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道明:温文儒雅 谦谦君子

2016-05-14芮希

大作文 2016年6期
关键词:陈道明知识分子

芮希

扫扫更精彩 他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是大学教授。他顾家,厌恶应酬,且滴酒不沾;他才华横溢,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他在学生时代是体育全能,也是探戈高手;他饱读诗书,连季羡林都赞他可胜任北大的研究生导师,他与钱钟书是忘年之交。而他却说,他只是个戏子。他,就是陈道明。

陈道明·素描

陈道明出生于天津的一个中医世家,他的父亲用《道德经》的名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为他取了名字。巧合的是,陈道明本人也总给人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有的人觉得他一本正经、严肃刻板、清高傲气,也有的人觉得他低调淡泊、认真随和、谦谦君子。只是,在旁人看来是难以捉摸,在陈道明本人眼里,每一步却都有迹可循。他说:“我是一个严格按照自己的逻辑生活的人。”

陈道明·素材club

宁做演艺圈的隐士

当演员,从来不是陈道明的理想。“不得已报考了天津人艺话剧团。进剧团后也没有一鸣惊人,多数时间都在舞台上跑龙套,一跑就是六七年。那时候演艺界都是吃大锅饭,主角和配角的收入相差不大,加上自我感觉‘入错了行,对出人头地没有什么奢望。人生起步阶段没有经历什么急功近利的熏陶,很自然地便学会了将很多东西看淡。”陈道明60岁的时候如此自述道,“那个年代的父母看不起这个职业。现在倒好,父母都把孩子往里头塞,因为它变成了一条走向名利场的捷径。”

从大锅饭时代走来的陈道明,不善于争抢,也不着急功成名就,因为在当年,无论演主角还是龙套,拿的夜宵补助都是2毛5,吃不饱,也饿不着。

直到改革开放的经济大浪袭来,陈道明依然处在半红不紫的状态:演过几部影视剧,也当过主角,但生活似乎依然遵循着它本来的节奏,不疾不徐。

真正让陈道明尝到成名滋味的是电视剧《围城》的热播。这部改编自钱钟书同名小说,由黄蜀芹导演,陈道明、葛优、英达等主演的电视剧,在当年可谓街知巷闻,迄今仍是中国电视剧史上的一座高峰。

人出名了之后,怎么会没有飘飘然的感觉呢?你也许很难想象,现在总是让记者觉得难采访的陈道明,当年也曾对记者十分热情,对媒体采访也来者不拒。更难想象,90年代时,陈道明还会亲自去聊天室和粉丝聊天。不过,他很快就对此厌倦了。“没过两三年我就明白了,我不可以这样,如果你是精神上的暴发户,你的生活质量会很差,所以我很快就调整过来了。我就觉得以前我的生活状态有时候近乎可笑,也比较可怜,摇头晃脑的,觉得自己是回事儿。有时候我们拎不清个性和狂妄。现在有很多人把狂妄当个性用。我走过那个年代,这个职业容易让人们这样,有时候并不是本性想这样。”陈道明如是说。

化繁为简的生活哲学

陈道明的全部生活哲学,几乎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化繁为简。有人说,他把入世当作出世的方法。其实不用说得这么夸张,他只是把演员当作他曾经向往的医生、律师、外交官——不外乎都是一份工作。

当年拍《围城》时,精工细作,10集电视剧拍了足足100天,如今看来可谓低效。但这种“低效”在陈道明身上屡屡上演——30集的《末代皇帝》他拍了4年;《康熙王朝》没有他的戏份的时候他也在现场;拍《楚汉传奇》的6个月,他一直把刘邦的戏服穿身上,甚至穿回家;他在片场从来不带工作椅,成天站着保持入戏的亢奋状态……

正是这种敬业精神,陈道明开始了他“演什么像什么”的演艺生涯。其实难的不是演皇帝像皇帝,演知识分子像知识分子,而是演康熙和演秦始皇不同,演方鸿渐和演陆焉识不同。同类角色之间微妙的差异,才是见演员功力之处。

除了演戏,陈道明仿佛与整个文艺界都若即若离。有时候朋友找他帮忙客串,盛情难却他也会接下,比如接《无间道3:终极无间》的戏,但还是会直截了当地说:“以后这种片子别找我,因为我就是一块狗皮膏药。”

知识分子也可以有风骨

陈道明并不是高产演员,30年的演艺生涯,参演的电影不超过20部,电视剧也不超过35部,在最高产的年份有过一年拍三部电视剧、两部电影的记录,但也有时一歇两年不拍戏,全凭自己高兴。

纵观他饰演的人物,主要有两大类:帝王与知识分子。在中国的文化谱系中,帝王和知识分子是性格和气质距离非常远的两种人,可陈道明自如地游走其间,在阴郁中露出阳刚之气,儒雅中透着逼人的霸气。

2001年,陈道明出演陈家林导演的电视剧《康熙王朝》,沉寂数年后再次迎来事业高峰。历史上的康熙少年得志、快意恩仇的性格特征比较鲜明,但是陈道明塑造了自己比较中意的处心积虑、老谋深算的性格。他甚至在很多处不自觉地带入了自己对社会、国家的态度和情感。

2004年,电视剧《中国式离婚》里,陈道明把知识分子清高又犹豫不决、疲于奔命、懦弱的个性演绎得入木三分。

他愿意继续拍知识分子,更想拍一些知识分子的缺点。他觉得中国知识分子的弱点能写出很多戏来,但他说始终没有碰到哪部作品是写得特别好的。他说,他这一辈子,就是在做一个“人”。他只给自己设定了为“人”的下限,即你可以不知道自己对社会和朋友有多大贡献,建设性是零都没关系,但一定不能有破坏性。这是做人的底线。

陈道明至今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他不参加应酬,不问时事。他喜欢待在家里,也喜欢收拾家。家,一定得干净整洁,桌子上摆的东西歪了,必须要扶正。这是他要的一种心境,也是他做人的态度。陈道明始终以一种固执的缓慢,生活在自己的步调里。

陈道明·自述

做点无用的事儿

一晃都年近六旬了,说不注意身心健康那是假的,但上升到正经八百的“养生”高度,又似乎不那么对味儿,因为我做的用冯小刚的话说都是“奇技淫巧以悦妇孺”,不为无益之事,又何以遣有涯之生?

