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镇街释放精准扶贫潜能探析

2016-05-14黎中华

现代农业科技 2016年7期
关键词:贫困村贫困户攻坚

黎中华

摘要 结合重庆市潼南区玉溪镇精准扶贫基本情况,总结了玉溪镇精准扶贫的经验与做法,分析了当前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 精准扶贫;基本情况;经验做法;问题;原因;对策;重庆潼南;玉溪镇

中图分类号 F3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7-0303-04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镇(街)作为扶贫一线骨干力量,既是扶贫攻坚由“区域精准”转向“个体精准”的“执行者”,更是“因情施策”转向“私人订制”的“转化者”,其角色扮演是否到位,组织实施得力与否,直接关系着扶贫政策落实到“最后一公里”是否精准到位、正中靶心。笔者以重庆市潼南区玉溪镇转变认识、改进作风、创新模式实施精准扶贫为例,进行深入探究。

1 精准扶贫基本情况

玉溪镇地处潼南西北,下辖1个社区居委会,10个行政村,83个社,总人口3.2万人。2002年潼南被纳入市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后,玉溪镇前后经历整村推进、整村脱贫、巩固脱贫成果3个阶段,先后实现大龙、双龙两村整村脱贫,完成扶贫搬迁46户,红层找水打井2 000余口,危旧房改造300余户,全镇绝对贫困人口下降405人,扶贫攻坚取得明显成效。但根据2014年扶贫开发精准识别结果,该镇仍有贫困村3个,建卡贫困户885户2 149人,其中深度贫困户36户80人。与此同时,贫困村基础设施滞后,扶贫项目粗放“漫灌”,扶持效益不到户,群众宁愿“守贫”、不愿“摘帽”等扶贫普遍问题依然存在。

精准扶贫启动后,作为全市首批脱贫重点乡镇,玉溪镇先行先试、破冰前行,积极探索精准扶贫路子。围绕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六个精准”要求,该镇找准角色定位,多向聚集合力,着力打造精准扶贫的创新模式,全力以赴拔“穷根”、改“穷业”、换“穷貌”。经过4个月攻坚,全镇完成扶贫资金投入1 500万元,成功实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安置点、集中性供水点、道路交通网络、生产生活便道等建设扶贫项目13个;3个贫困村成功引进种养殖大户、企业21个,流转土地200 hm2以上,发展台湾鱼鳅、双孢菇、中草药砂仁、花椒种植等特色产业,为贫困户增加土地收益60余万元。所有贫困村“八个有”、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全部达标,脱贫群众对收入及长效保障措施等认可情况良好,所有贫困户收入超过脱贫标准线。

2 精准扶贫的经验与做法

2.1 当好“传动轴”聚合力,打造“全民式”扶贫

如期实现脱贫目标,发挥乡镇带动作用是基础,镇村干部倾注真情帮扶困难群众是关键,引导群众主动参与攻坚是根本。在具体实践中,玉溪镇通过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模式,构建责任驱动、服务带动、干群互动工作氛围,确保全镇上下共谋“一盘棋”、拧成“一股绳”。

2.1.1 帮包责任“驱动”。按照“帮扶不漏户,户户有干部”的要求,该镇所有镇村干部与扶贫对象结成对子,并通过签订脱贫目标责任书实行扶贫责任包干、任务绑定,切实将帮包干部、驻村队伍工作责任贯穿于贫困摸底、台账建立、脱贫规划、实地帮扶、跟踪问效等扶贫攻坚全过程,做到“一包到底、不脱贫不脱钩、不撤队”。同时,该镇强化教育引导干部,有效增强干部扶贫攻坚责任感和紧迫感,引导干部当好精准扶贫的指导员、协调员、宣传员和服务员,切实做到“结穷亲、真扶贫、拔穷根”。

2.1.2 贴心服务“带动”。建立走访帮扶机制,实行镇干部定期走访、村干部包片随访,并要求镇党委班子带头示范,利用周末时间开展入户走访、现场督促等工作,确保扶贫攻坚工作紧抓在手、全力推进。同时,要求干部在走访过程中,扎实开展政策宣传、扶贫问症、致富支招等工作,有效帮助贫困户找准致贫原因、制定脱贫规划、增强致富信心。扶贫攻坚期间,该镇干部与联系单位一道开展拉通式走访20余次。通过经常性走访,有效保障了扶贫政策深入人心,形成了干群携手、齐力攻坚的良好氛围。

