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伊宁市传统城市聚落空间的场所精神解读

2016-05-14曹旭

居业 2016年7期
关键词:场所精神空间

曹旭

[摘要]本文以建筑现象学的“场所精神”理论为出发点,分析了地域圈层、空间、聚落空间格局和场所特征。探索如何在国际化风格影响下抵御场所精神的流失以及聚落格局的去精神化,进一步对伊犁地区多元的民居构成进行解读,拓展自己的研究深度与范围。

[关键词]伊宁市;传统城市聚落;空间;场所精神

文章编号:2095-4085(2016)07-0060-03

伊宁市传统城市聚落是新疆组团绿洲聚落的典型代表,从原始“生存性空间”的基础上经过传承与演变而来,空间的场所与精神的逻辑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面对越来越多元化的民居构成形式,如何对场所空间格局进行演变,体现场所精神,已成为目前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1概念界定

“场所”一词出现在较多学科,它的概念界定在哲学、心理学、地理学等学科框架下都有所延伸。本文中对于场所一词的定义主要是一个特定的区域与这个特定区域发生的活动和行为,是不可能脱离活动和行为独立存在的。

“场所精神”是挪威城市建筑学家克里斯蒂安·诺伯格·舒尔兹提出的,它赋予了特定区域的内容性质,以及非物理意义上的空间界定与精神立场的关系概念,是人的意识在有限的空间上形成的,人们在这样的空间中获得归属感,然而这个特定区域也承载了人类的所有印记。

聚落作为场所空间中最为复杂的系统,包含了人类活动与创造的地理活动,同时也是地表上重要的人文景观。而传统聚落是最原始的聚落存在的基本形式。伊宁市的传统聚落是多民族杂居的聚落群体,在这样的社会群体中诞生了很多精神场所,其空间的产生是必然的。

追溯到伊宁市有记载以来最早的空间结构与宗教信仰,这两者之间都保持着高度一致,并且与外界的自然环境建立了完整的空间关系。建筑作为聚落内部的组成部分,是空间行为的容器,展现了当时文明的高度。

2聚落空间的场所精神特征

2.1聚落空间的场所存在

气候、地域资源的限定、地理条件和生产力水平等问题都严重制约了场所的发展,而场所又对人类生活起到决定性的影响。自然场所引导人们逐渐需要与之具有联系的场地,从而形成了客观存在的人地关系。所有物质基础决定了聚落的特点,在历史演进中,人的聚集过程是通过在场所进行经济交易、互通有无和传递消息的,因此就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场所逻辑。西汉初年,乌孙人在远古的伊宁市周边地区建立了乌孙国。乌孙国是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人口最多、实力最强的国家,控制了丝绸之路中段,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通道和关卡。城池的建立就此奠定了伊宁市在新疆的重要地位。从有历史记录以来伊宁市的建设和发展就一直追随着历史的脉络,尤其是在明清发展尤为鼎盛。新中国成立后,伊宁市作为新疆地区首先建设的三座城市之一,发展迅速,悠久的历史和多元的文化使其形成了新疆区域内独具风格的聚落形态。总的来说,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历史阶段,环境的自然演变制约了聚落空间与人的关系,人们逐渐开始规避具有缺点的地区,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场地景观,使得聚落居住形态的场所精神成为人们体验、崇拜、集聚和秩序的最直接的表现。

2.2庭院空间的场所认同

由于受小农经济的影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式目前较多的出现在庭院空间之中,由于是具有一定血缘关系的宗族在一起生活,就形成了一定的血缘空间,成为了构成场所认同感和归属感的主要“灵魂”。伊宁市的维吾尔族还是保持着传统的居住习惯,很多四世同堂的家庭居住在一个庭院空间内,并且配以葡萄架、连廊、飞厨等,将院落中的民居单体串联在一起,庭院外围种植的花圃和果树,给街巷绿化增加了变化性。这样的庭院主要分布在阿依墩街区,同时也是伊宁市传统聚落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以血缘划分居住的领域以外,还有以族别划分的领域,相同的民族聚集居住在一起,是人类伊始以来就具有的。这种划分形式多以相同的种族为聚居纽带居住在一起,形成犬牙交错的院落群,最终形成了民居群以巷道为单体分布,相互沟通,相同的生活习惯,相同的家庭结构和制度意识,以及高度一致的审美情调,形成了具有民族风格的街区巷道。这样的街巷主要分布在前进街区、伊犁街区。