这观念打远了说,可能与我早年的经历有关。我生在天津一个中医世家,父亲是燕京大学毕业生,后在天津医科大学教英文。受家庭影响,我少年时期的理想是当律师、外交官、医生,人生规划里完全没有“演员”。但高中时为了躲避上山下乡,有个正经的城里饭碗,不得已报考了天津人艺话剧团。进剧团后也没有一鸣惊人,多数时间都在舞台上跑龙套,一跑就是六七年。

那时候演艺界都是吃大锅饭,主角和配角的收入相差不大,加上自我感觉“入错了行”,对出人头地没有什么奢望。人生起步阶段没有经历什么急功近利的熏陶,很自然地便学会了将很多东西看淡。不像现在的演员,接受了太多以竞争为主、甚至强调“你死我活”的教育,心理整个就跟着急功近利了。

其实不光演员,现在整个社会都得了“有用强迫症”,崇尚一切都以“有用”为标尺,有用学之,无用弃之……许多技能和它们原本提升自我、怡情悦性的初衷越行越远,于是社会变得越来越功利,人心变得越来越浮躁。

但这世界上许多美妙都是由无用之物带来的。一场猝不及防的春雨或许无用,却给人沁人心脾之感;刺绣和手工或许无用,却带给我们美感和惊喜;诗词歌赋或许无用,但它可以说中你的心声,抚慰你的哀伤……老子在《道德经》里也讲“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人的生命包含肉体和精神,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升华。与其一味追求有用之物,不如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无用之物带来的静谧和美好。心安,则身安。

我从小弹得一手好钢琴,喜欢到钟爱。只要在家,我每天要弹上两三个小时,兴致高时会弹四五个小时。我有一台珍藏版电子钢琴,无论去哪儿都会带着,在外拍戏间隙就会用它来代替钢琴,有时碰巧剧组有设备,也会弹弹手风琴、吹吹萨克斯。钢琴对我来说是绝对私密的朋友,混迹于社会,难免有郁结之事,无用的钢琴练习便成了我排解心中不平的利器。

进入中年后,我迷上了画画,没有门派,不讲章法。磨好墨汁,铺好宣纸,手握画笔,然后打开地图,回想多年来拍戏到过的地方,然后挥笔泼墨画山水。画好后贴在书房的墙上,一遍遍观赏、对比,直到自觉不错了,这幅方才作罢。又有言书画不分家,后来我又觉得书法很精妙,慢慢也迷上了,我现在最喜欢用毛笔抄写《道德经》之类的古籍,一边抄写,一边默读,入脑入心,很有意思。

我也相当钟情棋艺。从围棋、象棋、国际象棋到军棋、跳棋、斗兽棋、飞行棋、五子棋、华容道棋……算得上无所不会吧。不过我只喜欢与自己下棋,人生如棋,下好下坏全在自己。借下棋,观天地之深广,思人生之浅狭。棋中有棋,棋里养生,抛却胜负,无心则胜,无心则乐,无心则寿。

偶尔,我也会做点手工。我家里有一个很大的房间专门用来放置糖人、面人,木工、裁缝所用的工具,这几项手工活我都还算拿手。女儿常年在国外,想她的时候就会浇个糖人,捏个面人,或者干脆穿针引线给她裁剪一身衣裳,聊解相思之苦,也算自我宽慰吧。当然,我更乐意干的是为妻子缝制各种皮质包包。我妻子4年前退休了,喜欢弄点十字绣之类的,有时我们夫妻俩就同坐窗下,她绣她的花草,我裁我的皮包,窗外落叶无声,屋内时光静好,很有一种让人心动的美感。

其实我最大的梦想是写杂文。在现当代作家里我最喜欢鲁迅的杂文,《鲁迅全集》我全部读过。在阴雨天,我愿意一个人写东西。但写杂文一直没有尝试过,觉得很难,要有一个环境和心境,先要把心洗干净,无杂念,看着窗外的飘雪,身上披着棉袄,身后一盏纸糊灯罩的灯,一支烟燃着,但不吸,手里一支沉甸甸的笔,写一句,思三思,踱五步,方可出杂文。

有人说工作那么忙,时间那么紧,去哪儿找闲情逸致?其实还是鲁迅的那句话:“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是有的。”我这个人不沾烟、酒、牌,不喜欢应酬,从不光顾酒吧、歌舞厅之类的娱乐场所,很少参加饭局,即使参加,一般也不超过半小时。工作之外,剩下的便只是读书、练字、弹琴、下棋,为女儿做衣服,为妻子裁皮包了。

这些或许都是“奇技淫巧以悦妇孺”的事儿,远不如一场饭局来得更有用,但人活着,需要给自己的心灵安一个家,让自己保持自我、本我、真我。无用方得从容,洁净如初的心灵及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才能成就百毒不侵的自己,心没病,身体自然安康。如果要说养生的秘密,这就是我越活越年轻的“奥秘”。

(选自《陈道明六十自述》)

猜你喜欢

陈道明知识分子
陈道明“找抽”
陈道明的“怪癖”
好父亲陈道明
陈道明越俎代庖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
193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眼中的中共——以《再生》为例的分析
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