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我国民众政治监督失当的原因分析

2016-05-14张天一

智富时代 2016年7期
关键词:新媒体

张天一

【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新媒体渗透到我国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民众对政府及其人员的监督和问责越来越便捷,新媒体监督成为当前我国民众对公权力进行监督的重要方式。然而新媒体监督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有畅达民意的积极作用,也存在着种种监督失当的问题。造成这些问题既有网络自身特点方面的原因,又有新媒体主体和传播方式方面的原因。

【关键词】新媒体;政治监督;网络监督

近年来,网络越来越深地渗透进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微博、论坛、网络社交平台等新媒体传播媒介和社交工具纷纷出现,据《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占全部网民的88.9%;微博客用户规模为2.04亿,网民使用率为30.6%;手机端微博客用户数为1.62亿,使用率为27.3%,手机端微博客用户占总体的79.4%。这些直观的数据足以证明新媒体正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新媒体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也影响着人们政治参与的方式。曾经看起来似乎颇有距离感的政治话题,在新媒体——特别是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的广泛传播下,也自然地进入到公众的视野中,引起了公众对政治话题更广泛的关注和讨论。网民对政府及其人员的监督和问责越来越便捷,政府也正在尝试通过新媒体的渠道进行响应。新媒体的发展打破了政府对于政治信息和政治话语权的垄断,公众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表达政治意见,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虽然新媒体的政治参与方式因其便捷性获得广泛好评,但是在其功能发挥过程中存在的公民政治监督失当的问题却是不容忽视,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更值得思考和剖析,如何使新媒体监督真正的纳入制度化的监督体系还需要深入研究。

一、基于新媒体的我国政治监督现状

对于新媒体概念的界定,不同发展阶段、不同领域的专家持有不同的观点。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在1967年最早提出New Media的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将它定义为“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但在学界,正如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所认为的,“新媒体”仍然是一个在发展中的、不断变化的概念。

在新媒体不断普及的背景下,我国政府2010年便在人民网开通了各级地方政府乃至中央的网络沟通和监督渠道,近年来地方政府更是纷纷开设了自己的政务微博,可以看出,在政府改革和创新实践的过程中,我国已经在积极响应新媒体环境下政治监督方式的改变,在推动政府网络问政、推动政务公开和政治监督等方面都做了有益的尝试。

在当前,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普及更让网络变成一种对公共权力的常态舆论监督,借助网络舆论这一无形的公民参与的力量,新媒体成为民众表达利益诉求和监督的最便捷的通道,民众通过新媒体手段观察公共事务、表达个人观点、监督公共权力已经成为一种客观存在且不可逆转的社会趋势。

二、新媒体监督中我国公民监督行为失当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互联网的出现为公众监督提供了较为便利和自由的空间,以网络为依托的新媒体监督既有畅达民意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如网络欺骗、暴力、侵权等现象。由于新媒体传播的范围广、速度快,那些极富煽动性和强烈情绪色彩的言论很容易干扰普通网民的判断力和分辨力,一件事件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被放大,甚至演变成公共危机事件。公众通过新媒体参与政治监督可谓是一把双刃剑,我国公民在新媒体监督中之所以存在种种失当,概括来讲,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网民自律意识淡薄

根据《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统计数据,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以10-39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比例达到78.4%。其中,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31.4%,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最大。与2014年底相比,20岁以下网民规模占比增长1.1个百分点,互联网继续向低龄群体渗透。整体网民中小学及以下学历人群的占比为12.4%,较上年上升1.3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大专及以上人群占比下降0.8个百分点。

从上述数据所反映的趋势中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新媒体用户的主力为低年龄段和初中以下的低学历人群,并且有继续向这部分人群扩散的趋势。这部分低龄、低学历人群价值观尚未稳定,缺乏鉴别信息的能力及对价值的判断力,又是新媒体的主力军,较易受到多元化的新媒体的影响和煽动。不难看出,这一现状是造成我国公民新媒体监督失当的重要原因。

(二)新媒体环境的特殊性

网络空间真实存在但却不易控制,网络运行环境呈现其独有的特殊性。新媒体环境中,网民可以通过匿名或者虚假身份进行网络活动,网民言论的真实性难以判断,网络舆经常会出现一种非理性状态,某种程度上,互联网成为了谣言的发源地,这是由于网络自身的特殊性决定的。

新媒体监督是网络技术的产物,同时也不能不受制于网络技术自身的限制,网络信息真实性无法被辨别、超量的信息也很难整理和分析。开展多媒体监督最重要的前提就是确保政治信息的真实性,而网络恰恰存在信息准确性无法核实的缺陷。网络的开放性导致了虚假信息的泛滥,很多带有情绪性和攻击性的言论也混杂在网络舆论中,给政府机构的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带来了难题。

(三)新媒体监督中的群体极化现象

网络上的群体不同于现实社会民众,因为网络这一平台把分散的网民聚集在一起,而这些聚集在一起的网民本身具有高度的同质性,极易产生群体认同。某个网络热点事件曝光后,具有高度同质性的网络讨论群体容易产生极端化发展的态势。

当网络聚焦腐败问题时,网民讨论过程中更易出现偏激言辞,形成非理性和情绪化的群体极化现象。很多公民由于憎恶现实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和腐败现象,选择通过网络来发泄内心的不满,情绪性舆论迅速蔓延,负向评论的影响增大,非理性化情绪突出,当高度同质性的观点聚集时更易极端化和非理性化。

总之,新媒体监督已经突破传统监督方式成为当前我国对公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的重要监督方式,然而新媒体监督也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还必须正确认识它在现实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理性分析原因,推动新媒体监督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为雷,毕宪顺:《Web 2.0时代新媒体慈善监督刍议》,《理论学刊》2015年第6期.

[2]慎海雄:《新媒体时代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几点思考》,《中国记者》2012年第10期.

[3]姜雷. 网络监督及其政府应对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

[4]李秋芳,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2013)[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5]宋超. 当代中国网络政治参与研究[D].山东大学,2013.

[6]锐词,《新周刊》,2010-2012,现代出版社,2013.03,第137页。

[7]蔡颖雯:《隐私权保障三论》,《政法论丛》2011年第5期。

[8]朱海松,微博的碎片化传播:网络传播的蝴蝶效应与路径依赖,广东经济出版社,2013.05,第97页。

[9]王梅芳,赵高辉. 新媒体生态下的舆论监督[J]. 南京社会科学,2011,05.

[10]陈思. 新媒体环境下公权力监督研究[J]. 湖北社会科学,2014,07.

猜你喜欢

新媒体
融媒体时代提升电视新闻传播的舆论影响力
新形势下精品图书的内容策划与艺术设计创新
报纸副刊的传播意义与运营策略研究
真我与偶像:新媒体语境下的明星与粉丝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政府危机公关中的新媒体传播机制透析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