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德冉、朱锦雄 风雨共进 世纪情缘

2016-05-14兰军浩博

今日华人 2016年7期
关键词:印度尼西亚华侨保健

兰军 浩博

从印度尼西亚到香港,从读书到工作

他们一起走过了青春年华

他们一起走过了动荡年代

五十二个春秋,半个多世纪的情缘

他们不是亲兄弟,卻胜似亲兄弟

为了共同的志趣,他们携手十七年

一同致力於智能保健学会的服务

让更多人受益,为实现人生的价值

也为推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半世纪风雨情 为梦想再携手

张德冉先生和朱锦雄先生这两位华侨,相识於五十二年前,彼此陪伴了对方的青年岁月,再到中老年时光。不是兄弟,胜似兄弟,这份经过岁月沉淀、风雨洗礼的友情,让人感叹、让人感动。

他们都在印度尼西亚出生长大,读中学时,当时印度尼西亚华侨总会顺应中印友好的发展需要,为支援印尼经济建设的专家就地取材,提供中、印文过关的翻译人才做凖备,组织当地的优秀华侨学生成立了一个翻译班,加以培养作为後备力量。二人成为了同学,因此相识。未及毕业,1965年印度尼西亚爆发了震惊世界的“排华事件”,大批华裔同胞受到迫害。眼见形势越来越严峻,印度尼西亚华侨在安排下分批回到祖国怀抱。

1966年,二人先後回国,同在韶关工作又成为了同事,1974年他们先後再来到香港。朱锦雄先生介绍说,来到香港後他做过杂工,进过公司,辗转谋生,从80年代开始自己经营生意,主要是做印度尼西亚产品的进出口贸易。他说:“来到香港闯荡,想要立足扎根,就一定要有自力更生、自我奋斗的精神。”张德冉先生也有了自己的事业。

从小在印度尼西亚长大,那里就是他们的第二故乡,这份感情是一样的。加上一起从风雨动荡中一路走来,现在虽说各自为事业而忙碌,很少有时间聚在一起,但感情並没有因此冲淡。将二人再一次紧密联繫在一起,是为了一起携手共创的香港智能保健学会。

1998年5月13日,印度尼西亚再一次发生“排华事件”,引发了香港侨界同胞的示威遊行。时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的一位领导发表评论,意为批评侨界同胞小圈子抱作一团,所以得不到香港人的理解,因此香港人几乎不参与。

朱锦雄先生将这篇批评记在了心中。华侨同胞因为种种原因回到祖国,相聚在香港,他们克服了语言不通的障碍,逐渐融入到香港的社会之中。“早年间,华侨在香港经常会遭受轻视,因此很多人逐渐不愿跟香港人打交道,自成团体。所以我在成立社团的时候就想办一个沟通香港和侨界的社团,突破界限。”他介绍说,“不是为了牟利,而只为做些有意义的事。”

创办智能保健学会 尽己之力奉献社会

时光回溯到1998年4月,要从那次奇妙的河北石家庄之行说起。朱锦雄先生和张德冉先生一行人到石家庄考察,机缘下结识了当地有名的中医郭志辰先生,並对其创立的“人体空间医学”和动意动功功法非常感兴趣。“通过锻炼,做一些简单的推拿按摩,再配少量的中草药,自己也能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大家都觉得是一个值得学习推广的好方法。”朱先生回忆说。

於是,在二位的联手筹备下,1999年6月香港智能保健学会成立,本着“修心、养性、积德、忘我”的宗旨,坚持贯彻“不分宗派,不分种族,不分阶层”的凖则,至今已走过了17个年头。学会一直致力於开展对郭志辰博士创立的《空间医学》的研究、交流工作,推广动意功功法,提倡“健康必须自求”的观念,增进人类身心健康,防治隐藏人体内未显现的疾病,印证古医书《黄帝内经》有关“气聚成形,气散成风”之说。