2.1.3 开门扶贫“互动”。扶贫攻坚涉及面广,具体到各村各户情况复杂,必须因地制宜、因情施策才能有效实现精准脱贫。在落实扶贫项目、制定扶贫措施等工作中,该镇坚持开门扶贫,着力加大扶贫政策公开及信息宣传力度,充分征求群众的想法和建议。如在规划3个贫困村道路建设过程中,该镇积极组织当地群众参与道路规划设计,既满足了当地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有效避免了群众因道路修建占用土地而造成的矛盾纠纷。又如,该镇专门建立扶贫信息中心,每周编制扶贫动态手机报,定时向贫困户发布全镇扶贫工作进度、惠农政策、种养殖技术等扶贫信息,并设立意见反馈热线,及时收集群众反馈意见,赢得广大群众好评。

2.2 当好“导航仪”夯基础,打造“固本式”扶贫

贫困村项目建设是整村脱贫的重要保障,项目的选择、设计、实施直接决定着生产要素和资源能否精确配置到位,决定着项目效益能否最大程度发挥,群众能否从中受益。在项目落实过程中,该镇按照“科学统筹、合理规划、量质并重、群众参与”的原则,以贫困村为主战场,以“八个有”为目标,有效整合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各类涉农项目和资金,捆绑打包,统筹使用,综合施策,全力助推基础设施建设精准到位。

2.2.1 因地制宜,精准立项。为实现精准扶贫目标,玉溪镇坚持瞄准“穷根”、精选“药方”,改“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确保有限资源用在刀刃上。在项目规划中,该镇坚持做到“三个必看”,一是看基础,对道路交通、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明显低于全镇水平的村进行集中攻坚;二是看产业,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向产业集中区、规划区倾斜,为贫困村资源引进、产业推进创造条件;三是看民意,通过召开村社院坝会等形式,征求群众意见和想法,为项目建设争取群众的支持和配合。围绕以上原则,该镇规划建设泥结碎石路26.1 km、人行便道11 km、村级水泥路11.7 km、集中性供水点3处,并对4座漫水桥、8口山坪塘进行整治,确保了扶贫项目精准到位。

2.2.2 多措并举,改善民生。重点抓居住条件改善,按照政府主导、群众筹资、项目补助的方式投入500万元修建五通村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安置点,解决该村20户建卡贫困居住困难。落实D级危房政策,对6户贫困户危旧房进行改造,确保了所有贫困户有稳固安全住房。狠抓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实施贫困村服务中心升级改造,完善便民设施建设,规范化打造农村超市、村级卫生室及文化中心户,为贫困村群众提供便利。

2.2.3 群众参与,强化监管。为有效确保扶贫项目建好实用,该镇建立“三个到位”工作机制,充分发动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监督,切实保证工程进度和质量。首先是思想引导到位,项目实施前,由帮包干部、驻村队伍深入村社,逐户动员群众积极参与当地扶贫项目建设,配合施工队伍施工。同时完善各村村规民约,引导群众以维护集体利益、支持公益事业建设为荣,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实施。然后是项目公开到位,坚持定点公开和现场公开结合的方式,抓好扶贫项目信息公开。利用各村政务公开栏,开设“扶贫项目公开专栏”,对各村项目实施单位、实施内容、工程标准等信息进行全面公开。同时,在项目建设点选址设立公开栏,方便群众监督。其次是现场监督到位,积极发挥扶贫义务监督员作用,要求各村组织监督员每天到场监督,并做好监督情况报告,及时整理上报存在的问题,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和进度。

2.3 当好“说媒人”引产业,打造“捆绑式”扶贫

该镇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扶贫攻坚的根本举措,因地制宜发展贫困村特色产业,并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土地流转、贫困户就业等方式,有效形成利益联系机制,实现贫困户与产业“捆绑”式发展,确保贫困户持续增收。

2.3.1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立足贫困村和贫困户实际,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点围绕蔬菜、粮油、畜牧、渔业、经果等产业,着力在培育上下功夫,确保每个村都有特色产业、每户人都有致富门路。如在五通村成功引进种养殖大户8户,分别发展中草药砂仁20 hm2、优质核桃种植20 hm2、优质柑橘10 hm2、蘑菇种植1万m2,培育养羊大户3户。共计每年为该村创造土地流转收益21.55万元,其中贫困户收益达5.82万元,并提供60个工作岗位。