在杂居的大环境里,伊宁市聚落也一直都是开合有序,是可以接纳和包容新事物新文化的。在伊宁市多民族和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也形成了多民族杂居的聚落形式,伊宁市六星街道就是一个这样典型的传统聚落。居住着汉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俄罗斯族等9个民族。以院落单体为最小单元,沿着规划好的道路以中心广场的形式向四周辐射,并且形成了轴线状和环状的特殊空间场所(图1)。由于是多民族集中居住,在对于民居建筑的营造模式、生活习惯上,都会有一定的融合和改变,吸取别的民族在建筑上的优势,加以加工和改良,运用在自己生活的空间场所内。

因此可以看出伊宁市传统聚落不仅是以单一的物理意义上的场地组成,它包含了不同种类的认同与寄托。目前形成的开合有序,曲径通幽的街巷空间,与居民的生态观、价值观和文化形态是一致的。传统聚落所承载的复杂的社会关系构成了伊宁市的独特历史风貌。

2.3建筑格局的场所导向

伊宁市的传统聚落是在块状绿洲为基本生活场所经过演进与融变形成的物质空间,完整反映了人居状况和理论关系,这是伊宁市主要文化的载体,发展至今呈现出了以下场所导向特征。

以街巷为方向的空间格局,是以简单线性为主干道的线型控制体系,作为最重要的交通主干道,很多传统手工艺沿街开设。民居建筑与街道街面垂直的节点构成了相对较为狭窄的巷道空间,整体平面形态呈现鱼骨状(图2)。

随着道路等级的降低,私密性逐步增加,直到出现院落大门,这样的形式在鱼骨状鱼刺的末端。往往又会形成小的树杈状的平面形态,但是最终都会以院落大门的出现彻底形成末端空间(图3)。这样的结构较好的保证了交通、社交和功能,构成了稳定的社会秩序。

以中心广场或宗教场所为中心的放射状空间格局,是以街道作为主要的交通和运输渠道,在街道、街巷、末端巷三类融会贯通下形成网状巷道。在充满精神寄托的场所比如中心小广场和宗教场所,都是社会物质环境的标志性场所,也是场所精神最为基本的知觉图式。在伊宁市传统城市聚落格局中也会呈现“围点而居”“围寺而居”的向心形态。这样的空间,往往以宗教场所作为重要街区节点,有限的空地形成公共场所,这样的空间场具有特殊的社会功能,辐射着周围的居民,形成蜘蛛网形状的“内环放射”状的空间形态特征。

以民居群为领域,在伊宁市传统聚落的形成一直都具有较强的自发性,因此在聚落的边缘地带通常会形成大于等于三的民居,形成民居群。人们通过长期以来对结构和地势地改造,在这样的区域形成了社会功能,很明显的形成了围合关系,并且相互干预、投影、建造着聚落空间结构,承载着复杂的人居格局。

3场所精神的保护与传承

本世纪以来,大规模的建设在新疆伊宁市逐步发展,但是不难发现,在竣工项目中,很少有以榜样场所精神的抽象意义区主导社会的力量,盲目的追求功能和现代,在这样地域场所单一化的时代,挣扎在传承演变与埋没的边缘。时代性的传统聚落作为立足点,要以“民族”“地域”为借口去迎合低级趣味,这些都造成了场所的迷失,更是对时代精神的否定。

伊宁市作为旅游城市,旅游资源得到大量开发,在景区优质的情况下,人文景观也是旅游开发的重要部分。盲目的商业开发和经济文化转型动摇了地域文化的根基,然而人类社会发展是与时空共同改变的。在复杂的开发与更新过程中必须保持谨慎,抵御去精神化及场所精神的流失,阻止其多元文性的丢失,正确认识和分析聚落的融变,构建当代的设计语言,是首要问题。

4结语

综上所述,探索人居环境、空间结构和场所精神都要遵循文化空间的开放性,并且在时代的引导下找寻适宜的表现形式,促使传统聚落的发展具有当代优势,形成自发的、循序渐进的保护与传承形式,探究融变,延续传统聚落空间和聚落场所精神。

参考文献:

[1]周坤,颜坷,王进.场所精神重解兼论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67-72.

[2]章宇贲.行为背景当代语境下场所精神的解读与表达[D].北京: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猜你喜欢

场所精神空间
创享空间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创享空间
人类学视域中的环境艺术设计
“场所精神”的回归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