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学该教育些什么

2016-05-14龚菊

未来英才 2016年7期
关键词:形式主义古典国学

龚菊

近些年来,各地中小幼教育盛行“国学”热。唱、诵、表演、比赛,各种形式纷至沓来,令人眼花缭乱,令家长和一线的语文教师疲于奔命与应付,令孩子们“狂欢”一阵,直到如“夏令营”一般阵风吹过,然后被忘记……然后偶然再提起——不痛不痒,不轻不重,可为可不为,似有非有。以致最后的结果,徒剩背诵几首唐诗与几句论语的形式而已。

所有这一切现象与结果,似乎都在我的预想之中。因为这是我们的教育存在的最严重的一个问题:“形式主义”!当然,“形式主义”,比什么主义都没有似乎要好得多,再怎么“形式主义”,也还是有一定内容可以做。我至少是这样理解,有了提倡与开头,有识之士乃至真正的实践者,说不定会在某时刻突然跳出来,大有作为。但时间之指待遥遥不可预期,现行教育机制几乎压得各级管理者与底层教师们苟延残喘,而真正的改革者、冒险者和实践家却总是不见雨点和雷声。这其中的原因,不用去探究它,大概是时机还未成熟吧。

但如此的沉闷和偶尔指导孩子背诵“几首唐诗与几句论语”的“国学”形式,却不时在给我“挠痒痒”。问题是“痒”靠别人“挠”能够止痒吗?越痒越挠,痒痒挠挠,一定是不准确的,无效的、折腾不已的。所以,我不得不反思:什么是国学?国学究竟该教育些什么?该这样引导教育国学?

一、我对国学的认识

什么是国学?在大家的心中,国学应该就是中国古典的经典吧?没错。那么,外国的古典经典叫什么?所以, “国学”一词,其实是中国近代产生的新词,文化史家门早界定了,“国学”是应“西学”的冲击而产生的词。近代,为了救国,不少人极力批判,甚至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大量引进“西方文化”。但是,人这种“植物”是受天时地理和土壤决定其生长和存在的,其食物与营养的吸收有一定的地域选择。要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一下子去大吃牛排面包、喝白兰地、马爹利,接受耶酥基督和古希腊罗马文化传统,或者欧洲的现代与后现代文明,并以此拯救中国,显然是欠思考的、太急功近利的行为。所有,有明智之大师们就在另外一面,固守且发扬光大中国古典优秀文化精神,力倡“国学”,而保存民族的体魄与精魂。这就是“国学”的由来。

这样一来,国学的内容就多了。例如,中医、中国绘画、中国书法、中国古典音乐(琴)、中国古典舞蹈、中国象棋围棋、中国武术、各种民间艺术和绝活、乃至中国哲学、历史、宗教(佛学与道学)、诗歌等等,几乎涵盖文化的各个领域。可以说,浩如烟海。只要深深蕴涵着中国人的民族和文化精神的所有文化遗产,都属于国学范围。

这样一来,那种把国学教育局限在背诵几节论语、几首诗歌的做法,显然就太简单化、浅尝辄止了。这也难怪,为什么席卷大江南北的“国学教育之风”,那么短暂,那么吹了一会儿,就毫无生机和趣味,以至难以坚持下去,即使硬着头皮坚持,也逃脱不了“形式主义”的厄运。再加上与日常教学内容的冲突,其简单的教育也无法得以消化与吸收。所有,有人如是反思:这样的“国学教育”,是否有“扼杀”孩子的嫌疑?“救救孩子们”吧?而其结果,又是走向反面或者极端,完全抛弃、彻底避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这就是当前国学教育的悲哀现象吧。

二、国学内容,哪些适合中小学教育

既然“国学”的内容,博大精深,浩如烟海,那么,哪些内容适合中小学教育?该如何选择?

必须明确,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俗话说,就叫“打底子”。这样推理,就是大家喧闹了二三十年的所谓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嚷了多少年了!嚷得太累了!连嚷的力气与精神都没有了!大家就干脆懒得嚷,“有鞭子”抽打,就走一步吧,就这样……

看我们的基础教育,我们的师资、课程统筹与安排;看我们的教育方向;看我们的社会和家长要求我们的教育要做些什么;看我们的教育怎么应付和怎么向社会“交答卷”——

我们的孩子们,也都在天天背诵“论语”、“孟子”选章……古典诗词70首,在各级国学活动比赛中频频拿奖,区级的,市级的,省级的,奖状多的遍地都是……

倘若要考察孩子们学到了什么,确实有那么一点。但深究,则似乎什么也没有。除了一些“小背诵”。

应该知道,国学教育,是最终要落实到一个“育”字上来,在道德、人格、社会价值观、世界观、宇宙观、人生观、幸福观等等方面,给孩子们打好基础。至于孩子最后成为什么人才,那是高等教育以及以后终身学习的事情。但在基础教育阶段,必须明确内容,排除干扰和形式主义的做派,诚心而用心,如果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认真去选择、去编排适合自己教育孩子的内容。孩子们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定会找到适合的“国学内容”,那就不是什么难事。但要放手,放手给那些在行的教育工作者,信任他们,由他们去实践、操作、摸索、总结,那就一定会有大成效。这一点尤其重要,学校领导和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多支持,少干扰,少指令……必须知道,外行管内行的结果……

