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宜芳,让新生代慢慢亲近古董

2016-05-14黄晶晶

收藏·拍卖 2016年5期
关键词:古董店古董商古董

黄晶晶

每年4月初,正是佳士得、苏富比等拍卖行在香港举办春季大型拍卖会的时候,众多海内外游客都前来竞标。迄今举办已三届的香港东方艺术周正是借着这股东风,选择在拍卖会前后脚展开。创办人李宜芳说,要让藏家和爱好者多一个了解、购买古董艺术品的渠道,“现在有那么多拍卖活动,我们想告诉大家的是,除了在拍卖会,逛古董店、听讲座,也可以学到东西,获得乐趣”。

创办人李宜芳虽是学经济出身,但自小培养的对中国艺术的喜好,让她在大学毕业后又前往伦敦的苏富比艺术学院修读东亚艺术硕士,并于2008年起担任这本有47年历史的《Orientations》杂志发行人。

早在海外求学期间,李宜芳曾多次参加纽约和伦敦的亚洲艺术周活动。有感于这两地经营了数十年的亚洲艺术周获得巨大的成功,形成拍卖公司、古董行、画廊及买家、观众等多赢的局面,而香港坐落于亚洲艺术市场的中心,有着不亚于纽约、伦敦两地的东方艺术资源,但却没有适合的方提出举办这类型活动的计划构想。在纽约、伦敦的亚洲艺术周,均是由古董店家组成的董事会进行筹办。而香港的各个店家之间仅维持着有礼的互动,但说到要由谁来出面主办如此活动,却是一件困难的事。因此,由第三方的《Orientations》出面,以统筹的角度,让荷李活道上的古董商家们共同参与,反而较为合适。

如今,纽约、伦敦两地的亚洲艺术周的焦点大多已被拍卖公司所吸引,古董商家反而退居陪衬地位。因此,李宜芳更加希望香港东方艺术周能够以古董商家作为主体。

拍卖会不常有,古董店却能每天逛

除了大型拍卖,香港的民间古董收藏一直非常丰富。一个多世纪以来,作为中国内地与外界联系的重要通道和港口,品种繁多的文物经香港流进流出。其间,大批古董文物收藏于港。坐落在香港上环摩罗街和荷李活大道上的古玩市场,堪称香港之最。艺术周正是从这条街百多间古董店中,鳞选出“有年头的、风评好”的少数,并派专业人员带参展观众导览逛店。

一直以来,多数人印象中的展览,都是将主题展品集中在某个固定场馆进行的,艺术周为什么会让观众分散于一条街上的不同店里看展呢?原来,这是借鉴自国外大众逛画廊的习惯。“这种活动在伦敦、纽约已经很多年了,相比来讲,香港比较少这种气氛。”主办人李宜芳从最初筹办艺术周时就一心想培养并推广这种逛古董店的风潮,“毕竟拍卖不是每天都有,但你可以每天逛古董店”。

如今,大众对于博物馆已不再陌生,现代画廊或许也能鼓起勇气入门看看,唯独对于古董店,似乎总是脱离不了难以亲近的印象。近年,随着租金逐年攀升,香港的古董市场也在慢慢缩水。早年,九龙、尖沙咀、中环等地也分布有成行成市的古董商铺,如今基本都集中在荷李活道这一条街。由地面铺转战楼上,有的甚至不得不搬至五六楼开店。这就使得原来有些神秘的古董店离大众更远。

“其实不少公众人士都很有兴趣到访荷李活道的古董艺廊,只是自行前往参观时或许会感到有点不自在。”艺术周为此特别设置了导赏团环节,让参加者了解到古董店主都相当乐于认识新朋友和介绍他们的收藏。这些参团观众预先在艺术周网上报名,每一团12-15人,由学生、上班族等组成。

根据自己多年逛古董店的经验,李宜芳发现香港有些店家陈列内容过于繁杂,容易让参观者一头雾水,注意力无法集中。从第二届开始,她便请参与的商家各自策划一个展览主题,呈现明确脉络,以便可以较有系统地向观众介绍中国艺术与文化。参加导览的民众,不少是从未涉足古董商家的年轻人。在与店主的互动中,能感受到对方对于文物的热情,以及寻觅物件时的感动。

