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斋里的孤独演讲

2016-05-14郭奕文

初中生世界·八年级 2016年7期
关键词:潜心书斋瓦尔登湖

郭奕文

作家余华从美国讲学回来,感到非常“惭愧”,因为他发现“欧美那些大名鼎鼎的作家,都甘于寂寞,常年躲在家里,用写五本书的精力去写一本书;而我们却都在用写一本书的精力去写五本书,主要的精力却用在抛头露面上”。所以他准备少写精写,潜心创作,把自己“躲”起来。

作家熊培云在《重新发现社会》一书中说过:“写时评或社论,是书斋里的孤独演讲,必须得我自己潜下心来。然而,这就够了。”

写作,是书斋里的孤独演讲,又有哪项事业不是如此呢?此种“孤独”,却并非一种感受,而是潜心于事业的一种状态。

村上春树曾说过,他毕生写作,只为进入“灵魂的地下二层”。他将自己真心热爱的事业比作一个地下室,它共有两层。许多人徘徊在地下一层,他们没有潜心的勇气和毅力,付出了一些时间和精力去探寻,虽得其表,却也乐在其中了。

“灵魂的地下二层”没有外界的喧扰,只有内心的沉静,唯有如此,才能对自己的事业进行进一步的开拓。想必这是村上春树,也是每一个潜心事业者所追寻的真谛。

每个人都明白潜心钻研的好处,可不是所有人都能耐得住书斋内的孤独。他们也做演讲——抛头露面,口若悬河,把自己仅有的知识当作资本来炫耀,来博得众人的鲜花和掌声——在掌声中,他们也沉醉了,忘了自己是谁。这样的“演讲”,表面上热闹非凡,实则挖掘的内涵已越来越少。

然而所谓“孤独”的演讲,真的只是一个人的苦心孤诣吗?不,“孤独”其实最有力量。

“孤独的演讲”,是对我们思想的反复磨炼,只有在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之后再去发声,我们的思想才能有更为深远的影响。此时,它会赢得大众发自心底的认同与尊重,它不孤独。

不由得想起梭罗和他的《瓦尔登湖》。那个自由的灵魂,厌倦了世俗喧嚣,一个人来到瓦尔登湖畔,只有纯粹的自然与他为伴。他将时间用来在自然中优游,澄澈自己的心灵,从而更好地投入到思索之中,哪里有什么名利的挥洒?如此,诞生了与这里的自然一样的纯粹而深邃的《瓦尔登湖》。因此,这部书才成为对理想执着追求的典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后人前行,这难道不是“孤独演讲”的伟大力量吗?

余华说,要将自己“躲”起来,潜心创作,这同样是书斋里的孤独演讲。只是我们需铭记,“躲”起来并非追求与世隔绝般的出尘,我们总是社会中的人。要“躲”开的是那些扰乱心绪的无关之物。演讲,总还是要让自己的思想传播于大众的。

在这个大家都忙于发声的时代,唯愿潜下心来,在书斋里做自己的“演讲”。

(选自2015年第19期《作文与考试·高中版》,本刊有改动)

鉴赏空间

本文题目是《书斋里的孤独演讲》,其实并不是演讲稿。开篇引用作家熊培云的一段话,交代标题的来源,提炼出关键词“潜心”;随后正面例举村上春树对“灵魂的地下二层”的追求,反面例举拿仅有的知识做资本炫耀的学者,在对比中阐释“书斋里的孤独演讲”的含义,并由此拓展开去。作者很有见地认为,“孤独的演讲”是对思想的反复磨炼;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之后再去发声,这样的思想才能有更为深远的影响。作者还举了梭罗和他的《瓦尔登湖》的典型事例,说理充分。本文最大的特色是定点深钻,层层深入,论述具体而形象,极具思辨色彩。

[读有所思]

请你谈谈“书斋里的孤独演讲”具体指的是怎样一种状态?

(杨 黎/设计)

猜你喜欢

潜心书斋瓦尔登湖
我的书斋
The hermit thoughts in Walden《瓦尔登湖》中的隐士情怀
《瓦尔登湖》中的隐士情怀
文人学士的书斋名
三尺书斋容天下
大美于斯书斋外
亨利·大卫·梭罗的《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澄明之境,澄澈之书
突出特色学雷锋“五老”潜心育后人
潜心筑平台 全力献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