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护黑土地 发展保护性耕作刻不容缓

2016-05-14贾正东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16年7期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水土流失黑土地

贾正东

摘 要:长期的过度耕作使东北黑土区耕层厚度逐年减少,耕地地力严重下降,粮食减产,环境恶化。东北黑土地的保护已到了刻不容缓的程度。对黑土地退化的原因进行了简要的分析,论述了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是拯救黑土地的唯一有效措施,提出了在东北黑土地上推广保护性耕作的建议。

关键词: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水土流失;推广

中图分类号:S3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4031/j.cnki.njwx.2016.07.076

1 黑土地的状况

我国东北是全球仅有的三大黑土区之一,东北四省(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4,商品量占全国的1/4,调出量占全国的1/3,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生产优势区、最大的商品粮供给基地,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其范围内的松辽流域,分布着中国东北黑土区。但长期以来自然因素和不合理的生产经营活动,使东北黑土区耕地地力严重下降,耕层厚度由开垦初期的50~80 cm降至12~20 cm左右,耕层有机质以年均1‰的速度下降,至少有10%的黑土层已丧失生产能力。如果不加以有效防治,大部分黑土层将会消失。

造成黑土层退化减少的首要原因是水土流失,夏季大雨或暴雨对土体的击溅力强,径流量大,冲刷强烈,形成面蚀和沟蚀,洪涝灾害频发加剧水土流失。其次是黑土区冬季漫长,积雪量大,在春季积雪融化产生融雪径流,在黑土解冻时,土壤融化一层被融雪冲刷一层,出现冻融侵蚀;黑土区春季少雨多风,并且风大,持续时间长,加剧了该地区春旱和土壤风蚀。还有就是全球性气候变暖加速了土壤有机质的分解,造成土壤有机质下降。另外,多年来的小型拖拉机的高负荷耕作使农田耕层变浅,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加大,使土壤板结地力严重下降。

保护黑土地,就要想办法减少黑土层的水土流失、减轻风蚀、提高农田有机质含量,减少小型拖拉机的进地次数,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大量的实践经验证明,以作物秸秆覆盖、少免耕并结合合理的作物轮作为主要内容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项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具有控制土壤风蚀水蚀和沙尘污染,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节水能力,促进节能降耗和节本增效的作用,已在全球70多个国家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在我国很多地区得到了推广应用。

2 在黑土地上实施保护性耕作的重要性

2.1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由来

19世纪初,美国大规模使用拖拉机配带铧式犁进行深翻深耕,造成土地过度耕作,再加上放牧、掠夺式经营,草原植被严重破坏,农田肥力日趋衰竭,产量逐年下降。美国农业部土壤研究室与美国的一个农业实验站开始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系统研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研究和发展,以秸秆覆盖和少、免耕为中心的保护性耕作法逐步形成,这种方法成为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最有效的保水保土、增产增收的方法,并形成了一整套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使这种技术得以大面积推广。

在我国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工作起步较晚,2002年,农业部开始示范推广此项技术。截至2011年底,北方所有省市区都开展了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总面积超过8000多万亩。

2.2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优势

2.2.1 发展保护性耕作可以改善土壤有机质含量

黑土是我国有机质含量最高的土壤之一,但由于长期的掠夺式经营和不合理的耕作制度使黑土有机质含量逐年下降。保护性耕作是采用少耕、免耕、秸秆覆盖地表,减少了风蚀、水蚀,可以增加土壤表层的有机质含量,促进团聚体的形成,改善土壤持水性和透气性,从而增加微生物活性、多样性和生物质量保持力,最终改善土壤质量和生态环境。大量的秸秆根茬还、留田后,每年土壤有机质至少增长0.03%以上。而秸秆还田腐植质可为土壤提供氮0.64 kg,磷0.2 kg,钾1.07 kg。由此可见,发展保护性耕作,是提升耕层土壤肥力,改善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重要手段。

2.2.2 发展保护性耕作是抗春旱蓄水保墒的重要手段

东北黑土区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春季不但气候干燥,降水量少,而且常刮大风,所以土壤的蒸发力极强,春旱发生的频率极高,十年九春旱,地表裸露,风蚀严重。所以研究抗春旱的措施,对农业生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发展实施保护性耕作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最好方案。

实行保护性耕作后,由于地块不再旋翻、不打垄、不铲不趟,特别是春季不动土,可最大限度减少土壤水分的散失。通过机械深松,可以打破犁底层,加深耕作层,能够改善土壤的通透性,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使土壤蓄水量增加16%~19%,水分利用率提高12%~15%。由于秸秆留存地表覆盖,可有效减少水分自然蒸发,提高了天然降水的利用率。兰西县地处中高纬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460 mm,从全县土壤来看,土壤质量属中等。土壤共有黑土、黑钙土、草甸土、沼泽土、河淤土、沙土、碱土。黑土是兰西县耕地最好的土壤类型,黑土层厚,腐殖质含量高,土质结构好,养分较为丰富。为了保护黑土层,兰西这几年开展了保护性耕作,土壤有机质含量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2.2.3 发展保护性耕作是控制水土流失的有效途径

