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故乡·青台中学

2016-05-14陈学明

师道 2016年7期
关键词:操场中学教室

陈学明

很多年了,我一直想为青台中学写点什么。这是一种奇怪的情愫。我该怎么称呼她呢?我的母校?我初中在那里只读了一年级,我内心深处更觉得关口中学是我的母校。我的家?我们在青台中学只住了五年。在父母的以校为家的教书生涯中,青台中学只是其中的一站,时间不是最长。但我的儿童时代是在青台中学度过的,一些记忆的片段,历久弥新,时时让我有提笔的冲动。

据父亲回忆,青台中学约建于六十年代初期,原址是一座寺庙。在1985年左右,学校迁建到一公里开外的地方。90年代,乡村中小学合并,青台中学合并到大灵中学,迁建后的校园又改为青台小学。作为一所山区中学,她存在了三十多年,培养了三千名左右的学生。

学校建在公路西边的一块山地上。从公路边的一段陡坡上来,是操场。三幢主体建筑,围着操场成品字形分布。北边的一幢,一条走廊两边十来间房子,是教师宿舍。南边的一幢,三间教室,加几间教师宿舍。中间正对操场的那幢,地基比另两幢高出约两米,是三间教室、两间住校生宿舍和两间教师宿舍。学校的后面,是一溜的山,典型的丘陵地貌,连个山头也分不清。学校的食堂,在最北边的山坡下,厕所呢,又在南边的山头上。学校南边不远处地势低的地方,是铺咀小学,一样的品字型布局。

父亲1972年到青台中学教书,1984年离开。从我记事起,他就经常带我去学校,他上课时,我就独自在校园里玩耍。1979年我上小学二年级,他就正式把我带到学校了。三年级,母亲调到铺咀小学教书,我们就在青台中学安了家。我在青台中学读完初一后,转学到关口中学,父亲也在次年调到了别的学校。

我在青台校园里生活了五年。当时的学校,十几个教师,六个班的学生。学生大多走读,教师住校。那几年,我和另外几个同龄的教师孩子到处疯玩,学校的每个角落都十分熟悉。学校的师生看见我们几个尚在读小学的孩子,也经常逗我们玩。我童年的记忆,基本上都和青台中学相关。

记得每天早上,学校的钟声敲响,师生们起床,在操场上列队,跑步,然后早读。读完了,吃早饭,上课。学生跑步时,我也起床了,父亲让我跟在队伍后面跑,我跑了几步,就偷偷溜掉。学生早读,父亲让我也读书。我搬个小板凳,坐在教室外面的走廊下,哇哇背我的小学语文课本。那课文太简单了,我两三遍就背了下来,然后无所事事。有一次在家里的书柜找到本《毛主席诗词》,就在走廊上背“小小环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隔壁的汤老师发现我读错别字了,走过来给我纠正。后来父亲从广济的姨妈家拿了本《小学生背古诗》回来,我的早读有了新的内容,前后背了好几年。

放学后,大部分的学生回家了,离家远的学生住在学校里,印象中有些男生就睡在课桌上。暮色苍茫时,教室里点着煤油灯,学生做作业,老师批改作业,辅导学生。这也是我比较开心的时刻,我几个教室乱跑,找他们的闲书看。都是些发黄的没头没尾的书,有本书的内容我记忆深刻但不知道书名,等到儿子看这本书时我才知道是《吹牛大王历险记》。还有本书,《李白杜甫诗选讲》,不知怎的书的主人没收回,至今还在我的手里。

