升级换代,催发出更大的产业格局,占领多重市场空间。

相比于Digital Idea全面开花的业务范畴,专注于电影后期调色制作的CJ Power Cast公司也可圈可点。CJ Power Cast最擅长的技术手段是Precise Color Management,即DI调色。CJ Power Cast拥有韩国排名第一的DI工作室与3个可以同时作业的调色室,先后参与超过300部电影的后期特效制作工作,其中韩国本土的《向着火炮》《海云台》,以及中国的《画皮》《鸿门宴》《狄仁杰之通天帝国》《星空》《军中乐园》等电影的调色都是由其完成的。

所谓DI,是指Digital Intermediate,即数字中间片,是采用数字形式对已拍摄完成的电影素材进行素材编辑、色彩调控、后期合成、特效处理、字幕混合等一系列处理的技术手段。其中,色彩调控是DI的核心环节之一,同时也是数字电影在视觉层面引人入胜的关键因素。因为DI调色不仅能够使电影最终的画面呈现出创作者预期的色彩感觉,还能够巧妙地弥补在影片拍摄过程中出现的穿帮镜头,使得成片的色彩表现张弛有度、视觉效果大幅提升。CJ Power Cast的色彩调控是通过利用定制LUTS以确保DI在任何播放环境中的色彩连贯性,保证了影片色彩的统一度。

崛起因素:内在基因与外部助力的协同作用

韩国电影特效技术迅速崛起的因素是多元的,归根结底离不开韩国电影本身内在的文化基因,以及以政府为中心的外力牵引,二者的协同作用是推动电影特效技术日新月异的核心因素。

其一,真实是韩国电影内在的文化基因。简单来说,电影特效的制作流程和呈现目的都是以围绕能够“欺骗双眼的真实感”为中心而进行设计与安排的,其前提条件是必须符合光学镜头记录功能的逻辑性与客观性,才能够使得观影者体会到真实的、有冲击力的视觉效果,也才能够完成特效制作的艺术表现。所以,“真实感”在成为电影特效基础元素的同时,也成为电影特效制作技术的终极目标。

然而,重视“真实感”的影像表达以及影像化的“真实感”则是韩国电影的文化基因中一直以来的叙事传统和思维模式。不论是驰骋国际影展的《圣殇》《阿里郎》,还是容纳了好莱坞血缘的《雪国列车》《背水一战》,或是本土令人称赞的《老男孩》《冬夏秋冬又一春》《先知者的夜晚》《奇怪的她》《逆麟》等一系列电影作品,都呈现出韩国电影真实化的影像追求与美学特性,更是在另一个维度显现出韩国电影特效技术的无微不至与深度关怀。建立在传统文化无意识之上的“真实感”,在成为沟通特效技术与韩国电影的情感内核的同时,也成为推动两者联姻的动作表现。因此不难推断出,韩国电影特效技术的发展始终根植于韩国电影文化的内在基因之中,历史传统的长久滋养保证了电影特效的健康升级。也就是说,韩国电影特效始终行走在追寻影像“真实感”的既定逻辑内,没有陷入为市场而特效、为特效而特效的技术怪圈之中,这也成为为何韩国电影特效能够在本土迅速崛起并走向世界的重要原因。

其二,以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为主的鼎力支持。产业化语境中,韩国政府对于本国电影发展的引导与扶持成为外推电影特效技术迅速崛起的重要力量。1998年,韩国政府开始对本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进行扶持,而1999年成立的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则成为推动韩国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坚实后盾。可以说,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全方位地介入了韩国电影产业发展的价值链条,在为其保驾护航的具体过程中至少发挥了资金支撑、政策支持、文化保护、全球合作等四大作用,不仅构筑了充满活力的电影产业生态链条,使得携带本土文化气质的电影作品成为符合民族想像的国家共同体;而且有效地抵抗和抑制了好莱坞电影的狂轰乱炸,改变了本土市场对于好莱坞电影的消费与接受的粘性,获得了本土电影与引进电影在市场层面的博弈成功;更为重要的是积极搭建国际化的合作平台,切实推动了韩国电影的海外传播和文化贸易。显然,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为韩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宽阔的政策环境,自然也为电影特效技术的崛起提供了优良的产业背景。

一直以来,韩国政府都在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着力推动韩国电影特效技术的创新发展和循环运动。早在本世纪之初,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就曾派遣大量的电影特效从业人员前往好莱坞学习最先进的制作技术,以期能够将好莱坞电影完整的特效工业概念移植回来,并且迅速地培养了属于本土的精英团队。这种技术贸易的互通有无一直延续至今,使得韩国电影特效制作的水准与理念始终保持在全球领先的层面。

随着全球范围内3D电影的浪潮迭起,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对3D特效技术的重视程度也令人有目共睹。不仅从2011年开始有计划地着力培养3D特效制作的技术人员,以夯实特效产业的智力保障;同时建立个人提交申请、委员会审核通过的运动机制,为一些具备从业经验的专业人员提供高端技术的外培机会,实现人才价值链的有效供给;并且建立了专项的引导政策及扶持基金,对本土3D电影的拍摄、制作及其他相关业务予以倾斜和照顾。以中央大学、东国大学为代表的韩国高校也十分注重影视技术人才的培养与锻造,为电影特效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还设有专门的资金项目以支持具有实验性、先锋性的特效短片拍摄,并且免费为一些需要完成后期特效制作的影片提供技术支持和设备供应。同时,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与众多的电影制作公司及特效公司都特别注重特效技术的研发与投入,以及行业数据库的建立与维护,为韩国电影特效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打下了坚实深厚的技术支撑和数据基础。

2005年10月,韩国政府在大田市建立了“电影特效城”,众多韩国电影特效制作公司开始积聚在此地,迅速形成的产业区位熵与行业的规模效应带动了韩国电影特效技术的飞速发展。此外,光州政府对外宣传自己是韩国的CGI,并且与美国多家电影特效公司达成了战略合作关系,使得本土公司依靠在人才和成本等方面的优势迅速进入了好莱坞电影特效工业的话语体系中,从而锻造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韩国电影特效制作公司。

猜你喜欢

韩国
韩国进入共享出行时代
黑人“欧巴”
当我们疯狂冲向韩国的时候
揭秘韩国流
清风网大战韩国9D
揭秘韩国流
韩国的K1A1主战坦克
揭秘韩国流
揭秘韩国流
揭秘韩国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