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学新论

2016-05-14范振英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6年7期

摘 要:给出了健康学(或称狭义健康学)的定义,说明了其重要性和意义。运作方式是讲清道理、教给方法、准备好条件,让民众自己做。认为政府应该重视它的研究、培养大量健康学专家、进行宏观层面的健康管理。目的是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并指出由它与“健康新定义的提出”和“宏观健康学”一起构成了“健康新论”的基本框架。

关键词:健康学;宏观健康学;健康新定义;健康新论;健康模式

1 健康新论

提出的健康新论是一套有关健康的创新理论和理念。

1.1 健康新定义

正确恰当的健康定义,是研究健康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否则很多问题就无法进行研究。世界卫生组织1978年的健康定义是:健康不仅指一个人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而是指一个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1](1989年又增加了道德健康)。仔细分析可知,它实际上是现实中几乎不存在的一种身心的理想状态。它不能涵盖所有人,也不能变化。

研究健康问题是为了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而它无法用于讨论许多健康问题。笔者提出了健康学新定义[2]:它立足人的宏观整体、重视现代医学、含有中医理念。其核心内容是,健康是在不同健康活力和伤害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人呈现出的各种状态的统称。其特点是:每个人都有健康状态,因此它涵盖所有人。健康活力和伤害因素都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健康是可以变化的。它包含从好到差(或从差到好)许许多多的状态。这为讨论健康模式、健康管理、中医治未病、宏观健康学以及本文的健康学等提供了逻辑上的理论基础。还可以把健康分成若干级,便于统计、评价、比较、分析、制定健康发展规划等。另外,健康新定义中还定义了健康的通俗定义,它仅指健康状态好或更好,这是不少情况下人们说的“健康”的真实含意。如“祝您健康”,就是祝您的健康状态好或更好。

1.2 宏观健康学

能引起健康状态变化的因素很多,主要因素可分为两类,这里称为两个参变量。

笔者提出了基于健康新定义、以增活力和治病为参变量的宏观健康学。它主要不是叙述两个参变量的具体内容,而是分析两个参变量的内涵、特点、作用,它们的投入、效益,以及研究它们的关系和规律的科学。并认为政府应是实施宏观健康学的主导者,我国是开创宏观健康学新时代最有优势的国家。

1.3 健康学(或称狭义健康学)

身体活力主要是指身体的机能(体力、精力、思维的反应力和判断力、生命力、适应能力、精气神等)和抵御疾病的能力(免疫力)。它是身体健康状况的重要表现,是可以变化的,是健康新定义中“健康活力”的体现。人们总是想方设法来增加人体活力,而且确实有许许多多的方法能使人的活力增加,提高健康水平。本文把它称作狭义健康学,简称健康学。总结成一句话就是:健康学是除治病以外,对能够增加健康活力、减少伤害因素、使身体活力增加、提高健康水平、减少疾病发生的各种理论、方法、手段、措施等进行研究、解释、创新、实施的科学。

健康学与现代医学不矛盾,现代医学的基础理论许多也是健康学的理论基础。把疾病预防归入了健康学,成为健康学的内容。健康学中的健康管理,需要对健康状况测定、评估、增活力的效果评价等,都离不开现代医学。当然具体到某个人时,身体活力是否真正增加还要看健康因素与伤害因素的博弈结果,健康学不能保证不得病和长生不老。显然,健康学的重要前提是笔者提出的健康新定义。即健康要能够含盖所有人,并且是可以变化的,以及承认人是有一定生长、修复和再生能力的活的生命体。

2 健康学的意义

2.1 健康学的重要性

在生产力水平低时,民众必需竭尽全力求生存,没有时间和条件去刻意追求增加人体活力。而且增活力的理论和方法少,也不容易学到。因此生了病得到医生的治疗就成了保持健康的基本手段,因此治病很重要,创立健康学的意义不大。

但是现在,我国人民生活达到小康,都很关注健康。生产力的大大提高,公休日、节假日的增加,特别是大量的退休人员,可以有很多时间去做刻意增加人体活力的事情。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提供有关的理论和方法。各种传媒、特别是互联网方便了人们的学习。最重要的是人民群众有了渴望增加身体活力、提高健康水平的愿望和要求。若能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效果很可能比现在想到的还要大很多。因此,现在创立和发展健康学能大大促进民众健康水平的提高,使我国的健康事业快速发展,变成健康强国。

2.2 对健康有了新理念和新态度

有和没有健康学,在对待健康上是两个不同的理念和态度。没有健康学,对健康的理解必然是“没有病就是健康”。人们希望健康,就必然是去想是否有病:每天在想身体的八大系统是否有病?心、脑、肝、脾、胃、肾、肺,四肢及其关节是否有病?比如有点轻微的感冒发烧咳嗽,马上想到是否得了肺炎或肺结核,去医院大治特治。这样不仅对健康不利,而且是健康主要掌握在医生手里。