那个年代,学校的老师都有看书的习惯。我小时候从没看见老师们打牌搓麻将,只是偶尔看见他们下下象棋军棋。没有图书室,老师们从牙缝里省点钱,自费订报纸。那几年报上连载小说,邮递员几天来一次,来过后,报纸都在传着看。那些连载的小说被细心地裁下来,装订成册,大受欢迎。我们这些孩子,等大人看完,也都拿来看,记忆中有《潘玉良传》,还有好几本琼瑶,《心有千千结》等。有几个老师订杂志,印象深的有份《萌芽》,我每次都眼巴巴地等着大人借给我看。每个老师都有个书架,我经常溜到他们房间里,那些书架上的书,也是我童年的读物。他们都很慷慨地借给我看,弄得脏兮兮的还回去也不在意。有次向教数学的赵老师借了本《趣味数学三百题》,借时他很高兴,鼓励了我一番。还给他时,他摇摇头,说我没看,我纳闷了很久,不明白他是如何知道的。

操场西南边的山坡,长着几颗杂树,破破烂烂的。有一年,学校决定把它改建成植物角。师生们自己动手,从家里带来锄头铁锹等工具,中午和放学后,自发地参加劳动。经过几个月的整理,山坡变成了梯田状,石坎修得整齐又漂亮。好像每个班级都分到了一块,种上花草。那些花草也是师生们从家里带来的。有人带来了一颗花苗,说是玫瑰,在当时可是珍稀品种。大家找了块最好的地方把花苗种下,经常浇水松土,小心呵护。那段时间,我背着书包去上小学,路过时都要趴在石坎上看看花有没有长高。初夏季节,那棵花不负众望,开出了红红的花朵。全校都兴奋了,每天很多人围着花看,还争论花杆上长刺的是玫瑰还是月季。

山区的中学,每年没有几个人能考上高中,上了高中能考上大学的更是凤毛麟角。但老师学生们都很努力,有时学生在我家后面的山上大声读书,我在书声中醒来。晚上青灯如豆,父亲经常去催他们睡觉。学校有几个年轻的教师,中专师范毕业,来时比学生们大不了多少,教书都是顶呱呱。教英语的夏火松老师,戴着厚厚的眼镜,学究气最浓。他让我每天上学路过他宿舍时问他一个英语单词,背下来。有次我问他雨伞怎么读,太复杂了,我学了好多遍,上学差点迟到。他除了英语,还很喜欢背古文,他有套上下两册的《古文观止》,老在早晨和黄昏后,拿着在操场边踱着方步大声背诵。那本书我多次翻过,繁体字,天书一般,印象中他还给我讲过这是本怎样的书。他一直想上大学,在学校里边教书边自学。那个年代,当个中学教师,已经实现了农家子弟所有的梦想,再去上大学,荒唐又可笑。听说他的父母极力反对。但他还是费尽周折考上了大学,在我们的遗憾声中离去,如今已是一所高校的博导。

当时学校的明星,是那些出类拔萃的学生。早些年有个韩志伟,考上了武汉大学哲学系,经常在寒暑假来学校玩。有次他和我爸爸聊天,说他的弟弟(也是我的伙伴)读书不用功,虚度光阴,我在旁边听了吃了一惊,那句话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中。还有比我高一届的涂愈明,绝对的学霸,考上黄冈中学后考上清华,留学英国,成为青台中学最大的骄傲。我很幸运地成为他高中的校友,他始终给我兄长般的关怀,上大学的那几年,寒暑假我们还经常见面。

上高中后,我再也没有回过青台中学。今年清明节,路过铺咀,我停下车,和父亲上去走了走。几户人家散落在学校的旧址上,哪里是当年的操场,哪里是当年的教室,我都认不出来。我又去看看了当年的小学,还有曾经的家,都是面目全非。只有那条公路,还依稀旧日模样,通向我童年的记忆。“勿忘初心,方得始终”,儿时的我,没有太多的理想,但我一直记得那株盛开的玫瑰,和那踱着方步读书的身影。“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那些遥远的记忆,和它们所蕴含的古老的哲理,偶尔会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在我人生的道路上给我些小小的激励!

责任编辑 黄佳锐

猜你喜欢

操场中学教室
不要在教室打闹
操场的一天
学校操场
下课了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酝酿睡意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诸暨市学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