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新课改下大学语文人文教育功能的实现途径

2016-05-14颜修

魅力中国 2016年6期
关键词:人文教育大学语文教学策略

【摘 要】新课改将“以人为本”定为教学的主要纲领之一,大学语文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主要载体与重要途径,对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充分重视大学语文的人文教育功能,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大学语文的人文教育实现是当务之急。本文从大学语文的人文性着手,分析其人文教育功能,并探索大学语文人文教育功能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大学语文;人文教育;教学策略

引言

新课改明确指出教育要做到以人为本,大学语文教育始终致力于学生“写”、“说”能力的提升,并由此延伸至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大学语文教育的难点所在。纵观现阶段国内高等教育现状,笔者认为,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极为迫切,必须将其列为“说”“写”能力培养同时的延伸课题。人文素质教育一直是高等院校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关于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曾进行过深入的剖析与阐述,他强调,清华大学之所以跻身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一个重要原因便在于其优质的人文教育环境。

一、大学语文的人文性

人文素质的培养是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人文关怀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吴宓先生针对大学语文的人文性论题做出了提纲挈领式的总结:爱国心、道德的培养,世事的谙悉、心性的培养是文学教育的主要作用,借助语文教育能够实现风俗的转移、国民性的表现,进而确定政策,实现真正的文明。钱理群先生认为,精神底子的建设是人文教育的根本追求,语文教育能够赋予人一定的精神底子。池莉也有类似的观点,她指出:语文既是知识,更是一门科学,能够赋予人类生命的营养,提供给人积极向上的生活力量。

大学语文课程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渠道。首先,大学语文要以各种经典作品为基础,积极吸收《百家讲坛》、《古文观止》等作品的精神与内涵,将其活用到大学语文课程内,充分发挥文学作品的教化作用,设置丰富多彩的范文教学,帮助学生认识到文学作品中所蕴藏的独特美感,进而发掘汉语言文学的内在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人文素质的提升。应该将教学重点定位为情感的诱发以及内在感受能力的激发,赋予学生独特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感受以及理解宇宙万物的能力,最终实现灵魂的沐浴以及精神的升华。从大学语文的特征来看,这门学科是哲学、语言学、审美学等学科的综合体,其本身便具备着较为丰厚的人文底蕴。在大学内开设这门学科的目的在于通过丰富而优秀的传统文化熏陶来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追溯,找寻自身的价值所在,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生活习惯以及学习习惯。

二、大学语文在人文教育中的功能

与工具性的理工学科相比,大学语文的学科性质较为特殊,主要原因在于人文精神的确立。从客观上来讲,价值体系的构建是大学语文人文性质的目标所在。关于设置大学语文这一课程的意义,在《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将语文学科的基础性以及人文性特点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契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社会发展、当代学科发展的需要,为祖国建设输送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由此可见,大学语文是围绕着培养人以及提升人这两个中心点而展开的。综上所述,现代教育背景下,语文学科肩负起了独特的历史任务以及社会责任,集中体现在其育人功能上,将人文情怀体现的淋漓尽致,完美的契合了现代社会下人文关怀的内在追求。

大学校园是一个极为特殊的社会集群,在这一环境中,人文教育承担起了独特的历史任务,集中体现在帮助学生塑造理想人格,进而实现人性境界的提升,想要实现上述目的,必须要在大学校园内营造一个良好知识氛围以及健康的道德环境。综合分析文学这门学科的特点,可以发现,这门学科突出反映了人类的内心世界,是围绕着“人”这一中心点而展开的。而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更是内在思想道德的重要载体。文学作品中既体现了人性中的“善”,也毫不犹豫的揭露了人性中的“恶”。从根本上来讲,大学语文教育中所强调的“人文性”,主要在于通过对人内心世界以及情感追求的发掘,帮助学生实现人文素养的迅速提升。例如,在《归去来兮辞》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感受蕴含在诗句内的对于自由与独立的向往与追求,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对于功名富贵的独到见解;在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家“百花齐放”的政治主张的时候,应该秉持着开放化的态度来进行解读,帮助学生发散思维,理解孔孟庄等教育家的人文追求;应该引导学生在“知不可为而为之”中感受宁折勿弯的独特操守,引导学生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感受中国传统士大夫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在千金换美酒的酣畅淋漓中感受李白的不羁与放纵,引导学生在大江淘尽的波澜壮阔中触摸苏轼的萧然喟叹。上述文学作品都是大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工具,是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能够让学生在理解作者所面临的现实困境的同时,感受到特定的社会关怀意识以及生命尊贵观念。由此可见,将传统文学作品引入大学语文教学课程的意义突出体现在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导其站在另一个高度上来看待古人高尚纯洁、超凡脱俗的人生品格,进而找寻自身的生命追求,实现精神的升华。综合而言,情感育人是大学语文教学的独特之处,具备着极强的精神感染力,有益于学生审美情操的培养以及道德修养的提升。