2.3.2 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发挥好龙头企业、合作组织、致富能手等作用,把贫困群众的利益联系起来,引导入股参与“保底分红”,增加租金、股金和薪金收入。如引导大学生村官创业,投资20万元成立鑫源蔬菜种植公司,发展双孢菇温室种植。该公司流转深度贫困户土地1.33 hm2,预计年产双孢菇120 t,产值达50万元。同时,为帮助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该公司以土地折资入股、保底分红模式带动贫困户发展。经签订协议,有7户贫困户共计0.56 hm2,土地折资共计5.46万元。承包土地、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管理及抗市场风险能力等合计折资50万元。按每股2 000元折算,共入股250股,深度贫困户入股27.3股,合计277.3股。种植场承诺1年期满决算1次,土地收益起码保足租金底线,盈余按股分红,预计每年年底为该村深度贫困户分红28 000元。又如,书房村支部书记组建成立晨风家庭农场,发展台湾鱼鳅养殖。该农场每年为该村创造土地流转收益4.8万元,其中贫困户土地收益达1万元。同时,每年为当地贫困户提供工作岗位8个,人均增收7 000余元。同时,积极倡导致富能力强的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结对子,建立稳定的契约关系,通过“1对1”联系帮扶、养殖大户代养贫困户猪羊等方式,全方位铺设致富路,助推全面脱贫。

产业化扶贫是扶贫开发的必由之路,也是精准扶贫的必然选择[1-3]。该镇通过发挥产业“媒人”作用,既在本地资源与社会资源之间牵线搭桥,通过龙头、大户带动产业扶贫,更在产业发展与贫困群众之间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户分享农业增值收益,彻底解决了过去“扶农”不“扶贫”,产业“进村”但效益不到户等问题。

2.4 当好“服务员”添活力,打造“造血式”扶贫

抓好扶贫攻坚,既要重“输血”,更要重“造血”,这样的扶贫才是讲实效的扶贫,才是“扶真贫”。如果扶贫不扶志,扶贫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即使一度脱贫,也可能会再度返贫。在解决“失志型贫困”中,该镇坚持把扶贫与扶志有机地结合起来,既送温暖,更送志气、送信心,切实从思想上、精神上帮扶,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和技术培训,帮助他们树立战胜困难、摆脱困境的信心和斗志。

2.4.1 宣传发动开路。在广泛深入宣传精准脱贫目的意义及相关政策的基础上,该镇重点开展“四算账四破除四树立”的宣传教育:一算“目标账”,破除温饱即安的观念,树立大干快富奔小康的观念;二算“横比账”,破除自给自足的观念,树立不甘落后、赶超先进的观念;三算“效益账”,破除小农经济观,树立发展产业经济和效益农业的观念;四算“潜力账”,破除增产到顶、潜力挖尽的观念,树立大搞产业和深度开发的观念。通过宣传教育,大大激发了全镇群众思脱贫、奔小康的热情。

2.4.2 先进典型引路。积极发现挖掘扶贫攻坚中先进干部、致富典型,并通过现代传播媒体、镇内宣传阵地、“名嘴”宣讲队等进行有效宣传,激发困难群众参与扶贫攻坚、决战扶贫攻坚的激情和信心,摆脱等、靠、要、怨的思维定势。如该镇通过《潼南报》对产业引进能人、代理主任傅兴文进行宣传,有力激发了各贫困村干部干事创业、倾力扶贫的工作热情。又如,对残疾人凭借规模种植发家致富等事迹进行宣传报道,在群众中形成了脱贫先立足于自力更生的良好氛围。

2.4.3 对接服务铺路。坚持主动对接,既为群众脱贫出谋划策,又为群众提供必要的生产经营知识服务,全力为贫困户铺就致富路。如该镇发动本镇农技人员组建“农业生产知识培训队”3个,深入村社院落现场讲解种养殖知识,提高贫困群众生产能力。又如该镇积极推进“农机专家+乡土人才”连锁超市建设,由区农委、镇农服中心15名专家及本镇种养殖专业户12人组成技术队伍,通过在镇设立咨询点、各村设立服务点、公布热线电话等方式,为群众提供蔬菜、经果、水产等方面科学技术指导及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切实为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提供强力保障。

