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柳永代表作《雨霖铃》

2016-05-14戚晶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6年6期
关键词:雨霖铃雨霖柳永

一、词的产生与发展

词最初名称叫“曲子词”,是为配合音乐而创作的歌辞。词大致产生在唐朝,先盛行于民间,晚唐五代致力于词的创作的文人逐渐增多,一些著名的词人,如温庭筠、韦庄、李煜等,都具有自己独到的风格。后来,越来越多的文人开始介入词的文学创作。北宋前期的词坛承续晚唐五代词风,以欧阳修、晏殊为代表,词中多半反映贵族士大夫闲适自得的生活及其流连光景,伤感时序的愁情。词发展到了宋代,新的大一统时代已非前代衰世可比,词人们渴求着一种既“大”且“新”的艺术格局和审美气度,从而催生了慢词的勃兴。

二、柳词在词史上的影响

北宋词至柳永而一变,成为慢词的大家,开启了宋词新天地。前代的词,基本都是令词,而柳永所写,则多是慢词长调,善于化时曲为新声。柳永创作了大量篇幅较长、句子错综不齐的慢词,使词的体式趋向完备。篇幅的拉长导致词风得以“放大”,具体铺叙形容,开合起伏,组织景语。柳永发展了长调的体制,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从都市生活摄取题材,善于用民间俚俗的语言和铺叙的手法,组织较为复杂的内容,表现他生活在市民中间的感受,反映中下层市民的生活面貌。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受到广大百姓喜爱,获得“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声誉。

柳词最令人注目的特色,乃在于“经俗”为美。他把词从贵族文人“沙龙”引向市井“坊曲”。晚唐五代词,从其创作动机、创作环境到作者身份等方面均属于贵族“文艺沙龙”产物。而柳永是一位失意下层文人,唱者和听者多半是一些歌妓和市民,其词更属于那种“流行歌曲”式的“俗曲”。所以,柳词无论从其思想色彩、审美意向,还是艺术风貌来看,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最大特色便是“世俗化”:一是感情更“世俗”,二是语言更“俚俗”。情志基本是一种男恋女爱情感和理想愿望,塑造少见的世俗社会人情味。这对当时社会传统的文学观念及审美观念是大胆的挑战,直接影响着“婉约”派的创作。

“婉约”派出现较早,以唐朝温庭筠为鼻祖的五代“花间派”词为开端。宋初欧阳修、晏氏父子奠定了该派的基础,对后世“婉约”名家词人有启迪作用。但此时,词仍没有突破“词为艳科”的传统。主要特征:题材较窄,一般不出伤离送别、儿女恋情之类;多用含蓄委婉、蕴藉比兴表现手法,曲折表达细腻思想感情;格律形式也较严密,重视结构组合,表意求曲,声律和谐,语言流利,绮丽挥绰,文思绝佳。

三、柳词代表作《雨霖铃》

柳永生活的年代——北宋前期,正是创作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新乐府时期,深受广大市民的喜爱。中晚年中进士,官居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一生仕途坎坷,于是淡泊功名,以“白衣卿相”自居,耽溺于“偎红倚翠”“浅斟低唱”的生活。他创作的《雨霖铃》词调来源唐教坊国家乐府机构中教坊大曲名。《明皇杂录》云:“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栈道中闻铃声,採其声为《雨霖铃》以寄恨。……今双调《雨霖铃慢》,颇极哀怨,真本曲遗声。”柳永盖取唐时旧曲翻制,即本古乐以翻新调,恢张词体,革新歌辞抒写内容。词人离汴京前往浙江与情人话别时所作。当时的作者内心因羁旅生涯所诱发出来的伤感随着作者的游踪越来越浓。仕途上的失意,不得不离开京师而远行,这种抑郁忧愤的心情与失去爱情慰藉的痛苦交织在一起,词人便更加感到生活前途的黯淡无光。全词以冷落的秋景作为衬托,精心刻画了情侣分别时留恋的情态及复杂微妙的心理,进而设想别后的孤独与思恋,深刻地表达了有情人之间难舍难分的情意。

1.从词谱上讲

宋朝填词并无专门韵书(或已失传),是根据唐及后来的词论家推测的。《雨霖铃》又《雨霖铃慢》,双调仄体。双调就是把一首词分为前后两阕。两阕的字数相等或基本上相等,平仄也相同。正体103字,上阕10句5仄韵,下阕9句5仄,除第一字“切”为去声韵,其余押韵尾字用入声韵。慢,词乐格调之一。慢曲子的简称,及慢曲,慢词说法。古书上写作曼,亦延长引申歌声延长,就唱得迟缓了,因此,由“曼”字孳乳出“慢”字。指调长拍缓,节奏徐纡舒慢的乐曲,通常慢词字多调长,多属于长调,急慢是按其音乐节奏区分;词调长短是按字数多寡划分。

