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后国际冲突地理空间分布研究

2016-05-14曾梓煌

俪人·教师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争端中东东南亚

曾梓煌

【摘要】本文通过数据分析冷战后、冷战期间国际冲突的国际背景和地理空间分布,对国际冲突的特征进行总结并得出相应结论,为安全策略的制定者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国际 冲突 地理空间

国际冲突是指发生在国际舞台上为争夺权力、地位、资源以及因意识形态的对立导致国际行为体之间的目标不可协调而产生的相互压制、伤害或消灭对方的行为。国际冲突的特殊性、重要性倒逼国家安全部门加强对国际冲突的处置和策略的研究。

一、冷战后国际冲突研究

1、冷战后国际冲突的类型及分布

1992-2000年间,全球国际冲突共有144起,2001-2013年间,国际冲突共有140起。冲突数量在1990年前后达到峰值,之后趋于下降,在2005年之后略有上升,但是整体仍趋于平缓。在1992-2000年间,内战共有126起,其中与民族宗教冲突相关的冲突36起,民族独立、分裂20其,地区寻求独立冲突13起,边境问题引起的战争8起。在地区上,冲突次数较多的地区依次为:东南亚28起,撒哈拉以北非洲21起,撒哈拉以南非洲27起,中东20起,南亚19起,西亚7起,冲突多发地区发生冲突的数量占全球冲突比例超过90%。在2001-2013年间,内战共114起,其中与民族宗教矛盾相关39起,民族独立、分裂造成的冲突11起,地区独立引起冲突18起。在地区上,撒哈拉以南非洲35起,撒哈拉以北非洲19起,南亚32起,东南亚23起,中东12起。

在冲突多发地区中,以发生国际冲突的平均数量为标准,当前世界上最为动荡的地区集中在非洲、南亚、东南亚、中东。

2、冷战后国际冲突特点、成因

随着冷战结束,新一轮的国际冲突爆发。国际冲突相对集中区域为巴尔干、中东、中亚、南亚、东南亚一带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当前对冲突的研究认为该这两个区域之所谓动荡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大国对该地区主导权的争夺,二是该地区没有有效的安全机制。

大国对该地区主导权的争夺,体现在列强对地区主导权的争夺中,殖民国家依靠强力打破当地的部落、民族固有的联系或是将其置于强力而生硬的统治之下,削弱了原有的管理体系。同时,宗主国对国家边界、部族边界随意划分,成为了日后爆发冲突的重要根源。

除了存在诱发冲突的矛盾,引发冲突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地区缺乏有效的安全机制,使冲突难以被有效控制,冲突双方也没有进行有效对话的渠道。中东、中亚、巴尔干等地区是大国激烈争夺的对象,但同样没有任何一个外来势力能够主导该地区的事务。地区性国际组织或安全安排难以对冲突双方的暴力行为产生根本的影响,在国家利益面前争端往往难以得到和解。双方的信任缺乏使武力手段成为解决冲突最为直接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民族、宗教、领土争端极易酝酿成冲突,而冲突反过来为外来势力的干预提供了借口。

3、冷战后国际冲突地理空间特征

从中东到中亚的欧亚大陆南侧,有一个“不稳定的弧”。这个弧的组成主要是伊斯兰国家,而这个弧所在的地区向来被西方认为是动荡之地。

不稳定的弧是破碎地带的缩小版。破碎地带以中东为中心,向东沿着欧亚大陆南岸延伸到巴基斯坦和印度,在那里分为两岔。北线经过阿富汗到中亚五国,南线经东南亚、台湾海峡到朝鲜半岛。以中东为中心,向西也分为两岔。南线沿着非洲大陆北部向西,包括撒哈拉沙漠以北的所有国家;北线经土耳其到巴尔干半岛。欧亚大陆的南边是破碎的地缘政治地带。

二、国际冲突分布规律对我国安全策略启示

当前,中国与周边的国家仍有短期内难以解决、但又涉及核心利益的矛盾和冲突。如中国与日本在钓鱼岛的争端,与菲律宾、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在海洋权益和海洋资源开发的争端、台湾问题等。防止潜在冲突的激化,已经成为我国国防安全战略的重要课题。

1、响应全球化背景下安全问题的整体性特征

当前,东盟为我国与东南亚诸国提供了良好的对话、沟通、合作的平台,由经济推动的政治、安全、文化的互信与合作将逐步增强中国东南部地区的安全稳定,也为控制南海争端奠定了基础。上海合作组织在促进中国西北部的安全方面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中日、中韩紧密的经济联系、政治对话和文化交流促使东北亚地区形成了某种安全框架,而这一框架在促使冲突双方通过非军事解决问题有重要意义。在全球化、多极化的背景下,只有充分考虑总体安全结构,将国内外的安全威胁放在整体性框架进行考虑,才能制定出合理的安全策略。

2、维护国家安全需要注重经济、外交等非军事手段的运用

利用军事手段解决争端往往会带来一系列不良的后果,如破坏投资环境、引起外交争端、影响国际形象等等。通过外交手段谈判、斡旋、化解矛盾,利用国家间日益紧密的经济联系限制、控制矛盾的激化和升级,通过文化交流促进相互理解、增强文明认同都是当前解决国际冲突、化解争端的重要、甚至是主要的手段。案例如下:

在2012年4月10日,菲律宾企图扣押我国在黄岩岛合法进行渔业作业的渔民,中国行政执法船只赶到现场保护渔民引起对峙。在冲突发生之后,双方采取了一系列外交、经济和有限的军事角逐。在这起冲突中,中国对菲律宾进行以香蕉、菠萝为主的农产品进行贸易制裁,取得了极佳的效果。据统计,2011年间,菲律宾的香蕉占我国进口总量的85%。冲突发生之后,中国海关加大对菲律宾农产品的食品安全检验,极大恶化了菲律宾对中国农产品的出口条件。大批香蕉在海关腐烂,剩余部分只能以较低的价格转销到日、韩等地。此外,在黄岩岛冲突发生后,中方暂停了赴菲旅游,在菲的游客也提前回国。中国是菲律宾第四大客源地,每年赴菲的人数超过100万,这一举措给菲律宾旅游业造成极大打击。菲律宾众议院议长贝尔蒙希望“中国不要因为黄岩岛事件挤压菲律宾”,菲报《马尼拉报》将“中国暂停赴菲旅游”作为头条新闻。这一制裁手段是我国采取非传统军事手段解决传统安全问题的成功尝试。

猜你喜欢

争端中东东南亚
闽菜“太平肉燕”飘香东南亚
奇幻迷香 寻味东南亚
中日钓鱼岛争端的国际法探讨
美俄聚焦东南亚
中东三季度硫磺合同继续走低
联防联控严防中东呼吸综合征
有第三方干预的两方争端的博弈分析
对日受降权争端背景下的中共与美关系
美高官试图淡化军售争端
聂中东艺术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