三、大学语文人文教育功能实现的途径

(一)让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陶冶情操

绝大多数学生更乐于接受那些可以在课堂上与自己进行互动的教师。要确保教学更有效率,首当其冲便是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为学生打造一个轻松的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更加自由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同时,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时应当是平等的,是相互尊重的。根据笔者的观点,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关键在于注重教学设计。第一,在选题时,尽可能选择那些学生感兴趣,且乐于探讨的课题,想方设法激起学生的兴趣,并指导学生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边研究、边思考、边探索、边提高。举例来说,讲述《示众》这一课时,能够围绕以下几个课题进行探讨:(1) 谈谈环境描写在文中所起的作用。(2) 谈谈人物形象描写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并深入解析鲁迅群像描写法的意义。(3) 谈谈《示众》所昭示的思想意义,结合实际,说说身边的“看客”。(4)谈谈《示众》一文对你的启发。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可向学生布置教学任务,要求每一名学生都必须联系实际撰写一篇《示众》的读后感,并在课堂上交流。如此一来,不仅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表达能力都得以提高,同时其对课文的理解也更为深刻,在学习中融合了人文教育,切实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以及朋友的角色,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关爱,进而使学生愿意主动去思考。填鸭式的教学并无法将学生的头脑塞满,只有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能够举一反三,才能够让学生不断提高。对于教师而言,必须要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身的观点,敢于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无论学生所提出的观点和思考是否成熟,教师都应当以正面的、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的发言,并对学生的勇气予以肯定。教师应当学会倾听不同的声音,即便学生所提出的想法存在较大的缺陷,教师也要以包容的心态尽可能发掘其中的闪光点,给学生多一点鼓励。只有在这种轻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才会放松心情、畅所欲言,才会在一次次思考并表达自己观点的过程中不断成熟、不断提高。

(二)让学生在创新的教学模式下激发出灵感

评价一堂课是否有效,教师的课程设计、自身素养等非常重要,同时,课堂的教学环境、学生的学习成果也不容小视。以往填鸭式的知识灌输法不仅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情况,同时也使得课堂氛围死气沉沉,因而不被学生所欢迎。所以在大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创新教学方式,让课堂内容更加“走心”,在激发学生思维的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根据笔者的观点,教师可以摒弃传统一味讲授式的方式,而采用小组讨论、情景剧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模式。

举例来说,《诗经·蒹葭》中有诸多种说法,如“爱情说”、“理想说”等等。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可将这一系列说法告知学生,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一种较为认同的说法,并基于自己的选择查阅资料,最终形成发言稿。在开展课堂教学时,教师可安排学生进行讨论,并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总结出追求者“锲而不舍”的精神,并以这些精神鼓励、感染学生。不仅如此,辩论式的教学方式也是学习《诗经·蒹葭》的一种好做法。教师可在学生已经撰写完毕的发言稿中总结出两种较为普遍的观点,并将持有这些观点的学生组织起来,就自己所支持的观点展开一场辩论,最终总结出追求者“锲而不舍”的精神。这种方式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大胆的说、细致的写,碰擦出智慧的火花。

在学习鲁迅《示众》一课时,可采用情景剧方式开展课堂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看客们的麻木不仁、冷漠自私,并在感同身受的同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也扮演着这样一个看客的角色呢?这种演绎教学的模式能够最直接的触及学生的心灵,进而让学生明白一点,即千万不能成为麻不不仁的人。当然,这样灵活的教学方式取决于教师本身的教学经验以及创新能力,在熟悉课文内涵的前提下,让课堂尽可能的活起来。一个课堂中只有充满着欢声笑语,充满着声情并茂,才能够让教师的“教”更有智慧,才能够让学生的“学”更为深入,进而形成教与学的良好互动。

(三)让学生在深而广的教学意义下感悟人生与人性

在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中,语文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切实通过大学语文来实现对大学生人格的提升,丰富大学生的人性内涵,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有侧重地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加强教学的深度与广度,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比如在讲解舒婷的《致橡树》时,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们理解诗歌的文学价值,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从中思考现代爱情以及独立人格;在学习《雷雨》时,从曹禺的笔触中要让学生们分析人性的扭曲;在《守财奴》的解析中,要为学生剖析人性的异化。大学语文的深层功能已经不再是简单地让学生学会语言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借助于大学语文唤醒学生沉睡的情感,让学生从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感受真善美与假恶丑,从中探索人性的真实,引导学生从中领悟到生命的意义与人性的多样性,从而在丰富学生的个人内心情感的同时,培养学生健康的三观。钱谷融先生在他的著作《论文学是人学》中指出,文学的最根本作用就是反映人性。我们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就是要引导学生去从这些文学作品中去探索人性,文学作品从来都不是脱离社会现实而独立存在的,因此,在面对尚且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时,我们的语文课也绝对不能回避现实,要让学生去关注这个社会,从文学作品中感受社会,思索社会。通过这些文学作品让大学生知道:现实生活中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鲜花掌声总是会与荆棘坎坷相生并存;面对社会中的那些弱势群体,大学生应该拥有怜悯之爱;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假恶丑,大学生应该秉承着满腔正义的热忱。要实现这些,大学语文课势必要拓展教学的深度与广度,教师要带领学生在这些文学作品中感知人性、感悟人生。

结论

引导学生领悟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是教育的根本追求,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曾经这样阐述,想要具备关切他人的情感力量,拥有积极向上的社会归属感与责任感,必须要确保心灵的纯粹与本真。人之所以存在,并不仅仅浮于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与实现。人之所以被称作社会的人,最根本的标识在于精神的完满,并以人文素养以及文化素质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也是现代社会对人才最为迫切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福贵. 大学语文教育的学科定位与功能特性[J]. 中国大学教学,2014,01:48-51+69.

[2]李黛岚. 谈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与拓展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 中国成人教育,2013,02:177-179.

[3]蒋承勇,云慧霞. 大学语文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J]. 中国大学教学,2013,02:53-55.

[4]赵敬立. 重建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维度[J]. 现代大学教育,2010,01:93-99.

[5]李航宇. 当前大学语文教学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6]白葵阳. 大学语文: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的有机融合[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05:70-73.

作者简介:颜修,1987年生,男,湖北宜昌人,就职于铁道警察学院,助教,文学硕士,主要研究中外小说。

猜你喜欢

人文教育大学语文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一)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二)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浅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