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打造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

2016-05-14王延山王延龙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6年6期
关键词:苏州园林孔乙己冲突

王延山 王延龙

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对初中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和更新的要求,不仅要求老师深刻领悟新课程标准,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摆脱传统的、单一的、乏味的教学模式,而且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下面,笔者就针对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效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看法。

一、精心设计好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否精彩,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精彩有趣的课堂导入,不但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可以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中学习,有助于活跃学生思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初中生大都对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接受能力也很强。所以在导入新课时,教师一定要体现导入的“新颖”和“有趣”。例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导入:有一天,一个人带着一顶破帽子走在大街上,迎面走来的一个有钱人嘲笑说:“你看看这个脑袋上带的什么破玩意,这也算帽子?”这个人听后并没有生气,而是笑着回答:“呵,这个帽子下面是个啥,这也算个脑袋?”大家说,这个人是不是回答的很巧妙?那么你们知道这个聪明的人是谁吗?学生纷纷竖起耳朵,等待教师的答案,此时教师可以顺势导入:“这个人就是安徒生。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一起走进安徒生的童话世界。”通过以上趣味性的故事导入,引出作者传奇经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善于抓住思维冲突点,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认知冲突往往会引发思维冲突,当学生遇到认识冲突时,往往会积极思考,以期找到问题本质。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善于把握文章的矛盾冲突,触及学生的认知区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积极探究文章内涵,从而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提高把握能力。例如,在教学《孔乙己》时,文章的最后一句是这样描述的:“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其中“大约”和“的确”这两个词语是反义词,用在一起产生词义方面的矛盾,所以要利用这一契机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词的具体用法,使学生明白这两个词后面的隐喻意义:像孔乙己这样身份低微的小人物,无人关心他的死活,所以作者说“大约死了”;而从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店里来喝酒的情形来看,孔乙己自此再未出现,所以作者说“的确死了”。尤其是“掌柜最后一次把记帐板取下,把他的名字擦掉后,再也不提起他”这句话,说明孔乙己这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已经从历史的舞台上消失。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言外之意,深刻感悟作者的用心良苦。由此可见,只有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才能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促使学生积极探究问题本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课堂教学改革已经初见成效。作为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简单的讲解、背诵、阅读、写作等方式实施教学,久而久之难免会造成学生的厌烦心理,甚至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不会投入过多的情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我们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不断优化与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刺激学生的各个感官,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与作者的心灵互动。例如,在教学《苏州园林》时,很多学生从电视上、网络中看到过苏州园林,但是却没有真正去过,没有真实感受过那里的美景。为此,教师可以引入多媒体课件,播放苏州园林的一系列图片和视频,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将苏州园林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当金色的水面泛起粼粼的波光,当潺潺的流水声淌进学生心底,当亭台轩榭映入学生眼帘,这种场面让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每一位学生都睁大眼睛看着五彩缤纷的大屏幕,仿佛身临其境,徜徉在苏州园林的长廊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课堂参与效率。

总之,语文教学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教师不断地努力和奋斗。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面,让思想变得更加理性,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王延山,王延龙,教师,现居山东淄博。

猜你喜欢

苏州园林孔乙己冲突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苏州园林修复面貌之谜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孔乙己(下)
孔乙己
浅析苏州园林的留白艺术
一次冲突引发的思考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