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综合防控关键技术分析

2016-05-14韦荣芬朱世豪曾区

农业与技术 2016年6期

韦荣芬 朱世豪 曾区

摘 要: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探讨针对南方水稻的黑条矮缩病的预防控制技术。为了实现实验目的,本文从具有黑条矮缩病的抗性植株的筛选和高效防治药物的开发2方面进行了探讨。本实验所探讨的方法中,防治黑条矮缩病的最有效方法为拌种时使用吡蚜酮等可湿性粉剂,含量为25%,并且在水稻移植前2d和移植后15d均使用含25%的吡蚜酮喷雾,喷雾剂量为20g/667m2;与实验组相比,不采取所推荐的药剂拌种或者拌种剂量很少时,植株获得的抗性显著低于实验组;在药剂的选择上,单独使用2%的南霉素不能有效防控水稻黑条矮缩病,并且应指出的是,即使南霉素与25%的吡蚜酮一起使用,也并没有显著提供植株的抗性。

关键词:南方黑条矮缩病;药剂防控;抗性品种;吡蚜酮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333084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实验过程中的水稻品种:总共选取了54个中晚熟的品种,其中晚稻品种数量最多。

实验过程使用的药剂:实验选取的药剂总共有3种,即25%的吡蚜酮粉剂,购自江苏省东台市某化工农药生产公司;10%的吡虫啉可湿性粉剂,购自江苏通威生化有限责任公司;2%的南霉素水剂,购自江苏省德强生物有限责任公司。

1.2 抗性品种的筛选鉴定方法

为了实验数据的全面可靠,选取4个相隔较远的县进行实验,并且各个实验组设3个平行以保证数据之间的误差,并有利于后续的数据分析。因此54个品种需要设立互不影响的162个区域,每个区域的面积约为5m2,排列顺序随机生成,总的实验田面积约为667 m2。

为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本实验在杀虫剂的选择上,选用了只针对螟虫有效地康宽,严格控制其它杀虫剂的使用。在田间管理上,水肥管理务必使所有的实验区相同。

1.3 药剂的筛选方法

为了寻找最有效的防控南方水稻的黑条矮缩病的药剂,选取了3个互不影响的县同时进行,这时选用的水稻品种为黑条矮缩病的易感品种,每个实验组设立3个平行。拌种方法是在催芽后3~4h,将种子与药剂拌好。在生长过程中,所有的管理措施均一致。

1.4 病害的统计与记录

抗性筛选试验在水稻的灌浆期进行统计。统计数据为每取150丛水稻的患病率,并且150丛水稻随机选取。

药剂试验的统计与抗性筛选试验的统计方法大体相似。但是选取水稻齐穗期进行统计,每区随机选取100丛。采取跳跃平行的方法,取10点样,相应的每处样选取10丛,记录染病率和病情。病情在实验统计过程中分为以下几个级别:0级:植株不包含任何病叶;1级:植株没有发生明显的矮化现象,高度比正常植株矮20%左右;3级植株发生矮缩现象,其高度比正常植株矮21%~35%植株;5级植株严重萎缩,比正常植株矮缩36%~50%;7级,植株萎缩及其严重,萎缩程度在50%以上。实验数据录入数据库后,采用SAS软件进行显著性差异分析。

2 结 果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一种严重为害水稻的病毒病,主要由白背飞虱带毒传播。目前防治虫防病被普遍认为是防控该病的较为有效措施,但品种抗性的利用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项研究针对不同品种的抗病性和药剂进行了筛选,以期望有效地防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2.1 抗性品种筛选结果

结果表明,不同水稻品种之间有着显著的抗性差异。以平均染病率为分级指标,在平均染病率0.5%以下的为相对抗性品种。这样的优势品种在实验的54个品种中发现了7个,包括岳优9113,中游4885等;平均染病率在0.51%~2.99%时,为一般植株,这里一般抗性植株占大部分,有42个品种;当平均病丛率在3%以上时,这表明该植株对黑条矮缩病是敏感的,种植这样的植株无疑是没有保证的。这样的敏感型品种有5个。

2.2 有效防治药剂的筛选结果

在3个实验地中,有2处发病较轻,所以未获得有效地实验数据。在剩下的一个实验地中,经过显著性分析,可以表征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最为有效的防控办法是使用 25%的吡蚜酮药剂拌种,在移栽前2d和移栽后15d再施药1次。与施药相对比,不管使用的是哪种药物,只要与药物拌种的植株都有显著地抗性,因此可以判断,施药对黑条矮缩病的防治是有效的。但是随着施药量的增加,抗性并没有显著提高。并且不同药剂的混合使用也没有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钟玲,段德康,蔡德珍等.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综合防控关键技术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4(01):76-83.

[2] 张译颖,李魏,戴良英.水稻黑条矮缩病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研究进展[J].中国植保导刊,2014(08):23-26.

[3] 杨雪梅.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控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3(04):150.

[4] 魏永田.施甸县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重发原因及防控对策[J].云南农业科技,2015(04):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