词调用慢字,往往可以省去,在宋代可有可无。张炎《词源》云:“慢曲不过百余字,中间抑扬高下,丁抗掣拽,有大顿、小顿、大柱、小柱、打、掯……”此中有许多唱歌术语,因为有种种延长引申唱法。

2.从声律上说

唐宪宗时《元和韵谱》指出:入声直而促,出音直接而收音短促,当有塞音尾p、t、k收尾,至宋代北方方言合并为喉塞音。入声,极短的多半是中低降调、促阴阳。其词中的韵角字:切(为去声韵)、歇、噎、阔、别、节、月、说(为入声韵),韵母ie\ian\uo\üe在现代汉语中为后响复元音,发音哽咽而短促。柳永在《雨霖铃》中用入声可见其意。韵角字“发”、“设”也为入声韵,大概在当时与前面几个韵角字同是一个韵部,发展到今天发生了变体吧。

3.从词韵上推

双调《雨霖铃》用柔和韵,介于洪声与细声韵之间。其调悲咽、凄楚、感人至深。双叠以上词中,后叠首句“别”和前叠尾句“阔”押韵,这谓续韵。此词调“用仄韵而必须入声者”,平仄韵不得通融,可晓柳永极通韵律,既表情达意,又音韵谐合。

4.从词牌上究

初配音乐歌唱,须按律制调,依调填词,后来词牌和词的内容不再有联系,各词牌只作词的结构定式。词牌来源,主要有三种情况:①乐曲的名称。②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③词的题目。词牌之外,还有一个词题,在词牌下面用较小的字注出。

而《雨霖铃》则为乐曲名,无词题。词人不想再旁释,直接让听者进入意境,领略词的内涵,可见词人用意之所在。

5.从词内容章法赏析

《雨霖铃》是一首写别离之情的词。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一开头,词人就捕捉到有特征的秋景渲染气氛。“寒蝉”透示了秋意,“凄切”之声令人感到凄凉、冷落。“对”字引出了离别的时间、地点。词人起笔用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的手法,不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色,写出所见所闻所感,而且营造出足以触动离愁别恨的气氛和情调。阵阵骤雨,刚刚收住了雨脚,好朋友啊,就要走了!这时节,怎样将动人的愁思抒发出来呢?情中有景,字字含情。开头造境,选一个切合主题的环境,然后因景生情,依景叙事,带出词的主体部分。起首三句为后两句设下伏笔,以环境渲染别离时的凄苦心情。

◆都门账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从吃不香,饮不畅,可品味出词人的别离苦味,从“乘船留恋”到“艄公催发”这一对矛盾中,可以窥见情深。就在这不想别而不能不“离”的最后时刻,真是情意深长而觉时间太短。“账饮”用词的组连法则变化,“留恋处”结合上下文,表明“骤雨”是“留恋”的短暂时机,而“初歇”是“催发”的缘由;同时“留恋”表明不得不别,一个“处”字既点明关节,又提示出比较微妙的心理活动。主观现实和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使“无绪”铺写一定深度。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彼此眷恋之情,无可奈何之心写得非常深刻,所谓“语不求奇,而意致绵密”。既然欲饮无绪,欲留不能,这时作者纵有千言万语也因喉咙噎住而说不出口,只有泪眼相对,执手告别罢了,满腹哀伤情,尽在不言中。柔情蜜意的流露,情感集中的表现,把人物痛别时的动作、神态勾画得极为生动、逼真。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一个“念”字是怜爱也,在这为一字领,下面所写想象景物是虚设。“去去”行程之远,“沉沉”深厚邈,“阔”无边意。这里“景语即情语”,不光是自然景色之暗淡,更深一层隐藏着无边无际的离恨。这两句歇拍,由近及远,即实入虚。结句望空凝思,情意绵绵。“念”有着无限追思的意味。一方面紧扣上文的“无绪”,衔接自然,把近景和远景连成一片;另一方面贯注到下阕描述,在手法上以情带景,在结构上有结有领。这两句以愁心想愁景,愁景又渲染了愁心。“念去去”三字都要是仄声,加重悬想别后的凄楚之心,词中主人公的黯淡心情给天容水色涂上了阴影。

