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货币政策要变了吗?

2016-05-14马光远

中国连锁 2016年6期
关键词:权威人士热议货币政策

马光远

市场风险点增多的情况下,货币政策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从稳健走向“从紧”。

5月13日,央行公布的4月份的金融数据引发了财经圈的热议,一些媒体甚至用“触目惊心”,“惊心动魄”等夸张的词汇对4月份的金融数据进行解读。

引发热议的原因在于无论是M2的增速,还是人民币新增贷款、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相对于一季度创历史记录的表现,数据出现了明显的下滑:4月新增人民币贷款从3月的1.37万亿元暴跌60%至5556亿元,不及预期8000亿元。社会融资规模暴跌68%至7510亿元,M2增速从13.4%降至12.8%。这一切是否意味着,中国货币政策在经历一季度的超预期宽松之后,开始变天收紧?

央行对于贷款、融资规模以及M2的下滑,在第一时间给予了解释。央行解释说,4月份人民币贷款少增,一是受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置换加快的影响,地方政府存量贷款置换为债券,相应冲抵了贷款增量,而是从季节性因素看,一季度贷款往往增加较多,银行项目储备大量消耗,使得4月份成为传统上的贷款小月,基本上只有3月份增量的50-60%。对社会融资规模环比少增,央行解释除了受贷款变化影响外,还与企业债券融资下降有关。4月份企业债券净融资2096亿元,比上月少5094亿元。

因此,央行的意思,如果考虑以上各种因素,数据没有大家看到的那么触目惊心,“总体上当前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仍然较强。”至于M2增速12.8%比上月末低0.6个百分点,央行认为财政存款大幅增加和同业业务增长有所放慢,总体上看当前货币供应量增长仍然是平稳较快的。

同时,央行也提醒,由于去年救市,为维护市场稳定注入了较多流动性,使得当时的M2基数大幅抬高,因此预告未来几个月M2的增速会比较低,但这并不代表真实的增速。随着基数效应逐步消失,9、10月份之后M2增速将回升。

基于以上解释,央行提醒大家不要“过度解读”4月份的金融数据,明确表示,稳健货币政策取向并没有改变。央行明确对外表示,将继续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灵活适度,适时预调微调,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做好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适应的总需求管理,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促进经济平稳增长。

央行首席经济学家马骏也称,货币政策的基调仍然是“稳健”的,未来的货币政策操作既要保持稳增长力度,又要充分考虑到货币政策对未来价格的影响和防范金融风险的需要。

在笔者看来,4月份的数据之所以引发如此的关注,一方面当然是因为数据本身的暴跌,不管用任何理由去解释,数据的大幅度的下滑是不争的事实;另一方面,数据公布时机,恰逢人民日报的“权威人士”关于中国经济的访谈被热议的窗口。“权威人士”在访谈中明确指出要“确保中央已定的政策不走样、不变形。要全面、准确、不折不扣地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稳健的货币政策就要真正稳健,积极的财政政策就要真正积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就要更加突出。”并且在访谈中对高杠杆进行了多次的警示,认为高杠杆是去年中国金融市场动荡之源,提醒“树不能长到天上,高杠杆必然带来高风险,控制不好就会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导致经济负增长,甚至让老百姓储蓄泡汤。”

笔者对于央行对4月份金融数据的解读总体认为可以解释,当然,不可否认,一季度的金融数据的确有过度宽松的嫌疑,这必须引起警惕,货币政策过度宽松,一定会引发资产价格泡沫,这是过去铁的事实已经无数次证明了的。

就货币政策而言,“权威人士”很显然是希望货币政策真正“稳健”,不要过于宽松,避免过去的错误再犯,而不是要收紧货币。这个基调,和央行的表态并无二致。

在今年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很大,市场风险点增多的情况下,货币政策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从稳健走向“从紧”。保持适度的流动性有利于为供给侧改革提供良好的环境,宏观政策不会出现有些人担心的大变脸。

猜你喜欢

权威人士热议货币政策
正常的货币政策是令人羡慕的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的“变”与“不变”
“猪通胀”下的货币政策难题
权威人士解读“十三五”科技军民融合发展专项规划
明星离婚事件引发热议数月
老区,在各地两会上成为热议话题
从“权威人士”到国务院督查组
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的思考
蚌埠药采是非热议
谁是《人民日报》上的权威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