2.4.4 培训引导就业。引导有劳动力的贫困群众参加技能培训,提升致富信心和能力。整合远程教育、呼叫中心资源,建立贫困村集中培训点,每周集中开展1次职业技能培训,提高群众就业技能。开设“田间学校”,由农委组织教育队伍,开展200人次种养殖技术培训。强化充分就业社区建设,组织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300余人次,转移贫困村劳动力200余人。

2.4.5 强化机制保障。建立脱贫“兜底”机制,将特殊贫困群体全部纳入农村低保。扩大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及养老保险覆盖范围,着力提升贫困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并为所有建卡贫困户统一购买扶贫小额保险及扶贫大病医疗补充保险。

服务困难群众永远在路上。该镇积极发挥群众“服务员”作用,当好群众的“贴心人”,切实围绕贫困户基础差、底子薄等特点,强化对接服务机制、真心扶贫,切实让扶贫政策、特惠机制精准落实到户、帮扶到真正的穷人,做到了精准扶贫不务“虚功”、不“失真”。

3 当前精准扶贫存在问题及原因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全力投入扶贫攻坚,部分地区已进入“打扫战场”、全面验收阶段,扶贫经验、工作特色逐步显现,扶贫成效正逐步放大[4-5]。但总体来看,通过对全市的了解,各地精准扶贫仍然存在一些工作“短板”和“盲区”,仍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3.1 思想认识偏离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的核心在于到村到户,本质在于扶助穷人。无论是区域发展项目还是到户项目,其落脚点应当是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减少穷人。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对精准扶贫理解不透、认识不深,导致扶贫政策难以到达真正的贫困户。

3.1.1 攻坚目标不聚焦。个别非重点区域认为贫困人口整体贫困程度相对较浅,脱贫越线难度不大。因此,扶贫攻坚工作重点放在了整村扶贫解决“八难”“八有”上,没有把重点聚焦到贫困家庭、贫困人口脱贫越线上来。

3.1.2 认识观念有偏差。个别干部热衷于在精准扶贫中“抢时间”、上项目、造典型,仅依靠“涓滴”效应解决贫困户脱贫问题,把本应该是到人到户的“细胞工程”做成了“面上工程”。

3.1.3 工作方式方法陈旧。个别地区对精准扶贫核心要义领悟不透彻,没有将精准化理念融入扶贫工作整体战略,往往见子打子、走老路子、用老办法,对贫困户的扶持依然停留在一般的如春节“送温暖”的形式上,忽视对贫困户的持续关注和能力开发建设。

3.2 帮扶机制偏离精准扶贫

为强化扶贫攻坚力度,全市各地纷纷出台帮扶机制,实施“1对1”或“多对1”帮扶,但实际工作仍存在帮扶责任落实不到位、联系帮扶走形式等问题。

3.2.1 思想不够重视。被下派的区县部门干部,把驻村工作当成常规任务,对驻村帮扶工作认识不到位,个别人身去心不去,驻村不干事,反而增添基层工作负担。

3.2.2 工作方法简单。部分区县驻村队伍、镇村帮扶干部未经培训、仓促上阵,对自身职责、工作任务不了解,不会开展农村工作。同时,缺乏精准帮扶方法,有的仅是拉家常、混脸熟,对帮扶措施不了解、不宣传。

3.2.3 工作作风不实。有的区县部门任务下交现象明显,但真正走村入户、帮包到位的不多,把帮扶任务普遍压到基层一线。有的驻村队伍没有真正深入贫困村贫困户,存在“走读现象”,工作搞形式。有的不遵守工作纪律,把走村入户当成观光旅游,距离远的不去,路难走的不愿意去。

3.3 宣传引导偏离精准扶贫

3.3.1 宣传工作不系统。部分区县宣传力量整合不到位,宣传内容和形式五花八门,宣传口径不统一,导致宣传前后矛盾、部门与部门宣传内容交叉,宣传效果大打折扣。

3.3.2 宣传工作不深入。没有真正把宣传工作做到一家一户,有些群众对扶贫攻坚工作知晓度不高,导致群众担心政策不具有延续性,越线却不愿脱贫。

3.3.3 扶志工作不到位。有的区域扶贫不扶志,对贫困群众精神思想贫穷不关注。有的区县宣传引导方式不到位,只注重报道脱贫致富先进典型,对贫困群众“等、靠、要”等思想认识关注度不高、引导不到位,甚至有的为完成脱贫目标送钱物,造成反面效应。

