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美视野下的当代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解读

2016-05-14李妍

艺术评鉴 2016年6期
关键词:艺术形象艺术语言当代

李妍

【摘要】本文从审美视角出发,结合艺术语言等多方面揭示当代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全貌。

【关键词】当代;中国手风琴;艺术语言;艺术形象;艺术风格;艺术意蕴

关于当代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研究,笔者已通过《当代中国手风琴音乐作品创作特征探析》一文从创作特征的角度对其创作技法展开探讨。然而仅仅从创作技法认识当代中国手风琴音乐未免不够全面。任何艺术作品都要通过其外部呈现的表征,也就是通过艺术语言、艺术形象、艺术风格表现的,而艺术作品的内蕴更能体现艺术作品的深层韵味和意义。一定程度上说,只有全面把握艺术作品的表征及内蕴才能更好地理解、表现或鉴赏艺术作品。

当代中国手风琴音乐作为具有民族气息且技法新颖的现代音乐,脱离了原有的以歌曲伴奏形式或改编器乐曲形式的手风琴音乐特征,形成了风格多样、器乐化特征显著的特点。因此,笔者将从艺术语言、艺术形象、艺术风格、艺术意蕴等几个方面揭示当代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全貌。

一、艺术语言

所谓艺术语言,是指艺术家在创造艺术作品时所采用的表现方式和表现手段①。任何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例如,绘画语言包括线条、色彩、构图等,音乐语言包括旋律、和声、节奏等。狭义地说,研究当代音乐作品的作曲技法,就是研究其艺术语言。而艺术语言本身是具有审美价值的,在欣赏或表演艺术作品时,同时也在欣赏或展现艺术家对艺术语言的创造性的运用。当代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就是将中国民族音乐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相融合的艺术语言巧妙运用,构成了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现代派音乐风格。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当代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外部特征是普遍使用了多种现代作曲技法,在此不再赘述②。这些现代技法的运用构成了当代中国手风琴音乐作品直观的艺术语言。

在运用西方现代技法的同时,当代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艺术语言还有一大特征是擅于将中国民族音乐素材融入创作。这种融合不再单一的停留在对民族曲调的引用或改编,而是在作曲技术上增加了难度,开拓了更多现代技法,使音乐无论从音调中还是技法上都透出中国民族音乐的气息。例如,在作品《小兔子逃脱记》中運用了具有东方民族韵味的五声音阶调式——E大五声音阶与bE去四小音阶两种调式结构。两个中心音与两种调式结构形成的双调性凸显了现代作曲技法的特征。《醉京风》则是将京剧唱腔的元素与多调式、泛调式以及大量非三度叠置和声等创作技巧相融合;《沙雪,三十里》是在引用中国民歌《三十里铺》的片段的同时,通过变奏、拼贴、并用序列、裁截等创作技法进行发展。此类将民族音乐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相融合的创作还有《京韵》、《印象》、《云南民歌主题变奏曲》等。

二、艺术形象

艺术形象和艺术语言都是艺术作品的有机构成要素,而艺术语言最主要的作用是塑造艺术形象。有了丰富生动的艺术形象,艺术家内在的心灵体验和审美意识才得以充分展示,艺术作品才能够吸引、感染和感动欣赏者,艺术语言潜在的情感内涵和价值意义才能得以有效显示。

艺术形象总是具体可感的,它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统一,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也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作为音乐作品,其艺术形象主要是指听觉形象,这也是音乐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根本特点。同时,由于音乐是通过音响在时间上的流动,再通过乐音有规律的变化和组合,最终构成听觉感官能够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因此,音乐的艺术形象具有空灵性、朦胧性、多义性、象征性等多种特点,这既为音乐艺术描摹客观物象的可能性设定了障碍,也为欣赏者和表演者的听觉联想、艺术想象和情感体验留下了更多的自由空间。

1、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任何艺术作品的形象都是具体的、感性的,也都体现着一定的思想感情,都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有机统一③。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画家所画的,雕塑家所雕塑的,表面上是一张画,一个雕像,其实是他的思想和人格的表现”④。可以说,每一位艺术家都会将其本身对艺术的渴望全部凝聚在艺术作品当中。在当代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中,《青春祭》、《舞蹈的风采》等作品从标题上看仿佛是用音乐描摹青春与激情、活力与张扬,但实则传达了作者对生命中青春年华的回忆,无论欢笑与痛苦,都应保持对生活的希望与奋发的精神状态,透出了作者的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再比如《陕北情韵》和《沙雪,三十里》两首作品,看似对陕北等地域江川河山的音乐描述,实际上是歌颂了情真意切的爱情,表现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赞美。

2、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任何作品离不开形式,但更离不开内容。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应该是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完美的形式来体现。同时,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是需要艺术家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当代中国手风琴音乐作品《暴雨将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曲作者运用了三种乐器(小提琴、手风琴、颤音琴)进行极具探索性的组合,充分挖掘了这三种乐器不同的音响效果和情绪对比:小提琴象征人的情感;手风琴酷似风琴音色,象征着宗教;颤音琴的音色则显得冰冷而透明,三种音响的混合加之现代作曲技法的运用使整个作品新颖而独特,但最终传达出的却是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与敬畏,以及对战争的憎恶。