带多点人进古董店

如果是平时,没有导赏团会不会不被礼遇呢?“其实是个错觉,有没有导赏团没有分别。”李宜芳与古董商打交道多年,她认为古董商很少会指望说,你刚路过就进来买东西,因为价位在那里。只是进去古董店要按门铃,里面的东西也不是熟悉的,会有距离感。其实古董商开店就是想要做生意,不买只是看看问问也不怕,“去百货公司逛都不一定买东西的啦”。而古董商都是从不懂开始的,“怎么会因为是外行而被冷眼”?

每年艺术周结束后都会举行一个庆祝酒会,邀请VIP古董商客人参加,去年李宜芳听到有客人反馈,因为这个活动,他们很开心在店里能看到这么多年轻人,感觉有新的希望。“这些古董商当然不会认为来逛店的年轻人马上就变成收藏家,他们知道这是要慢慢培养的。”

如今,无论海内外,拍卖会、艺博会等活动的规模越办越大,每年各地活动跑下来,对这种体力消耗大、行程密度高的“不太人性化”的安排,李宜芳颇有些“谈虎色变”,“看到最后(整个人)就‘炸掉了。”

艺术周创办三年来,参展(古董)商从最初的29家精简到今年只有9家,很大程度也是缘于以上的考量,“人的体力也是有限的,你哪有办法逛这么多店?”尽管艺术周是靠收取参展商的参展费运转,但整个活动是“nonprofit(非盈利),原则上收多少花多少。”

这三年艺术周都集中做香港的古董店,李宜芳表示将来会邀请国外的古董店来港租场地(店)办展,“慢慢比较多人关注这个活动了,我们想把多一点人带进古董店”。

古董艺术讲座可以很大众

三年下来,仅通过东方艺术周活动的公共邮箱就可以看到,无论是咨询还是报名的人越来越多。艺术周前两年将重心放在西方观众,很多活动只设英文及粤语服务,随着近几年内地艺术市场升温,艺术周已将内地、台湾等地的华人观众纳入重点关注范围,今年不仅在导览环节增设了普通话服务,更在每年例牌的学术讲座中增设了许多与内地有关的讯息。

艺术周讲座人名单里,增添了一些内地学者及博物馆馆长,一改以往国外学者占多数的局面。

通常艺术周的一场讲座有30-50个观众。去年邀请到四川博物院的魏学峰来讲张大千,那场活动居然有90个人,“我们发现很多人都有兴趣知道大陆的博物馆都收藏了什么”。

每年的讲座主题基本由艺术周与主讲人共同确定,艺术周通常在主题的普及和深度上做权衡。“我会叮嘱讲座人:你要讲的内容希望大众化。”也有主讲人第一次交上来的主题被退回去,修改要求即是:能不能讲简单一点的?今年重点讲座的主题为“一带一路上的文化交流”,请到8名本地及内地博物馆专家及学者到场。现场多名博物馆专家和学者均期望香港文化机构及博物馆,能就“一带一路”的文化艺术政策及合作等方式,研究及寻找持续发展的可行性。李宜芳笑着说:这个主题是我提的,是不是比较有关注度?

今年另一个有关注度的主题也是李宜芳的主意:新生代如何看老古董。为了筹办这个“会有蛮多年轻人想听”的话题,她找来了荷李活道两家有几十年历史的古董店少东家,两人均三十出头,接手父辈生意都正好六年,他们在现场分享了古董行业的吸引之处,更有投身经营后所面对的困惑及障碍,并展望未来整体发展趋势。说不定,日后新兴的古董艺术家正是从这样的讲座现场被启蒙的呢。

猜你喜欢

古董店古董商古董
在美国卖古董
完美无缺
完美无缺
完美无缺
马未都成人之美
I Like Collecting Stamps
找到长工作
咪咪猫的花瓷瓶
古董的价值
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