4 推进精准扶贫的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释放精准扶贫中的乡镇潜能,就是要在构建机制体制上当好“导航”,在找准路上做好“牵引”,在精准推进上干好“细活”,在精准落地上搞好“衔接”,才能确保贫困人口一个不落地精准脱贫。

4.1 注重“三个转变”,确保乡镇主动作为

4.1.1 转变观念。精准扶贫最终目的不是造“花瓶”、建“盆景”,也不是扶大户、造典型,而是要解决每一个贫困群众生产生活难题,帮助他们持续增收、脱贫摘帽。各地在制定扶贫目标、实施方案等过程中,要树立正确“风向标”,严防乡镇出现政绩观偏差,把扶贫攻坚做成面子工程,将扶贫政策当成个人政绩的“东风”,导致精准扶贫工作最终“脱靶”。要始终坚持结合实情、张弛有度,量身定做时间表、路线图,有效防止乡镇为“抢时间”出成绩,只顾“面子”不顾“里子”,最终导致贫困群众受益不多、扶贫成效大打折扣。

4.1.2 转变作风。精准扶贫不是一阵风、过路雨,干部结对帮扶也不是喊口号、走形式。各地要切实围绕“谁来扶贫”“是否用心扶贫”等问题,建立相应责任追究、奖励激励等工作机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要把扶贫成效与干部绩效、选拔任用相挂钩,切实通过扶贫一线考察任用干部,并激励各级干部到脱贫攻坚战场上锻炼身手、增长才干。基层乡镇要建立完善帮扶责任机制,让干部签订目标责任、立下“军令状”,实行帮包责任“终身制”,促进包帮干部用心干事、真情扶贫,真正打造一支“永远不走的扶贫队伍”。要加强教育宣传,树立先进典型,形成浓厚扶贫氛围,引导帮扶队伍务实作为、敢于担当、乐于奉献,做到真扶贫、扶真贫。

4.1.3 转变模式。乡镇扶贫队伍是扶贫攻坚的中坚力量,精准扶贫不仅要干部队伍用心用情,更需要精准的工作模式和科学的工作方法。各地要积极整合扶贫力量,充分结合乡镇脱贫实际需要,科学搭配人才资源,切实构建一支上下联动、搭配合理、业务精湛、指导力强的高素质队伍。要提前抓好扶贫专业知识培训,着力提升帮包干部贫困甄别、政策宣讲、带动发展等扶贫业务水平,有效培养一批扶贫“标兵”和能人,积极避免干部临阵磨枪、仓促应战,提高干部帮扶实效。

4.2 注重“三个分类”,确保科学精准施策

4.2.1 实施对象精准分类。明确工作重点才能有瞄准点,才能有的放矢。精准扶贫首在对象精准,有效解决“扶持谁”问题、摸清贫困底数,才能针对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因情施策。各地要把扶贫对象精准作为扶贫工作核心,切实指导乡镇开展拉通式调查摸底,通过开展逐户走访、入户调查、民主评议等贫困识别工作,切实摸清贫困人口基数,做到不漏一户、应扶尽扶。各乡镇结合本地贫困村、贫困户基本情况,认真做好贫困人口及致贫原因分类,为上级部门制定扶贫措施提供依据和参考[6-7]。

4.2.2 实施措施精准分类。要以习近平书记提出“五个一批”为指针,充分结合本地贫困具体情况,积极推进产业脱贫,充分挖掘农村潜力,依托扶贫刺激本地产业,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双手致富,实现就地脱贫。推进政策“兜底”脱贫,对确实无劳力的,筑牢政策保障底线,享受发展成果。推进帮助就业脱贫,加大就业信息宣传和共享,开展再就业培训,确保有条件的贫困户“1户1人1技能”全覆盖。推进教育帮扶脱贫,发挥乡镇调解和亲情感化作用,解决因子女不孝、家庭成员不和谐等致贫问题,推进法律援助脱贫,对子女不尽赡养义务等涉及违规违法的特殊贫困家庭,及时提供法律援助,保护合法权益[8-9]。