上阕:写离别时难舍难分的心情,一对恋人依依惜别的场面。从抒情的重点和层次上看,抓住“别”字,由出行到“帐饮”,到“催发”,到“执手”,到“遥念”,突出了惜别的深情、离别的痛苦。最后两句既是对上阕所写情景的收来,也是下阕写别后离人的心情张本,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此句承上启下。“伤离别”点明这首词主题,写得含蕴丰富,凝重有力。“自古”是把自己的感情赋予普遍的意义。这样写不仅扩大了这种感情的意义,同时也衬托出自已的离情比古人更深。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作者把古人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词句中,更赋予以新的含义,“更那堪”三个字更加强了全词的语感。“多情”一句为点,“清秋节”一句为染。“染”融情入景,以景写情,隐约委婉。“点”直抒情感,直白点出,是归结,是提升,是更强烈地表达。点染结合,相辅相成,相映成辉。道出人生哲理,遥应上阕首句。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句是柳永的名句。据记载,须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之,可领略其词风。情景交融,自然天成,被人们许为古今俊语。“杨柳岸”古人早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据《诗经·采薇》中写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也是离别。“柳”与“留”谐音。离别的人一看见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就会浮现出赠柳惜别的情景。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杨柳岸”三字明写眼前景和暗写别时情,显得含蓄而有余味。作者为什么要写“晓风残月”呢?“残”字突出凄清冷落之感。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柳永正是通过凉风写出别后心境的凄凉。月挂树梢本是一种自然景象,着一“残”字,就透露出凄清冷落之感。词人写风之凉,月之残,都为了倾诉出离情别绪。设想之辞,景是凄清静寂的,人是孤零飘泊的。从呼应上阕来看,“酒醒”遥接“帐饮”,尽管“帐饮无绪”,然而借酒消愁,依然酒醉,于是借“酒醒”而设问,倍增惆怅;从以情带景来看,顶承“念去去千里烟波”,尽管景色已甚暗淡,然而词人悲凉的心情随着星斗的推移而加深,倍觉孤寂;从意境上看,推相与好朋友分手后,在今夜酒醒的时候,扁舟空空,情景凄清,只看见岸边的杨柳随着晓风在飘拂,一弯残月,孤零零地挂在梢头。妙在寓情于景,意在言外。“杨柳”“风”“月”这些本是自然界的景物,然而不少文人曾予以特殊意义,李白有“此夜曲中闻折柳”,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杨柳就成了送别的象征;古代的行人于黎明时分踏上征程,送别也在这时刻,韦庄就有“惆怅晓莺残月”,因而“晓风残月”更见依依惜别之情。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微妙的心理活动,拨动读者的心弦。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想想今一别,何时见?即使有“良辰好景”,但天各一方,哪有兴致欣赏,不也如同虚设?感情得到进一步升华,无需景情语,直接道白更痛快。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越是“良辰好景”就越使人伤神,即使有“千种风情”也“无人诉说”。作者艺术地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便纵有”三字领,千言万语难表此情。长吟击节,回肠荡气,词人的相思之挚、相忆之苦瞬间便跃然纸上。

下阕充分表达了词人别后的凄苦之情和无法割舍的爱恋之意。

6.从全词神韵来看:

《雨霖铃》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铺叙展衍,以离情为贯穿全篇主线。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刻,重在描写情态;后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各层前呼后应,层层深入,尽情描绘,情景交融,感人至深。词以悲秋景色为衬托,把秋色、秋思和别境、别情结合起来描写,使眼中景,心中情,意中人三者之间构成完美的艺术形象,主客观高度统一,物与我和谐一致,词中通用白描手法,语言真实自然,情意细密缠绵。章法不拘一格,声情并茂,起伏跌宕,特别是末句更留有无穷的意味,耐人寻绎。情、景、意写得文思高绝。内藏无限画意和水墨色彩,浓淡的情思交错,忽强、忽弱的词采,和变化多端的音乐意韵。以深情的词句作结,余意深远,很有特色,“词意俱不尽,余意更深邃”。这首词不事雕琢,旖旎近情,以白描见长,铺叙景物寒蝉、烟波、暮霭、杨柳、晓风、残月等,倾吐心情。词人大量吸收口语入词,如兰舟、催发、执手、无语等。通过缓急轻重的语气表达人物内心情绪的起伏变化,对后来说唱文学和曲辞创作有深远影响。铺叙展衍,以离情为主线贯穿全篇。全词之气犹如奔马收疆,有住而不住之势。曲处能直,密处能疏,状难状之景情。前片自第四句起写情至为缜密,换头却用提空之笔从远写来,显得疏朗清远。上下阕通过衬托、点染浑成一片。一扫晚唐、五代词人的雕琢习气。作家说境界有时是“死”的,而神韵一直是“活”的。我们是否从中可悟柳词永恒魅力所在呢?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2.唐圭璋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

3.龙榆生主编《唐宋词格律》上海古籍出版社。

4.王力主编《汉语音韵学》《诗词格律概要》中华书局出版社。

5.倪维锦主编《语文教学参考书》高等教育出版社。

戚晶,辽宁省营口市农业工程学校副教授,语文学科带头人。

猜你喜欢

雨霖铃雨霖柳永
雨霖铃·有一年
柳永·望海潮
半小时漫画宋词之雅俗共赏柳永
题庐山三叠泉
从“柳三变”到“柳永”
一字一句总关情
《雨霖铃》点染手法浅析
从《雨霖铃》课堂实例看信息化的运用
《雨霖铃》教学设计
论柳永词的“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