“我们不是为自己牟利,而是希望团结香港各界,为社会做一些积功德的事情。通过传播这种方法,让更多人学会未雨绸缪,在身体无恙时就做一些保健,化解一些身体的问题。”学会秉承关爱长者,关爱弱势社群的传统美德,自成立伊始就定期及不定期地组织义工队到耆英中心及非牟利社团为长者和基层市民进行义务教功、内功按摩等义务服务工作,获得香港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接纳。

现在学会拥有会员七千多人,很多都是通过人们口口相传的口碑慕名加入。“以现在七千会员来计算,一家四口的话,至少能使两万人收益,此外还有会所提供帮助。”如果说以前是为了生活而奔波的话,1998年以後,张德冉先生与朱锦雄先生将重心逐渐放在了社团服务上,希望为社会做些有功德的事。

传播传统文化 共建友谊桥樑

今年,香港智能保健学会已走过了十七年,作为新老会长,张德冉先生和朱锦雄先生坦言,目前面临最大的困难就是租金问题,两个会所每个月的开支近十万,压力可想而知。一路走来,的确很不容易。儘管艰难,他们仍会不遗餘力地坚持下去。

中华医学博大精深,推广保健养生本身也是件有益社会的事。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受益人群大多年龄都超过了四十岁,“看到很多老人越来越健康,部分老人经过潛心学习成了会所推拿按摩的老师傅,不仅丰富了他们的閒餘生活,也让他们发挥餘热体现出人生的价值。”但年轻人来学的很少,所以他们希望能进一步让更多人了解。

此外,香港智能保健学会还针对在香港务工的印度尼西亚女工,开展了培训课程。“虽然香港政府对外来佣工有保证她们权益的政策,包括享受和香港居民同样的医疗福利。然而,她们终究是香港的一群比较弱势的群体。”张德冉先生进一步介绍说,“他们可能是靠一人工作要养活印度尼西亚的一家人,而且在香港待再长时间也终得返回故乡,因此,在香港期间获得比印度尼西亚要高的工资报酬之外,能不能让她们学到更多的知识,学多一两种语言或一技之长,使她们将来回到自己的国土上从事较高的职业,发挥她们的专长。对她们来说,即便只有“薄技在身”,也显然比什麽都重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香港智能保健学会的教师们把有关的中医学教材写成中、印度尼西亚文对照,让他们能更好地学习。於他们而言,学习这门保健手法,也是一门技术,是可以一直传承下去的。

十多年来默默耕耘,香港智能保健学会致力於推广中华医学,亦可让人们感受和理解的具体医疗保健讲解中华文化。授人以“渔”,润物无声,中华文化早已深入印度尼西亚人民心中。潛移默化中,也进一步促进和夯实中、印两国人民友好关係和文化交融。张德冉先生说:“未来希望能努力把这门学问加速传承,更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它在我们的第二故乡——印度尼西亚广泛扎根,惠及更多的印度尼西亚人民。”

两位相识半个多世纪的老友,由於工作等原因,有时一两月才见一次面。二人均坦言虽然有意见相左的时候,但从未因此而翻脸。在张德冉先生心中,朱锦雄先生是一个思想敏锐的人,对人们思想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看得比较长远,能夠与时俱进,因此对其由衷佩服。“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我们智能保健学会这十七年的发展,所以我一路都坚定地支持他,他提出来的方案我都会首先支持,若出现问题我们再讨论解决。”而在朱锦雄先生印象中,张德冉先生为人忠厚可靠,顾全大局,与其合作基本没有什麽後顾之忧。

简单卻真诚的评价,源自对彼此的了解和信任。风雨共进,兄弟俩走过了半个多世纪;展望未来,这份情谊将继续伴着他们共同的追求,一直长存下去。

猜你喜欢

印度尼西亚华侨保健
未来的家园
印度尼西亚·巴厘岛
Short News新闻播报
侨魂德泽 至臻至善——福州华侨中学简介之三
侨魂德泽 至臻至善——福州华侨中学简介之三
帕合尔丁·阿布拉、倪士喆、康宇宏、李华侨作品
↓未来交通——斯拉米特(印度尼西亚)
保健图话:胃肠病人日常保健
日本的脚趾保健热
“华侨”一词始于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