按照健康学,通过科学的方法和主观努力,可以提高健康水平,创造更多财富,增加幸福感。免疫力提高了,可以少得病,减少病痛折磨和子女的负担。而且知道人体有一定的生长、恢复和再生能力,得了病也能更正确地对待。于是他们平常主要想的和做的是提高健康素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尽量提高身体的活力,做好健康管理等。真正做到健康主要掌握在自己手中。

2.3 民健、国强、又省钱

医药费的恶性膨胀是个世界难题。我国2015年的医疗费用约为1990年的50倍,2020年将是100倍。如此发展下去,难免出现麻烦。世界最富有的美国,在医疗费用方面奥巴马总统说:“庞大的补助让政府不堪重负。……这对联邦预算来说是一个定时炸弹”。

利用健康学,能够投入较少的费用,使人民的健康水平有很大提高,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同时得病的人少了,减少了医疗费、护理费、医院的建设费。把这些钱用到发展经济上,能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并缓解医药费的恶性膨胀。

3 关于健康学的一些想法

3.1 政府应该重视

创立和推行健康学是促进民健、国强的大事情。虽然不一定像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原院长黄建始教授说的把卫生部改为健康部,但有关健康学理论的深入研究、人才培养,进行宏观层面的健康管理,传染病的预防、制定健康分级标准、健康发展规划并实施,宣传群众等,都离不开政府。所以政府重视很重要。

3.2 研究健康学理论和培养健康学专家

现代社会中,科学理论的作用越来越大。只有有了比较完整的健康学理论,人们才能对健康学内涵有深入正确的认识,使推行健康模式有理论依据、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才能制定出正确的实施方案和落实方法。所以在现阶段,加快健康学及有关理论的研究非常重要。健康学的运作特点是给民众讲清道理,教给方法,准备必要的条件,由民众去做。这就需要对民众进行宣传教育,组织并带领他们去做。所以需要培养大量(不同于医学专家)的健康学专家和专业工作者。

3.3 转变观念很重要

思想决定行动。对于广大民众,只有从原来的治病保健康,转变为主要通过自己努力来增进健康的理念上来,才能够调动起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无穷无尽的创造力和聪明才智,收到好的效果。但是要转变几千年来形成的、现在全世界都认同的观念决非易事。因此,广大民众观念的转变需要大力推动、努力去做。

4 健康模式

健康模式是健康学的核心,也是作为宏观健康学参变量之一的增活力的具体内容。主要特点是:投入较少,但效益高、副作用少、效果广泛持久,原则上适用于所有人。它的种类、方式、方法非常多,方法之间一般没有排它性。由于每个人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自身因素、心理状态、年龄等许多因素各不相同。需要结合主客观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各种方法进行合理的组合或搭配,并持之以恒。

当然健康模式的作用也不是无限的、万能的,不能迷信。它有显效慢、针对性差(打预防针除外)的缺点。对许多急性疾病或严重伤害,它一般无能为力,所以生病以后还是要及时去看医生。还要说明的是,下面介绍的有些内容只是笔者的想法和做法,没有经过更充分的科学验证,是否正确请各位老师和读者自己判断。

4.1 生活习惯

在一定程度上,是生活习惯决定健康。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容易得病,病治好了还可能复发,治好了这种病还容易得那种病。克服不良生活习惯,能够减少伤害因素、少生病。从健康学的角度,主动有意识地养成增加健康因素的生活习惯也非常重要。

4.2 增活力方法

这里主要强调的是主动、有意识进行的增加身体活力、提高健康水平的方法和做法。它是健康学的重中之重,内容非常多,无法陈述太多具体内容,只谈一些笔者的想法和做法。笔者认为,现在见到的养生,有点趋向于让人生活在恒温、恒湿、无菌(少接触微生物)、无污染、少活动、无应激反应等接近培养实验小鼠的环境。就连称作健康四大基石之一的适量运动,很多专家也是说为了不损伤膝关节,要做关节不受压力的游泳或受压力小的散步或骑车。另一个是保健品。即使是经过验证是有效的,也只是在特定人群、特定条件下对减少疾病发生或疾病康复有一定辅助作用,不应夸大其作用,更不能治病。这些做法有可能减少一些疾病的诱因或伤害因素,少发生一些疾病或意外伤害,但对增加健康活力作用不大。

