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苍山负雪或地方神(创作谈)

2016-05-14霍俊明

诗潮 2016年6期
关键词:作诗松木苍山

霍俊明

2015年秋天,我第一次来到苍山洱海间。再来时,已是苍山负雪。我听到一个神的声音在耳边说——“苍山的雪如巨人脚踝的银器”。这一泠泠作响的器皿如法器在心头震动,自然意义上的山水之地此刻正被一个久违的语言之神所笼罩。这高原在我看来是有地方神存在的,而我常年居住在华北平原——钢铁厂、水泥厂和矿山四处林立,大货车日夜轰鸣嘶叫。一个无比匮乏诗意的时刻已经来临,而任何人都不可能闭着双眼、禁锢内心来写作。

从1994年开始在大学写作诗歌至今,我不断在一个个地方短暂或长久地中转。似乎,“栖真之地”并非真实的存在,当年的徐霞客也只是在语言世界做过一场白日梦而已。城市化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在享受诸多快速、便利生活的同时也在瞬间丧失了很多,包括故地的血脉和记忆。一夜之间,一棵棵原乡的大树被连根拔起。过去的人死在亲人怀里,现在的人死在高速路上。这既是存在的命运,也是写作的悖论。而越是如此,我就愈加在梦幻和语言世界想象一种“怀雪”的生活。这不是单纯的澡雪精神的追附,而是天鹅绒的假象和温暖使人昏昏欲睡。这个时代的诗人练习的多是屠龙术,一技之长的代价是无用和无效,更多的诗人则是疲软的啧啧怨气。他们似乎无时不在巨大的现实和现场之中,他们的声音也不是不够大。但是,对于诗本身而言,他们丧失了语言和灵魂的双重敬畏。作诗如做人,作诗先做人,这成了我考察汉语诗歌的唯一标准。在我看来,当下是有“诗歌”而缺乏“好诗”的时代,是有大量的“分行写作者”而缺乏“诗人”的时代。即使是那些被公认的“诗人”也是缺乏应有的“文格”与“人格”的。正因如此,这是一个“萤火”的诗歌时代,这些微暗的一闪而逝的亮光不足以照彻黑夜。而只有那些真正伟大的诗歌闪电才足以照彻,但是,这是一个被刻意缩小闪电的时刻。

夜风渐起的时候我独自一人站在岸边,看隔岸灯火、远山负雪。不息的江流,山顶上的星光,使我竟然在一瞬间不知今夕何夕。千年的江水和崭新的大楼同时出现在面前,这就是生活。在城市里,我偶尔会想起乡下父亲和三舅亲手打造的那架松木梯子——粗糙、结实、沉重。它如今更多的时候是被闲置在院子一角,只有偶尔修房补墙时才派上用场。显然这架有着淡淡松木香味的梯子成了我的精神象征。在一个精神能见度降低的钢铁水泥城市空间,我需要它把我抬高到一个位置——看清自己的处境,也顺便望一望落日,看一看暮色中并不清晰的远方。

这些四行之内的小诗,其写作难度甚至是不可相见的。在写作技术上看来这更像是110米跨栏,无论准备、蹲踞、起跑、跨第一个栏、中途加速直至冲向终点,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允许有丝毫闪失。这是语言和诗神的闪电!

苍山负雪不负卿!

丙申年初春

猜你喜欢

作诗松木苍山
松木岛化工产业开发区
松木岛化工产业开发区
松木岛化工产业开发区
松木岛化工产业开发区
刘良玉
苍山
悲欢且作诗,浮世奈我何
苍 山
烟云几许著苍山
疯狂编辑部之作诗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