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等边浅蛤人工育苗中几个技术问题的探讨

2016-05-14黄继张海鸣王峥周民栋顾忠旗倪梦麟戴央章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6年7期

黄继 张海鸣 王峥 周民栋 顾忠旗 倪梦麟 戴央章

摘 要:对等边浅蛤人工育苗中亲贝选择与前期培养、亲贝培育后期管理、幼体培育密度、幼体培育管理、附着变态等关键环节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人工育苗技术;等边浅蛤;附着变态

等边浅蛤俗称“沙蛤”,是一种栖息于潮间带中、下潮区泥砂质底营底栖生活的经济贝类。近年来,随着等边浅蛤虾塘和滩涂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等边浅蛤人工育苗也迅速发展起来。同时新问题也不断出现,导致等边浅蛤育苗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就嵊泗县等边浅蛤育苗生产中几项技术问题进行探讨,以求对今后等边浅蛤育苗生产有所帮助。

一、亲贝选择与前期培养

亲贝选择与培养在等边浅蛤人工育苗中十分重要,直接关系着整个育苗生产,如孵化率不高、幼体生长缓慢、幼体生长发育各阶段淘汰率较高、幼体提早下沉等问题均有可能是亲贝选择或培养不当造成的[1,2]。近年来,嵊泗多家育苗单位的亲贝出现过大量死亡,给育苗生产造成较大损失。综合分析原因主要集中在四点:一是亲贝种质退化,二是运输、倒池过程中操作不当,三是培养密度过大,四是环境变化大[3]。

针对上述造成亲贝死亡的原因,在等边浅蛤育苗生产中应采取以下措施降低亲贝死亡,减少损失。亲贝选购要考虑到从当地不同海区采购等边浅蛤,以分散风险,避免后期由于亲贝质量问题或亲贝大量死亡使育苗生产无法进行[4]。亲贝运输时要考虑到夏季高温因素,运输时间选择在清晨或傍晚,运输时间不宜超过6h。亲贝培养时要注意培养密度,避免因密度过大,亲贝相互咬合,引起受伤而死亡。亲贝培育期间,要避免大排大灌,维持水质稳定,每天投喂足量的优质饵料,换水前后池水温度波动在1℃以内,换水最好在早晨9:00以前。

二、亲贝培育后期管理

等边浅蛤亲贝培育到后期特别是临产前,操作稍不得当就会造成流产[5]。一般情况下,只要进行认真仔细管理,亲贝不会出现25℃前少量多次流产,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要定期跟踪观察亲贝性腺发育,及时调整倒池频率,一旦观察到有相当数量的亲贝出水管伸出壳外长度超过3cm,形似长豆芽,要停止倒池,每天少量换水,控制换水前后池水温度波动不超过0.5℃,可用吸污器吸污,投饵采用少量多次,混合投喂,以等边金藻为主,扁藻、角毛藻、小球藻为辅,若性腺饱满、卵细胞浑圆、排列紧密,可进行人工催产。

三、幼体培育密度

育苗生产中培育密度直接影响受精卵及幼体的生长发育和育苗效果[6]。多年育苗实践表明,从受精卵发育成D形幼虫,最后发育到眼点幼虫,育苗各阶段培育密度:受精卵一般为10~15个/ml,D形幼虫期5~10个/ml,壳顶幼虫期3~5个/ml,眼点幼虫期2~3个/ml,其培养效果好。在水温24~29℃,整个幼体浮游期为8~10d。培育密度密度过大则D形幼虫变态率降低、畸形率升高,浮游幼虫生长缓慢,整个浮游期延长,培育期间幼体容易下沉死亡[6]。加之等边浅蛤是埋栖性双壳贝类,稚贝附苗密度不超过200万/m2,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眼点幼虫培育密度。

四、幼体培育管理

幼体培育期间饵料要充足,换水要及时,换水量掌握逐步增大原则,定期使用抗生素来预防疾病,培育过程中要勤在显微镜下观察幼体生长发育及活力[7],一旦发现幼体生长速度减缓、停滞或者活力变差,要立即查找原因,不要盲目倒池或换水,可从饵料、水质、海水比重等方面着手,逐一排除[2]。若是幼体肠胃不饱满、颜色偏淡,可能是投饵量不足或者饵料质量太差,此时应进一步观察水体中有无残饵,饵料密度及纯度。若是幼体肠胃饱满、活力差,水体中有大量残饵,可能是饵料投喂过多,幼体消化不良,此时应该少投或者停止投喂单胞藻饵料,及时换水,并投喂0.5ppm氟哌酸。若是幼体肠胃不饱满、活力差,水体中有残饵,可能是育苗池消毒不彻底或者水质差,此时应该倒池,并使用预存处理过的海水进行培育幼体,对原池进行彻底消毒。若是幼体抢治无效,出现沉底死亡,要果断抉择,放弃该批幼体,继续培育也会造成后期附着阶段变态率低[7]。

五、附着变态

幼体附着变态是整个育苗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在幼体附着变态期间要加大换水量[7],并投喂优质单胞藻饵料,增加扁藻日投喂量,可轮流使用1.0ppm的青霉素、氟哌酸和头孢曲松钠进行病害防治。若幼体变态时出现大量死亡,可能是由于水质不好、附着基处理不当或者附着基投放过晚[8],因此海区海水最好先在暗沉淀池中沉淀24h,再经两次砂滤,并由蛋白分离器处理水中有机物后,方可作为育苗用水,其比重要在1.015以上[9]。附着基处理一般要经30~50ppm高锰酸钾消毒后,淡水洗净,并置于100℃砂锅中烘干,方可彻底清除其附带病菌。附着基投放时间不宜过迟,只要观察到有变态的稚贝,就可立即投放附着基。等边浅蛤附着基为砂粒,附着基厚度以0.5cm左右为宜。

参考文献

[1] 孙景伟,陈远.提高扇贝育苗生产效果的技术措施[J].河北渔业,2013,7:39-42.

[2] 徐镇,赵青松.泥蚶人工育苗中引起幼体“下沉”问题初探[J].水产科学,2001,20(4):29-29.

[3] 侯传宝.海湾扇贝亲贝死亡原因及预防措施[J].齐鲁渔业,2007(12):51-53.

[4] 李世英.海湾扇贝人工育苗中几个常见问题的探讨[J].水产科学,2000,19(2):

[5] 侯传宝.虾夷扇贝亲贝培育中应注意的问题[J].内陆水产,2008(12):40-42.