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方“籼改粳”注意防治稻曲病

2016-05-14

农家顾问 2016年6期
关键词:稻曲谷粒菌核

近年来,南方许多粳稻品种引种栽植后,较籼稻表现根系发达,分蘖能力强;叶片浓绿,光能利用率高;茎与穗梗粗壮,抗倒能力强;穗大粒多,产量高。因此,得到广大农民(特别是种粮大户、粮食种植合作社、粮食科技示范户)认可,它对水稻产量普遍提高,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水稻“籼改粳”中的水稻稻曲病发病严重,能否采取正确的防治措施,是决定水稻“籼改粳”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

水稻稻曲病是水稻常见的一种病害,病原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它又称伪黑穗病、绿黑穗病、谷花病,俗称“黑谷”,是水稻后期重要的真菌性病害。该病只发生于穗部,为害部分谷粒。发病谷粒颖壳稍张开,在颖壳的合缝处露出淡黄绿色的小菌块,菌块逐渐膨大后将颖壳包裹起来,形成比正常谷粒大3~4倍的近球形菌块,颜色逐渐变为黄绿或墨绿色,初外包一层薄膜,表面光滑,后破裂,散生墨绿色粉末,即病菌的病菌孢子,有的两侧生黑色扁平菌核,风吹雨打易脱落。稻曲病是江西省近年“籼改粳”栽培中的通病,防治较困难。由于南方比北方空气湿度大,粳稻品种着粒密(粳稻甬优12号着粒密度为23.3粒/穗,是籼稻黄华占8.8粒/穗的2.6倍),且粳稻品种对稻曲病抗性差。特别是在始穗-齐穗期遇下雨或大雾天气,田间低洼地、山区阴蔽大区域、氮肥(特别是穗肥)施用多等田块稻曲病发生普遍且严重。严重时发病率能达90%以上,损失率达50%以上,且收获时稻曲病病粒散发的墨绿色粉末造成收获困难;稻米出米率、整米率下降,碎米率增加;稻谷(米)受病菌毒素污染,危害人畜健康。

稻曲病病菌在种子、稻草或其他干燥场所越冬,借气流、风雨传播,从水稻花器及幼颖侵入,也可从幼芽侵入。侵入后萌发产生菌丝,形成附着孢,长出侵入丝进行再侵染。病菌侵入后约15~20天,形成稻曲病粒。据江西省植保局专家在水稻孕穗至扬花期对稻曲病病菌接种试验中发现:稻曲病病菌在水稻破口期前6~9天接种的植株发病率最高(87%以上),也就是说此时是稻曲病高发期和防治关键时期。因此,要加强其防治。

1.引种抗病粳稻品种 在引种中应注意:一是要本着先试验示范,后引种推广原则,引种抗稻曲病强的粳稻品种;二是籼粳杂交的品种,一般偏籼性品种比偏粳性品种抗稻曲病能力强(偏粳性品种谷粒短、着粒密、茎叶坚挺等,偏籼性品种谷粒长、着粒稀、茎叶稍散等);三是要引种推广经江西省水稻专家审定通过了的稳定性品种(防止稻曲病个别年份发病轻,特殊年份发病严重的现象),目前通过省级审定或引种的品种有甬优9号、甬优12号、甬优1538、春优84等。

2.深耕翻埋菌核,进行种子药剂消毒 春季耕沤稻田,打捞田间残渣和菌核进行翻埋,并用25%咪鲜胺乳油2000~3000倍液浸种1~2天,捞出用清水催芽,消毒杀菌。

3.科学管理,控制后期氮肥施用量 合理密植,施足基肥,浅水勤灌,适时适度晒田;在水稻孕穗期对低洼田块应深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中后期控制氮肥施用量,分蘖肥不能施用过晚;穗肥应看苗情慎重施用,苗情差的可在圆杆孕穗期(水稻幼穗分化初期即倒3叶露尖时)及时施用,以45%复合肥15~20千克/667平方米为宜,避免施用尿素等纯氮性肥料。

4.药剂防治掌握“时间准、药对路、用足量”策略

(1)时间准。在苗期和抽穗拔节期,应做好纹枯病等其他病虫防治,到孕穗至抽穗期,要把握最佳防治时间,必须在破口前7~10天(剑叶全展时)、破口时和齐穗期重点用药连防3次,错过防治佳期效果差。

(2)药对路。选择对路高效防稻曲病药剂,如每667平方米用拿敌稳(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WG)10克,或43%戊唑醇(悬浮剂SC)15~25克,或30%己唑醇(悬浮剂SC)15~20毫升,或爱苗(15%苯醚甲环唑.15%丙环唑)15~20毫升等,效果较好。

(3)用量足。用量足就是按照农药产品使用说明准确用足药量和水量,并选用新型植保机械,减少跑、冒、滴、漏,提高灭菌防治效果。

(江西永丰县农业局粮油站 331500 高春庭)

猜你喜欢

稻曲谷粒菌核
羊肚菌菌核人工栽培实验研究*
向日葵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菌核菌丝型萌发特性
不同营养条件对羊肚菌菌核形成的影响*
水稻稻曲病菌侵染行为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食言者
谷粒和沙粒
食言者
稻曲病菌成灾机制与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一株产菌核曲霉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稻曲病气象风险评估及适宜度等级预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