当然,一线的老师们,则必须“业精于勤”, 在个人专业上发展出自己的特长、深度与优势,自信加勇于探索,走专家之路……

补充一点,但凡在国学教育方面有一定实践与思考的教育者,没有谁不明白,《弟子规》《三字经》、《论语》、《孟子》、《千字文》这些经典的选读内容仅仅是启蒙开始与入口,且由于时代的发展、文明的进步,显然需要教师做正确的引导与疏通,对于一些过时的、落后的、欠合理的、违背人性与新时代道德风尚的,要做新的阐释、引导与更新,切不可以偏废、乃至完全否定。而由于现代教学科目细分的缘故,如何在个学科之间整合与互动学习,融会贯通,都是摆在每个教育者面前的艰难课题。谁如果只停留在表面上,为了形式而“教学”,对于国学教育不仅仅都是有害的,简直是“杀人”。那就不是责任的层面,应该是师德与人格问题了!这是因为,作为“文以载道”的国学经典启蒙传统教材,显然不同与“艺”类科目。即使是“艺”类科目的教育教学,如何通过教育,在教育中完成心智的训练与人格的培养,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艺”教为始,“育人”则为根本或终极目的。任何功利化的教育,都是有害的!而虚假教育和形式主义教育,是必须彻底根除的时候了。

三、在现行中小学教材体系里如何有机地纳入国学教育

回顾近百年来的中国教育史,中国的学制体系,几乎完全移植自西方。我们的大学主体无不是理工农医乃至政法、经济、社会学、政治学等等实用学科,而院士则成为大学校长当然的资格。在中学小学稍微有点不同,中学讲授了少得可怜的我国古代历代经典作品作为点缀,小学除了十来首古诗词,几乎一片空白。严格说,几乎看不到国学教育的影子。且由于各种原因,很多人对传统经典几乎持怀疑和拒绝的态度。这相当可怕。

所以,有人士提出,重新建设中国的“古典学”,走一条与西方教育接轨的路子。也有明智人士直接进入本质,提出,我们应该“立足中国古典文明传统,自立以传授中西方古典文明问学业的”(刘小枫《重启古典诗学》)建制。凡此种种,都是强调古典传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至于可操作性,我们一定要明白,我们所意识到“国学”,其实就是古代经典典籍文本。它必须以古代文本的形式体现在教育和教学中,而不是用现代汉语的文本去解释,语境破坏,则就不是国学教育了。当然,也不能够粗暴的用现代人的思想、经验等等去错误解读,或者传授。那样,我们怎么可以直接接受到真正的“国学精神”?因此,如何选编一系列国学文本作为国学基础教育的试用教材,且立足中国古典,而不分文、理、哲、诗、史,并且有机的纳入现行教材体系,是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和紧急任务。至少,一个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有这样的意识,并自觉先行起来,自觉地探索和实践。只要大家都自觉的去作为,国学教育才会正常的进入轨道。

四、该这样教育国学

现在,有不少热衷于国学的教育机构,但多数处于民间状态,属于盈利性质。这是我国现行条件下的产物,有一定的合理性,却弊病百出。当然,比起正规教育机构,即现在的中小学教育,他们做得更多更好。而我们体制内的中小学教育,却畏手畏脚,这也怕错,那也怕错,多停留在形式和教条状态。这是极其不好的、不负责的现象。

而普遍存在争议的问题是:一、该不该重新读“国学”;二、读“国学”只需要读,然后感而化,而悟而致用,无须解释和翻译;三、必须“释经”,才能够在诵读中进一步领悟国学精神,从而学以致用。第一种看法,显然可笑。第二则趋向保守和小心翼翼,但用心良苦,且不无道理,其担忧的,正是第三种的问题所在。

综合归纳,国学教育,必须立足国学文本,通过其文本进入语感语境,才能够见得精神所在。这是须臾不能够离开的!但“释经”是对有效学习的疑难解析的必然补充,这也无法否定。只是,“释经”也是“误读和误解”产生的歧路分岔,如何把握,且不可小觑。必须谨慎才是。所以,多读多诵,从而自悟。就会避免教师导读的统一划齐,显得强制与“暴力”缺少对受教育主体的尊重,甚至走向“扼杀”。

当然,如果我们处处能够以受教育者为主体,以人格教育与道德培养为前提框架。则可以大胆去实验、实践和探索。犯不着谨小慎为。毕竟,教育。永远不可能够是完美的。

猜你喜欢

形式主义古典国学
“垂”改成“掉”,好不好?
“表演完美”也是形式主义——为政不能耍把戏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形式主义“闻着臭,吃着香”
“开会”不是形式主义,“会海”才是
挂在“墙上”的形式主义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