东北区域普遍采用秋季或春季复式整地机具作业整地的方式,20 cm以上的耕层土壤普遍过于细碎,又在漫长的冬季一直处于裸露状态,在春风的强劲作用下,表层土壤易被吹起,形成沙尘天气。裸露的农田是春季东北沙尘暴天气的主要尘源之一。夏季降水多以暴雨形式集中在6月至9月间,极易发生水蚀,造成水土流失。据第二次全国水土流失遥感普查,黑龙江省水土流失面积达11. 2万hm2,占全省总面积的25%,其中耕地流失面积5. 67万hm2,占总流失面积的51%。实施保护性耕作,一方面取消复式整地作业,减少机械灭茬,减少沙尘产生;另一方面,由于部分秸秆残茬覆盖地表,使得土壤不再裸露,在挡风的同时又避免降水对土壤的直接冲击,减少风蚀和水蚀,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而且保护性耕作与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相结合,与退耕还林还草及防护林工程相结合,可使土地得到全面保护,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

2.2.4 发展保护性耕作是治理秸秆焚烧保护环境的有效途径

近几年,伴随施肥量和施肥水平的提高,在产量增长的同时,秸秆量也呈现递增趋势。每到农作物收获的季节,焚烧秸秆造成的空气污染,已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全国各地都下大力量禁止秸秆焚烧,然而还是屡禁不止,控制难度很大。实施保护性耕作,采用机械化秸秆还田,为一部分秸秆利用找到了出路,不仅可以减少雾霾,而且还能降低水土流失,增加土壤肥力。大面积实施秸秆还田,可使碳元素以固态的形式存在于土壤中。如果东北区域保护性耕作达到1亿亩,将有效减少空气中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保护性耕作是让农业生产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

2.2.5 发展保护性耕作是节本增收的重要保证

兰西县是我省最早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项目试验示范县,到2010年我县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面积累计已达到7万亩,辐射面积20多万亩。开展保护性耕作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2010年玉米每亩节省生产费用50元,亩产量由2009年550 kg增加到630 kg,增产80 kg,增收96元,节本25元,亩节本增效共计171元。项目区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7万亩,增收节支总效益达1197万元。开展保护性耕作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减少了作业环节,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减少耕作次数4~5次,节约人畜用工40%~50%,提高了生产效率,得到项目区广大农民群众的认可和欢迎。当年共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537人,仅此农民增收349万元。

3 做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工作的建议

(1)保护黑土地,立法要先行。现有的国家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和新修订的环保法,都涉及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的条款,但各有侧重、不够全面,且主体分散、责任不清、可操作性不强。2015年全国政协座谈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姜明说,建议国家制定耕地保护法,形成以耕地保护法为核心,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环境保护法有机衔接、相互补充的严密的耕地保护法律体系,以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为目标,明确保护包括黑土地在内的各种耕地资源的责任主体,落实法律责任,引导政府、企业和农户依法规范保护耕地。“建议国家将黑土地保护纳入‘十三五规划,大力支持黑土地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和农田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不断改善黑土地自然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质量品质,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2)做好农民的思想工作。保护性耕作是一种以保持水土、防治土壤侵蚀为目标的新型耕作技术体系,有别于传统耕作方法。要做好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工作,必须转变农户精耕细作和传统犁耕等固有思想,实施免耕播种。但由于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后,需要一定时间才能显示其效果,加之推广示范基地数量较少,使得许多农户无法第一时间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各级农业及农机相关部门应加大保护性耕作宣传力度,深入田间地头,贴近群众,讲给农户听,做给农户看,广泛建立试验示范基地,让农户全面了解保护性耕作的好处,向传统农耕方式说“不”。

(3)通过农机购置补贴,促进保护性耕作工作的进行。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提供了机具的保证。通过对保护性耕作机具补贴率适当提高并重点补贴保护性耕作机具等措施,加大对保护性耕作机具的补贴力度,提高保护性耕作机具的拥有量和装备水平,以保证大面积推广保护性技术的需要。

(4)加强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力度,不断完善技术模式和运行机制,推进保护性耕作社会化服务。要加强机具的研发、改制和选型,为技术的应用提供满意的机具保障。要不断推进保护性耕作社会化服务,培育、扶持、发展一批保护性耕作农机大户、农机经纪人及专业合作组织,探索保护性耕作市场化运行机制,提高农机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高旺盛.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发展趋势[J]. 中国农业科学,2007,40(12):2702-2708.

[2] 吴家安,刘恩宏,陈长海,等. 黑土耕地保护性耕作技术[J]. 农业科技与装备,2014(9):69-70.

[3] 贾洪雷,马成林,李慧珍,等. 基于美国保护性耕作分析的东北黑土区耕地保护[J]. 农业机械学报,2010,41(10):28-34.

[4] 于磊,张柏.中国黑土退化现状与防治对策[J].干旱与资源与环境,2004,18(1):99-103.

猜你喜欢

保护性耕作水土流失黑土地
保护黑土地刻不容缓
黑土地上稻花香
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示范要点
水土保持对防治水土流失的关键
吉林省土地整治规划效益分析与评价
谈我国东北地区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
北方农田土壤有机农药污染现状及修复技术综述
阿荣旗保护黑土地的做法
摘取黑土地上黄金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