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埔巡香万人空巷

2016-05-14

海峡摄影时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簪花神像妈祖

2016年6月2日福建泉州蟳埔民俗文化村迎来一年一度“妈祖绕境巡安”活动,蟳埔女穿戴特色服饰、头戴“簪花围”踩街,祈求妈祖庇护“讨海”平安顺利。

“巡香”这项民俗活动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从蟳埔人远道到莆田湄洲妈祖祠“割香”那一年直延续至今。锣鼓喧天,爆竹齐鸣,闽南海滨渔村蟳埔村家家户户摆供果迎接妈祖女神。

蟳浦顺济宫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东海街道蟳浦社区,明万历年间(1573~1620)始建,清、民国重修。坐北朝南,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现属于福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门内东墙嵌有清顺治十八年(1661)《钦依泉郡水师都司刘公功德碑记》、民国元年《公禁碑记》等;石埕围墙上嵌有黄贻果题写的“湄云普荫”石碑两通。在几年前,蟳埔村管理者发现顺济宫有蚁蛀问题了,经过2年多时间的维修,如今该宫殿修缮竣工。

妈祖是闽南及台湾一带民间最信奉的神祗之一,历来受到渔民们的虔诚奉祀,而泉州浔埔“妈祖巡香”民俗始于1666年,一直兴盛不衰。2008年,浔埔“妈祖巡香”踩街民俗活动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同许多活动一样,正日子的前一天人们最为忙碌,这一天也可以窥到许多不为人知的风景。当天,数千民众随着抬头妈祖、三太子等神像一路踩街来到顺济宫,再进行妈祖安座。每年农历正月廿九,浔埔社区都要举办一年一度的“妈祖巡香”民俗踩街活动。

举办妈祖巡香活动时,村里会准备些寓意吉祥的米粉、面条来招待前来参加活动的人。宫里宫外坐满了蟳埔女,为了趁早将供品和施舍的斋饭准备妥当,许多人吃完午饭后继续埋头干活。在蟳埔,“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非常鲜明,打鱼、

跑船都是男人的活,女人则负责操持家务、养殖海蛎、建大厝。除了要准备供品、斋饭以外,还有一群蟳埔阿姨在宫内主持事务。宫门口和喇叭里不时传出几句闽南语来,说的是“某某,XX元。保佑全家平安,赚钱顺利。”

清晨五六点钟是这一天的序幕,家家户户打开房门,点起盏盏灯光,端坐在一楼梳头弄妆的蟳埔女最古老、最神秘。5点钟也是菜市场的卖花人出来摆摊的时间。蟳埔女头上的鲜花起初是来自于周边的云麓村,按照当地老人黄允鹤的说法,还包括西北边的田原村。云麓村,一说是宋代时一个阿拉伯人在此建了一座花园,引进西域的奇花异草,并常将鲜花赠送给邻近的蟳埔女戴,由此形成了蟳埔女发髻簪花的习俗。在现实中,这两个村落解放后由于土地被征,不再种植鲜花,现在的鲜花基本由漳州供应。

一般来说,小孩子最看重颜色鲜艳,年轻人多佩戴含苞待放的花环,老年人佩戴鲜艳的盛开的花环。此外,再扎上一两枝“熟花”(人造花)。赶上过年和妈祖巡香这样盛大的节日,上了年纪的蟳埔女还会把金耳环、金梳子、金簪“老三样”通通秀出来,耳环上的丁香坠也会因年纪不同而有所区别。梳妆打扮完毕后,女人们大多提前赶到顺济宫里给神像再次清洗、穿衣,做最后的准备,那些负责迎宾、举旗、抬轿的男人们也早早地来到宫里,“男主外”的传统要在这天体现出来。

巡香时,蟳埔顺济宫内的三尊妈祖神像、三太子、左右护法全部出游。闽南寺庙里多供奉两三尊妈祖,在同一宫内亦有正身、分身之别,人们俗称为镇殿妈、二妈、三妈。另一方面,村里再起顺济宫时也可恭请一尊妈祖神像到新殿。这些皆因应民众的实际需求而产生。在巡香时,几尊妈祖神像也得以分开巡游,泽被众生,最大的妈祖神像在最后出巡。

在巡香“长龙”中,除了威严肃穆的妈祖神像,当地各色民俗相继上演。而蟳埔女头上戴着鲜花串成的“簪花围”,也吸引了众多摄影者的镜头。“盛装出行”的她们盘头插花,戴丁香耳坠,穿大裙衫、宽脚裤,手捧着香成群结队,成了“移动的花海”。

在队伍中心,数名小伙子抬着鲜花簇拥的妈祖像,远远望去,仿佛妈祖踏在鲜花海洋中,表达当地人对妈祖的崇敬。当队伍经过香火堆时,整个巡游气氛达到高潮,身着各色传统服装的人群轮番绕火堆急跑,而且用闽南语高呼“旺来哟”、“旺来哟”。

“蟳埔顺济宫供奉妈祖,是蟳埔渔民每当出海打渔出发时都要前来祭福的活动,是泉州蟳埔文化的重点内容。”蟳埔村老年协会会长黄先生认为,顺济宫殿建筑仍保留了清顺治时期的建筑原貌,也延续了长久不衰的妈祖巡香民俗。

猜你喜欢

簪花神像妈祖
云鬓簪花入画来
妈祖之光
妈祖祭典
李真 为神像赋新韵
霓裳掩春心——周昉《簪花仕女图》品鉴
置胆插花馨 尊觚花器与簪花内胆
神像与游走:文昌出巡非遗口述史系列之十一
簪花仕女图
妈祖形像考——兼论妈祖服饰及妈祖形像复原实践
现在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