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修行与住庵

2016-05-14云姑

醒狮国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道场祖师红尘

作者简介:云姑,全真龙门派第二十二代玄裔弟子。凡出家者,先须投庵。庵者舍也,一身依倚。身有依倚,心渐得安。炁神和畅,入真道矣。凡有动作,不可过劳,过劳则损气;不可不动,不动则气血凝滞。须要动静得其中,然后可以守常安分。此是住庵之法。——《重阳立教十五论》第一论 住庵

立教十五论开篇讲的是投庵,庵在这里泛指的是道场。虽然道教历史悠久,但最初修行的人都是散修,各修各的,没有集中的地方,我们熟知的老子、庄子,玄门把他们奉为祖师,历史上他们并没有住在道观里,给人印象更接近于一个得道的隐士,是后世才逐渐有了给出家人提供修行的场所。例如《七真传》里写,马丹阳真人和孙不二元君礼请重阳祖师,要向祖师学道,就在家里修了一个庵,请祖师来说法,如此一来,向道之人都可以在这里探讨学习。近来读王安忆《天香》,发现里面也有个类似的桥段,镇海后来基本是出家的状态,虽然他并没有出家门,还是住在园子里,但他并不和家人住在一个,住的是之前申家供养一个和尚的莲庵,当然这个莲庵的环境实则是很豪华的。古时候有条件的家族会供奉自己的家庙,因为这些大家族生老死葬的事情很多,临时去外面请僧道不方便,自己有家庙就方便许多,《红楼梦》里有类似的描写。从这几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庵其实就是一个道场,用来辅助修道之人修行的,同时它也体现出,道俗有别,僧俗有别,所以镇海要住在庵里不住在以前的房间里。基督教有教堂,佛教有寺,道教有道观,民间现在一般提到“庙”则是一个泛指的词,可以是佛教庙,也可以是道教庙,老百姓通常把僧道居住的地方都叫“庙子”,这样的例子有许多,又如各个教的供奉的神其实不一样,但老百姓多年来形成习惯,进庙烧香,看到什么,都叫“菩萨”。

曹文逸真人《灵源大道歌》里有一句说得好:“只道行禅坐亦禅,圣可如斯凡不然。”这句话也可以侧面解释,为何祖师会说,出家者,必须要投庵住庙。道是不分内外的,然而凡人在未得道前,身上还有许多的俗气染著没有脱落,单靠一己之力是很难有提升的,此时就要许多助缘,道场则能更好的满足学道之人的这些要求。学道之人,“法财侣地”四者缺一不可,修道没有正确的方法,如南辕北辙,同样,以凡夫之躯修行,衣食住行样样都要具备,这就要财,再者,良师益友可以督促自己,而场地更是不可缺少。因此,欲出家,要住庵。

这里可以说的还有许多,譬如有些福报具足的人,在家也可以修行,那么为什么祖师还要说“须”投庵呢。除了以上四个原因以外,我自己也有一些想法。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古来修行之人都喜欢在洞天福地,因这些地方钟灵毓秀,是出过仙人的地方,灵气具足,这是俗尘无法比的。更重要的是,凡人的自制力是有限的,出家在家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私以为,是戒律。道观寺庙都有一套他们自己的规矩,这就是清规戒律,从行走坐卧上严格地要求了修行的人,或许我们常听人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我仍是那句话,圣人如斯凡不可,从我自身来说,还没有达到那样的心性,所以必须从戒律上严格要求自己。

人在红尘中,就会身不由己,酒色财气四景之好天天围绕者,一个人的心再清静,也不免受到许多不必要的干扰,即使这些干扰对这个人本身没有摧残之力,但如果有更好的选择,为什么不把一株仙草养在灵山中,而要落在俗世呢。小时候看过一个故事,说是本已得道的仙子,来到红尘里,渐渐地她的灵力会耗散。修道之人,没有证到不生不死之身时,必须要一片良好的土壤滋养,否则身心会亏损。我举一个自己的例子来说,对比一下出家在家的区别,我未出家以前,家里的环境算是衣食无缺,然而一个想学道的人,他的生活方式和旁人是会有一些区别的,此时就会有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例如出家人看淡男女情爱生儿育女,世俗人却大多以为这是一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在家修行,会有许多的解释、推辞、争执,而一个普通人无法理解的生活方式,在道场里则是认同的,因为道场自有一套宗教仪式,如我们熟悉的晨钟暮鼓、念经拜忏,在道场里,宗教仪式其实就体现在生活方式上,在这里面生活的人会觉得很自然,而不像在红尘,被视为异类。

台湾作家简媜有一篇短篇小说叫《解发夫妻》,说的是一对都有修行志向的男女,他们结婚了,起初也都是很好的,然而在具体的俗世生活中矛盾来了,女的要修行,而且戒律还行持得很好,不吃荤腥,丈夫倒是很理解,婆婆就火了,这怎么可以呢。还有,女的不想要孩子,从信仰的角度来说,女子觉得孩子来世上是受苦,男的起初也同意,婆婆又急了,这是绝对不允许的,后来丈夫自然向母亲妥协,当然更有他自身的一些原因。矛盾在生活中越来越激化,有一天,婆婆把媳妇供的神像搬来扔了。至此,女子万念俱灰,知道婚姻和修行有太多不可调和的矛盾,选择了出家。

我一直怀疑女作家是自己身边真实故事取材的,因为这个故事的细节太生动,写一对想修行的夫妻在俗世生活中遇到的种种磨难,最终也隐含了一个结论,男女情爱和修行根本无法两全,所以《七真传》里写马丹阳真人和孙不二元君,他们本来是夫妻,但由于想修道,后来是断了夫妻情分的,结为清静同修,以道友之礼相待。

讲了个故事,就说得远了。

有了这些助缘,心就慢慢地安稳,因为各方面因缘具足了,修行才能起步,否则一切只是空话。“炁神和畅,入真道矣。”这句话已经很直接地讲明白了,入道的体现是什么,就是炁神和畅。此处我不多讲这句话的意思,丹经万卷,不离此宗,有意者可自行翻阅。后面一句讲的很具体,祖师说,我们住庵,要动静相宜。人不能不动,不动气血就凝滞,这一点大家应该都有很切身的感悟,人吃饱喝足如果不运动,身体就会出现许多问题。然而如果运动过量,身体同样会亏损。这些都是极其平常的道理,实在太平常,所以一般人难以相信。

动静得中后,祖师说了最后一条,守常安分。这里的常,我理解的,是常清常静的常,前面所作的一切,包括心安,都不是目的,只是方式,如果一个修道的人在道场里只是做到了安心,那和一个饱食终日就得到满足的普通人并没有什么区别,安心之后是要清心寡欲,这是道俗的重大区别。

清心寡欲四个字,看似简单,实则对出家人从心性和命功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了解一些全真道的人或许听过“性命双修”这个词组,这里我拈出来,有意者也可多去了解。守常后面还有安分二字,这是道法和世间法的结合,说一个人即使修到了常清常静的境界,仍旧还要住世,住世是因为自己还有责任,因此要安分,尽好自己应尽的责任,在可行的范围内顺缘助人,不强求也不刻意,此时已经是个圆润自然的境界。

猜你喜欢

道场祖师红尘
达摩祖师
渡红尘
红尘一丈 浮生若梦
发扬沩山灵祐祖师的“水牯牛精神”
“在最坏时候,懂得笑,哭得出”Wywan笔下的祖师奶奶
张爱玲祖师奶奶的音乐世界
红尘千错恍如初
冷热红尘
罗定《龙龛道场铭》碑异文考辨
二间高夹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