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妙设置课堂问题开展语文有效教学

2016-05-14姚金生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6年6期
关键词:设置文本课堂

姚金生

课堂提问是学生、老师与文本之间对话的桥梁,是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因而,好的课堂问题,不仅能引导学生学会思考、点燃思想的火花,还能有效完成课程目标。然而,课堂提问,不是无中生有随意而为的,也不是因循守旧一成不变的,她要立足于课堂,凸显教学目标,要立足于文本,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时变化。本文依据自我课堂教学实践,提出缘题质疑、着眼关键、比较设疑、巧妙“假设”等四种设置问题的有效方法,从而辅助语文课堂开展有效教学。

一、设置课堂问题的立足点

1.问题须生成于文本

所有问题的生成必须来源于文本,只有对文本质疑并做准确、深入的研读,才能触摸到隐藏在文本背后的意蕴。一切脱离了文本实际意图的问题都是违背教学规律的。立足文本提问题,实际是在学生、老师与文本之间架设起对话的桥梁。设置问题的角度可着眼于全篇,可着眼于重点词句段,提问的角度也有很多:从细节描写处质疑、从结果追溯原因、从文章思路处质疑等。

例如,教《离骚》时,针对第一段设问:“屈原为什么要自叙家世、出生年月日及名字的由来?”引导学生结合屈原的生平追求探究得出:既表现了诗人对祖先的崇拜,又表现他贵族出身的优越感和责任感,这一切既是他日后变法图强的原动力,又是他悲剧的根源。

2.问题能凸显教学目标

课堂问题的设置要统揽在教学目标之下,既要以语文课程目标为宗旨,又要针对具体的文本学习目标设置。将教学目标的实现贯彻在每一堂课具体的问题中,教学才有方向性。

例如,在执教《布衣总统孙中山》时,我设置了以下问题:①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刻画孙中山“布衣”的特点?②孙中山具有怎样崇高的人格?③孙中山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被公认为是中国20世纪的第一位伟人,可谓功勋显赫,但为何作者没有着重选择他的功业作详细描叙,而是选日常生活中的小事?④孙中山身上具有的淡泊俭朴的品质,当代青年还需要具备吗?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这些问题就是依照《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传记的课程目标的要求——“能把握基本事实,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认识传记作品的基本特性”。

3.问题要立足于学生

设置课堂问题要立足于学生,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提出的问题能创设宽松的氛围,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二是根据学情适时调整问题。

例如在讲授《祝福》时,我问了“为什么祥林嫂每次的悲惨经历,乃至最后的死都发生在春天或即将到春天的时候呢?”这一问题,学生积极讨论,有同学很快发现了环境描写的作用,也有同学发现“祝福”这个标题在全文中的作用,甚至有同学得出了“祥林嫂是一个永远到不了春天的悲剧人物”。整个课堂在一个相对宽松的氛围中度过,学生也深入地理解了祥林嫂的悲剧根源以及作者写作技法。

二、设置课堂问题的方法

教师需要掌握一定的提问艺术。提问得法,课堂效果明显;提问无序,课堂杂乱文章。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去提问呢?

1.缘题质疑,直入文本

文章的题目就像一篇文章的眼睛,或简括事件,或申述中心,或凸显情感,是解读文章的一把好钥匙。沿着题目中的关键字词质疑,往往能切中文章的要处。

如教《在画布里搏斗的人生》时,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搏斗”质疑:①为什么传主要搏斗?②他做了哪些搏斗?③他搏斗出了一个怎样的人生?问题①旨在让学生了解他非同一般的经历和所遭遇的磨难,②则是对传主事迹的梳理,③则是去感悟传主“硬汉子”的人格魅力。从题目中找到问题,不仅思路清晰,学生也易学到这种解读的方法。