4.2.3 实施区域精准分类。精准扶贫既要“瞄准个体”,也要“瞄准区域”,不能搞“千篇一律”、批量生产。要合理制定扶贫政策,不能为造典型、出亮点而盲目上项目,更不能以扶贫为借口,要切实针对不同区域、不同贫困基数、不同致贫原因等情况实施分类指导,科学规划各项乡镇扶贫“蓝本”,制定符合乡镇实际的扶贫策略,坚决防止一概而论、不切实际搞效仿、一哄而上添项目,导致脱离扶贫实际目的。各乡镇要结合贫困村实际以及贫困人口组成情况,立足当地资源,用心把脉、对症下药,做到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催动贫困村脱贫潜力有效释放。

4.3 注重“三个延伸”,巩固精准扶贫成效

4.3.1 扶贫产业向富民产业延伸。产业扶贫是扶贫开发的核心内容,发展扶贫产业不是“锦上添花”,“扶农”不“扶贫”,更不能只“育苗”不“栽花”,要切实抓好产业引进、项目落地、跟踪服务等关键环节,既确保产业效益,更确保群众受益。要实施扶贫资金精准导向,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确保资金跟着穷人能人走、围绕产业项目转。要做好扶贫产业跟踪服务,坚持“一产一专班”,对扶贫产业分别落实项目负责人,进行全程跟踪服务,有效帮助企业及种植大户解决产业基础、经营管理、产品销售等问题,全力助推扶贫产业见成效、增效益。要坚持瞄准扶贫对象,进一步完善扶贫经济组织与贫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围绕解决资金、市场、技术三大瓶颈,着力做好金融扶贫、致富带头人培训等工作,系统地推进精准产业扶贫,为贫困农户增收脱贫夯实基础[10]。

4.3.2 扶智式扶贫向扶志式扶贫延伸。习总书记强调,“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精准扶贫既要通过宣传教育、技能培训等方式提升贫困群众发展生产的能力,也要通过“扶志”,让贫困群众心甘情愿想致富。要重视发挥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要注重社会风气营造,切实转变贫困群众意志消沉、精神萎靡、贫困悠然等消极思想。要注重社会舆论导向,切实形成“扶贫不扶懒人”“不劳者而不得食”的共同认识。要强化思想引导,切实转变贫困户相互攀比、比穷不比富、坐等政府救济等现象。

4.3.3 扶贫帮扶向社会关注延伸。政策扶持的最终目的是帮群众办成事、办好事,要切实提升扶贫政策含金量,在政策许可范围内解决好配套的实际问题,下放部分权力,精简审批程序。发动全社会资源植入扶贫事业,充分运用市场的手段和方式,依靠市场的力量、社会的资源来推动精准扶贫。积极开展扶贫志愿活动、公益活动,进一步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扶贫攻坚,全方位跟踪服务脱贫群众,多渠道增加脱贫群众收入。建立完善贫困预警机制,持续加强特殊地区贫困关注力度,做到早想办法、早提对策,确保各地及时作为、精准作为。

5 参考文献

[1] 梁传军.瞄准主要问题 实施精准扶贫: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为例[J].青海金融,2016(1):40-42.

[2] 李宏.关于西藏和四省藏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思考[J].西藏发展论坛,2015(6):47-51.

[3] 李瑞华,潘斌,韩庆龄.实现精准扶贫必须完善贫困县退出机制[J].宏观经济管理,2016(2):28-30.

[4] 张静.精准扶贫与地方扶贫立法创新思路[J].人民论坛,2015(26):106-108.

[5] 郭小妹.精准扶贫机制实施的政策和实践困境[J].现代经济信息,2015(23):70.

[6] 邓维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2014(6):78-81.

[7] 邓小海,曾亮,罗明义.精准扶贫背景下旅游扶贫精准识别研究[J].生态经济,2015(4):94-98.

[8] 葛志军,邢成举.精准扶贫:内涵、实践困境及其原因阐释:基于宁夏银川两个村庄的调查[J].贵州社会科学,2015(5):157-163.

[9] 黄承伟,覃志敏.论精准扶贫与国家扶贫治理体系建构[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5(1):131-136.

[10] 张笑芸,唐燕.创新扶贫方式,实现精准扶贫[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9):1118-1119.

猜你喜欢

贫困村贫困户攻坚
杜造海:从贫困户到脱贫致富带头人
吕梁临县光伏扶贫实现“三个全覆盖”
宽带网络将覆盖90%以上贫困村
脱贫攻坚拉响新警报
重视“非贫困户”的满意度
攻坚脱贫
播州区委离退局开展春节走访慰问挂帮贫困户
贫困村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
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