在健康学中,最重要的是通过主观努力来增加健康活力,提高身体的机能和免疫力,单纯从创造优越的环境条件和少活动去“养”是养不出来的,靠吃保健品或药品也“吃”不出来。

增强人体活力的关键,一是营养的种类要多,数量要够,能提供充足的养分。二是人的组织、器官一般是越用越强,长期不用就萎缩退化。从健康学角度,应该让身体适当经受一些冷热等环境的刺激,生活中有一点点“不干不净(在传染病疫区除外)”,特别是多锻炼、多活动、多用脑。在对抗这些刺激和活动的过程中,就会增强身体组织的适应能力、再生能力、自我调节和修复能力,以及组织之间的协调能力。就是说,在健康学中更注重“生长”。即生长出身体的机能和反应能力、生长出免疫力、生长出需要的细胞和组织,使身体活力增加。当然也能减慢脑细胞死亡的速度,避免或延缓老年痴呆的发生。这是主要的增活力方法。

还要注意身心并重。心态好身体才能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很重要。笔者的人生格言是:活到老,学到老,拼搏奋斗到老。自己得到无限乐趣,世界也会更加美好! 除一般的修身养性以外,运动也是一种调节心态的方法。

笔者今年76岁,思考有关健康新论的内容、并自己去实践已有7年。现在的身体状况是:在精力智力上,写了20多篇都有自己创意的有关医疗和健康方面的文章。特别是最近3年,提出了以“健康新定义的提出”、“宏观健康学”和本文的健康学为骨架的一门比较完整的新理论——健康新论。

4.3 做好健康管理

健康管理是个新理念,它是把人类的健康从被动处理(有病时进行治疗)变为主动管理,是健康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能帮助人们科学地促进健康、维护健康、恢复健康。它的主要含意是对个体和群体的健康状况进行监测、分析、健康风险评估,给出提高健康水平的意见、方法并予以实施。

健康管理不包括治病,但可以对病人进行健康管理。或者说健康管理师和看病的医生不是同一个职业,但能为同一些人服务。健康管理不仅是一个概念,是一个事业,也包含着因人而异的各种方法,和完善周密的程序。可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个是在宏观层面。民众的健康是人力资源的重要因素,影响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应该进行管理。根据笔者提出的健康新定义,健康能够分级(可根据全体或不同年龄段等不同群体制定不同分级标准),再按分级标准评定、统计,制定健康发展规划。实现宏观层面上对健康进行管理。

第二个是媒体上常见到的健康管理。主要特点是个人的健康由健康管理师或健康管理机构进行管理。由他们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

第三是自我健康管理,这是笔者要特别强调的 (见笔者著的《健康与健康管理》)。对于大部分民众,管不了宏观上的健康管理,也付不起健康管理师的昂贵费用,最实际的是自己管理好本人和家人的健康。它的特点是大家都能参与,也包括儿童、病人等由家人帮助做的健康管理。它没有太晚,小孩、成年人、老年人都可以开始。自我管理健康的优势是:自己最关心自己的健康,自己最了解自己。自己比别人更舍得对自己的健康花时间,仔细想想就可以知道,即使处在竞争旋涡中的中青年也是如此。

很多人可能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其实包括健康管理在内的健康学是个新事物,大家基本上处于同一个起跑线上。只要勤学习、多思考、努力做,就不一定比别人差。大家心目中的那些专家,一般都是医学工作者,很可能他们更容易陷入医学的思维模式中不容易自拔。笔者能提出有关健康的一些新观点、新理念,很可能与自己不是学医的有关(笔者毕业于物理系)。

自我健康管理因人而异,现在没有成熟的经验。但只要从健康学的角度去多思考、认真做,就一定能有收获,并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和规律。实际上,现在许多人从自己实际情况出发而进行的健身、养生、适量运动等,都是健康自我管理的内容。只是提出健康管理以后,能做得更主动、更深入、更全面、更细致、更有针对性,也就会有更大效果。

5 总结

笔者关于健康新定义的提出、宏观健康学和本文的健康学,构成了健康新论的基本内框架。其中健康新定义是基础,另外两篇分别从健康的宏观层面和如何提高身体活力、提高健康水平作了初步探讨。这些想法可能很肤浅,有片面性,错误在所难免,希望大家批评指正并共同探讨。笔者坚信,若大家在健康新论方面共同努力,继续研究,并大力推进,对提高我国人民的健康水平和我国的核心竞争力、缓解医药费的过快增长都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世界卫生组织,阿拉木图宣言〔E〕,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1978.

[2]范振英,健康新定义的提出[J].医学争鸣,2014,5(3):9—12.

[3]范振英,宏观健康学[J].海峡科技与产业,2016(2):61—63.

[4]周凯 王烨捷,我国人均医疗费用增长率远超GDP,中国青年报,2015年04月09日06版

[5]陈君石,黄建始,第二章 健康管理概论,健康管理师,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