同样,作品《听风》中作者充分挖掘演奏乐器巴扬的发声方法,通过尝试利用下滑音、刮键、巴扬放气孔装置的运用来模仿大自然中风的各种形态,惟妙惟肖,良好的呼应了作品的主题形象,从而也展现出作者敏感的观察力,能够洞察到自然界中万物的灵性,更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再比如作品《游击队歌小变奏曲》和《红梅赞》都通过对歌曲旋律的变奏加工后形成了具有自由低音手风琴特征的两首独奏曲,并充分利用抖风箱等符合手风琴演奏特征的演奏技法展现了作者对抗日革命英雄的崇敬之情和作者本身具有的正义之气节与坚贞不屈的傲骨。

3、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任何艺术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个性,但与此同时独一无二的艺术形象又应该具有普遍性和共性。凡是优秀的艺术形象,无不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个性,同时又具有广泛而丰富的社会概括性。作品《京韵》就模仿戏曲中的“武场戏”锣鼓镲的典型节奏,同时在主导动机中运用京剧的“曲牌”、“过门”等曲调再现了京剧中的武场戏的场景,这个性化的技法特征很好地展现了中国国粹京剧的特殊魅力,形成了独特而鲜明的艺术特色。同时该作品还运用西方现代和声、复调等创作技巧,使整部作品成为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现代派作品。

在当代中国手风琴作品中,《行当》、《闽南随想》、《兰亭》、《醉京风》、《沙雪,三十里》等作品均通过不同的民族音乐曲调的运用,展现多地域、多内涵的民族音乐风貌,独具个性;同时各作品又普遍结合西方现代作曲技法进行创作,使当代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形成具有民族风格与现代派音乐风格特征集一身的共性。

三、艺术风格

艺术风格是指艺术家在创作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其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两个特征。中外艺术史上,我们可以看到,每个民族的艺术总是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形成艺术的民族风格。可以说每个民族它的风格都有自己的特点。

我国手风琴音乐创作自50年代至今一直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特征,但其间却表现出不同的民族风格特点。50年代至80年代的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由于创作技法和观念的局限,大部分手风琴器乐曲来自对地方乐曲或歌曲的改编,音乐民族风格特征的显现仅停留在对民族音调的直接引用。90年代后,当代中国手风琴音乐作品同样具有民族风格特征,但其特征的显现早已脱离了对民族音调的简单引用,而是通过加大技术难度,运用具有东方韵味的调式与和声来展现其含蓄蕴藉的民族风格特征。例如作品《行当》、《京韵》就是通过运用具有东方韵味的空五度和弦以及二度和弦、音丛式和弦的特殊音响效果,凸显作者用京剧素材创作的初衷。同样,作品《小兔子逃脱记》也巧妙地运用了去四七小音阶和大五声音阶等五声调式来强调该作品的中国民族音乐特性。

艺术风格的时代特色,是指同一时代的艺术作品常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体现出这个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当代中国手风琴音乐作品的时代特色是擅于运用西方现代作曲技法以及符合手风琴乐器特征的技法进行创作,形成具有手风琴器乐曲特征的现代音乐风格。作品《听风》、《印象》等多部作品中运用了符合手风琴键钮排列特征的高叠和弦、四度和弦、抖风箱、滑音等技法凸显了当代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现代派风格。

四、艺术意蕴

艺术意蕴是指深藏在艺术作品内的含义或意味,其体现为一种哲理、诗情或神韵,经常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欣赏者反复领会。这也是艺术作品具有魅力的根本原因。在当代中国手风琴音乐作品中《空间三部曲》通过三个乐章塑造了三个独特的的音乐场景。这三个场景分别表达了作者的内心独白,从中能够感受到其迷茫、徘徊的心情,以及在自我否定与肯定中寻找出路的精神。但就整个作品而言,三个乐章塑造的音乐场景又是一个整体,其最终超越了单个音乐场景所表达的有限意境,构造出无限的虚景——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感悟和审视,对新生活的憧憬与信心。这就是音乐艺术通过音乐语言和整体的音乐形象呈现出音乐艺术本身内在的情感、灵魂和精神,也正是音乐艺术意蕴之所在。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当代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已进入一个跨越的时代,无论从作曲技法还是审美视角来看,当代中国手风琴音乐作品正在向成熟、现代、更具中国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的音乐创作迈进。

注释:

①潘红著《艺术概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第1版。

②详情参见笔者《当代中国手风琴创作特征探析》。

③彭吉象 张瑞麟《艺术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④《鲁迅全集》第1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参考文献:

[1] 王次炤.音乐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2] (美) 库斯特卡. 20世紀音乐的素材与技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

猜你喜欢

艺术形象艺术语言当代
岸然的形象?唯美的语言
浅谈艺术歌曲中声乐演唱与钢琴伴奏的关系
论文学艺术形象的感应再创造
关于当代绘画艺术语言的相关研究
关于当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分析
戏曲表演技巧对艺术形象的塑造研究
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初探桂林本土画家山水画艺术语言的形成
民族地域性版画的可行性发展
“《当代》文学拉力赛”2016年第五站读者来信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