2.着眼关键,抽丝剥茧

作者在文本中或直接或不动声色地抒发情感、表达看法、发表议论,若能抓住这些关键词句设计一个“主问题”,可以将诸多问题贯穿起来,能从整体上带动对课文的研读。

例如,《项链》中有这样一句话:“生活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可以把你断送,也可以把你拯救出来!”,这其实就是作者在叙述故事之余不动声色的一种评论。我抓住此关键句设疑——“生活中发生了什么小事?它是把主人公断送还是把主人公拯救”,这个问题将情节、人物、作者的情感态度囊括在内,学生就“断送”还是“拯救”问题讨论得很激烈,认为“断送”的同学结合玛蒂尔德丢项链之前的言行分析得出,正是因为她拥有爱幻想追求奢华生活的虚荣心,使命运捉弄了她,并为此付出十年的艰辛和青春。认为“拯救”的同学则结合了玛蒂尔德丢项链之后的言行分析出,她诚实守信毫不退缩勇敢地与丈夫一起承担债务,过上了穷人的生活也不抱怨,这种境遇把她从幻想拉回到了现实,给了她一颗平常心去过朴实平凡的生活。学生在此问题的引导下在探究解疑中完成了对情节、人物、主旨的把握。

3.比较设疑,激活思维

此方法是基于比较阅读方法的思路,即将有对照性的两两或一组文本放在一起对比阅读,从主题、内容、语言、形式上抓住“对比点”设置问题,比较其同异,以此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散学生的思维,获得对文本更深层次的理解。

比如,我在执教必修3第四单元《唐诗五首》时,将《山居秋暝》和《登高》两首诗对比着讲解,“两首诗在景色、情感和艺术手法上有什么异同?”一个问题,让学生深入理解了同是写秋景,同是融情于景,而所表现的情感有所不同。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后,归纳得出:《山居秋暝》选取了空山、新雨、明月、松林、清泉、山石等意象营造了澄澈宁静的意境,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恬然自适的心境;《登高》选取了急风、高天、哀猿、江渚、白沙、飞鸟、无边的落木、滚滚的长江等意象营造了空廓萧瑟之境,抒发了人生漂泊之苦、贫病之悲、家国之忧,尽显杜诗“沉郁顿挫”的特点。

4.巧妙“假设”,深入理解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很多时候是顺着正向思维去理解的,仅停留在表层的感性认识上。如果我们在课堂适时地做出一些假设提问,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涵。

例如,讲解《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在学生了解了小说的故事情节之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杜十娘在得知真相后,还可以作一定的挽救,除了自尽,她还可以有别的选择吗?如果有,请你解释;如果没有请说明理由。”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很活跃,纷纷讲了种种可能,有说原谅李甲再和他厮守一生的,有说带着钱财到外地做生意自食其力的,有说委屈自己随孙富而去的,也有说她跳江是不敢面对现实的。接着,我又抛出了一个问题,“比较作者的处理好还是我们的假设好?为什么要以悲剧结尾,让一个色艺俱佳、才貌双全的女子沉江呢?”争论就开始了,气氛很热烈,甚至有几个女学生同时站起来反驳男生,整节课都是在思维的碰撞中进行的。在争论中学生对人物形象和性格气质的把握渐近清晰,“杜十娘追求的是纯洁而真挚的爱情,她不容许掺杂一点杂质,当心爱的人背叛了她的爱情时,她彻底绝望了,宁愿用生命作代价。”在争论中也理解了这个人物的悲剧意义。

孙绍振教授曾说:“语文教师面对的并不是惶惑的未知者,而是自以为是的已知者,如果不能从其已知中揭示未知,指出他们感觉和理解上的盲点,将已知转化为未知,再雄辩地揭示深刻的奥秘,让他们恍然大悟,就可能辜负了教师这个光荣称号。”作为语文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要设置精当的具有启发性和探索性的问题,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悟优秀作品的思想、艺术魅力,让学生的阅读素养提升,让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从而有效达成语文课程的学习目标。

作者单位:广东佛山市南海区狮山石门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设置文本课堂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欢乐的课堂
变电站五防系统临时接地桩的设置
ControlUWP 让Windows 10的设置更方便
浮窗手势让手机操控更轻松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写字大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