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2016-05-14何囡囡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6年6期
关键词:罗布泊微课课文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注重吸收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微课正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的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翻转课堂就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的教师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一种教学模式。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就是教师先将本课的知识点或是重难点做成微课,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观看微课,在观看过程中,学生会产生疑问,也会有自己对于这一个知识点的认识,学生可以把这些带到课堂上与教师、同学讨论,最终掌握这些知识,形成能力。下面就笔者所执教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来谈一谈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首先:确定本课重难点,选定微课内容,运用网络技术,创设微课。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文章教学的一个重点就在于引导学生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这个变化的原因,总结教训。另一个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报告文学这一文体,体会课文语言的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因此,这节课的主要内容需要创设两段微课:《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报告文学》。

《罗布泊的过去与现在》需要教师收集大量的图片,编辑文字,运用网络资源,录制出微课。图片要清晰,要能够呈现罗布泊“仙湖”的原貌,以及罗布泊令人恐怖的现状。文字要简明、醒目,要能够准确地把课文信息传递给学生。这样才能让学生通过微课来了解文章内容。《报告文学》则是抓住这一文体的特点,从课文中分别找出体现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的句子,让学生来模仿例句赏析文本,从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情感。PPT的模板要简约大方,每一页上的文字一般不超过6行,字体设置不小于36号字。例句选择要有代表性,分析要言简意赅,让学生模仿起来有抓手。录制的微课时间尽量控制在5分钟左右。

其次:设定预习任务,引导学生翻转学习,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为了让学生对这篇文章产生阅读兴趣,笔者设计了一段微视频《阅读导引》:从“泊”字的篆书、隶书、楷书的写法入手,看出“泊”本与水有关系,引发学生对课文的了解欲望,也想借此让学生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当然更重要的是,在这段导引中教师布置了预习任务:给生字注音,针对标题提出自己的疑问。预习任务可以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有针对性,有方向。然后,教师在课前将学生预习生成的问题收集整理,以备课堂解答。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师在课堂上将学生提出的代表性问题展示出来,由学生讨论,解答。如果某个学生的问题作为代表性问题被选中,这个学生就会更加注意听讲。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的习惯,同时还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运用能力。学生自己阅读,自己质疑,自己解答,这就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比过去的老师问学生答,更能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这一原则。这里不少同学都问到:罗布泊为什么被称为仙湖,它为什么消逝了?罗布泊的消逝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恶果?这些问题是本课的重难点,在课文之中就有说明。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应当在课堂预设中就有所准备。在学生们分析讨论结束后,教师可以当堂播放微课《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就课文内容对学生的质疑、交流结果进行总结和补充,从而让学生更全面、直观地了解课文内容。

第三:教师巧妙过渡,实现教学板块的衔接,让课堂教学呈现出整体性。

当学生观看了《罗布泊的过去与现在》之后,教学就应当进行下一个板块,即分析文章文体,并体会这一文体的三大特征,即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教学内容从一个版块到另一个版块需要有过渡,这样的“无缝连接”能让课堂教学呈现出整体性,也能更好地体现教师的教学艺术。在这里,笔者设计了一段话:“大家看到这些画面时,有怎样的感受?当你看到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时,你一定会觉得心旷神怡,当你看到那些枯死的胡杨,无垠的荒漠时,你一定会感到深深地刺痛。这些图片给了我们非常形象直观的认识。但是,我们的课文中没有那么多的图片,而是用文字把罗布泊的今昔情景写得历历在目,把罗布泊消逝的原因说得明明白白。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方法,才收到了这种表达效果呢?这就需要我们来了解一下本文的文体以及写作特点了。”这样就直接把学生关注的焦点由课文内容引向本文的文体,从而顺利进行下一个版块的教学内容。

第四:教师适时点拨,解决学生疑难,展现教师主导性。

播放微课《报告文学》,并让学生根据自己从微课中学到的方法,自行模仿;此外,让学生从文中分别找出体现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的句子进行赏析,当堂交流。在学生交流的同时,教师要进行适当的点拨、引导。

学生能够抓住文中的数据以及文本引用的中外文献中的语句,来分析文章的真实性。可是当学生从书上找出“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时”,有点发懵,这“1万多立方米”有多少呢?教师立即用教室的容积来换算:教室的长和宽大约都是10米,高4米,这样一间教室的容积是400立方米,1万立方米就是25间教室。这样点拨之后,学生就明白泵站的抽水量有多大,这些泵站对塔里木河的危害有多大。

学生也能够从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入手,来分析文章的形象性。在学生分析之后,教师提醒学生大声地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些句子:“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站在罗布泊的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通过朗读,学生能够感受到课文语言的感染力。

学生们更能够从“深深地刺痛我们的心”、“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这些抒情句中感受到作者发出的强烈谴责和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声!当学生的情感也达到一个高潮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面对生态环境的恶化,我们能够做些什么?意在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句话: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的运用规律。它指出的是语文教学改革具有的本质性的特点,是大方向。据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从理念到手法,从教案的整体设计到细节的精心安排,从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关系到课堂教学结构,都必须而且应该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组织开展属于学生的大量语文实践活动。而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正是运用网络技术,引导学生自学、质疑、交流、展示,这就是所谓的“学生活动充分”。让学生在示例的引导下,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充分占有时间的前提下进行语言学习,进而习得技巧、发展能力、训练思维。这能够表现出教师教学理念的时尚,但需要教师适应新的教学形式来形成熟练的教学技巧。只有教师能够将网络技术熟练运用,并将这一先进技术与教学艺术相结合,才能展现出互联网时代教育教学的无穷魅力。

何囡囡,教师,现居安徽淮南。

猜你喜欢

罗布泊微课课文
三千年前新疆罗布泊的神秘部落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传奇罗布泊
国投新疆罗布泊钾盐有限责任公司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